[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9课 淮阴侯列传 Word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学案:第19课 淮阴侯列传 Word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443e54f0c22590102029dca

反, 何冤?” 对曰:“秦 之 纲 绝 而 维 弛,反叛,有什么冤枉?”回答说:“秦国法度败坏、政权瓦解时,

山东 大扰,异 姓 并 起,英 俊 乌

崤山以东的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像乌鸦 集。 秦 失 其 鹿, 天下共逐之,一样聚集了起来。秦王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 于是 高材 疾足者 先得 焉。 跖之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先得到了它。跖的狗对着尧 狗吠尧,尧非不仁, 狗因吠非其主。 当是时,狂叫,并不是尧不仁德,而是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在那时, 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 锐 精 持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陛下。况且天下磨快武器、 锋 欲为 陛下 所为者甚众, 顾力不能耳。手执利刃想做陛下所做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 又可尽亨之邪?” 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 罪。

您又怎么能把他们都煮了呢?”高祖说:“放掉他。”于是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还是平民百 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 贫 无 以姓时,他的志向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因贫困无法 葬, 然 乃 行 营 高敞 地,令其旁可置埋葬,可他还是到处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安臵 万家。余视其母冢, 良 然。假令韩信学道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果然如此。假如韩信能够 谦让, 不 伐 己 功,不矜其 能, 则庶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 几哉。 于汉家勋 可以 比 周、召、太公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劳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 之 徒,后 世 血食 矣。 不 务 出 此,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他没有致力于这样做, 而天下已集, 乃谋畔逆, 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被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1.层次结构

全文共11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通过“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三个故事反映了韩信早年的屈辱生活。

第二部分(4~7段),写井陉口之战,表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 第三部分(第8段),写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君臣之间的嫌隙。 第四部分(9~10段),写韩信谋反被诛。 第五部分(第11段),作者论赞。 2.名家评点 司马光评韩信: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资治通鉴》卷十二)

易中天评韩信: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的。但这些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魏明伦评韩信:

韩信是天才的军事家,但不是成熟的政治家,更不是伟人典范。韩信好名,近似杨秀清。未央宫诛韩信虽是冤案,但也不乏韩信自身的致命弱点。后人同情他,却不十分敬仰他,令人惋惜的是韩信的佼佼帅才和赫赫战功竟落得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

二、问题探究 1.本文1~3段主要介绍了哪三个故事?反映了韩信早年怎样的性格?司马迁从韩信的早年生活中挑选了这三个故事来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的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文学化的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移拓展】

“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

“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李笠《史记订补》

“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 一般人认为这是反语,“太史公曰”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事中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也表达了司马迁对统治者的愤激之情。

曲笔:史家编史记事有所顾忌或循情避讳而不据实直书。

一、文本素材 1.《史记》里有一段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刘问:“如我能将几何?”韩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又问:“于君何如?”韩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刘又问:“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韩信的回答实在妙得很,既维护了刘邦的面子,又说出了人各有所长的道理。

应用指南 本素材可用于“正确认识自己”“看待别人的长处”“知己知彼”“语言的妙用”等话题作文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尺虽比寸长,但也有不够长的时候;寸虽比尺短,但也有用得上的时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都说明了这一道理。

2.你还能从课文中提取出哪些素材?请记录下来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经典素材

无趣族

21世纪头10年,一个新的精英群体——无趣族在全球迅速开花结果。

无趣族(YAWN)是年轻(Young)、富有(Wealth)、普通(Normal)几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意思是“富有但过着普通日子的年轻人(young and wealth but normal)”。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傻,但这群人很多都是实践家,他们的梦想也都很大胆。这一群人,20、30、40岁的都有,他们最大的理想是改变世界,拯救地球。

无趣族大都是在过去一二十年间迅速崛起成为亿万富翁的。他们很少把钱用在购买游艇、名牌时装和私人飞机上,而是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把大量财产用于慈善事业。

比尔·盖茨被认为是无趣族的掌门人。他把巨额财富投入慈善事业,穿着随便得像一个普通大学生。美国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大农场主、亿万富翁巴兰德·凯利也是无趣族的代表,他至今仍然开着二手福特车。

素材运用 “改变世界,拯救地球”,这是许多人的梦想,但谁有能力实现?无疑是这些大胆实践的“无趣族”。做任何事,都不能只有希望,实现希望的能力更重要。

话题拓展 爱心、为富而仁、简单、真实

埋藏在地下的哲理

新疆著名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有一座墓室,里面保存了6幅壁画。

第一幅画画着一个欹器,这是一种两头稍尖、支点易偏的盛水容器。无水时,它向一边略微倾斜;盛满水时,它立即向一边倾斜;水不满时,则可稳定地挂在特定的支架上。墓主人以此警醒自己:满招损,谦受益。

第二幅画画着一个绿衣人,胸前写有“玉人”二字。“玉人”原为周朝太庙阶下的雕像,表情温和,好像在控制着内心的欲念。其意在教人节制物欲,修身养性,端正操守,守身如玉。

第三幅画画一人用布巾勒住嘴巴,胸前写有“金人”二字,意为做人应该少说多做,惜言如金。主人用的是“金人缄口”的典故,说的是孔子曾在周朝太庙右阶下,看见铸着一个金人,嘴上被布缠绕三周,即“三缄其口”,背后有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第四幅画画一人两手张开,侃侃而谈,胸前写有“石人”二字,意在教人要敢于仗义执言,立场坚定。“石人”原也是周朝太庙阶下的雕像,与右阶“金人”的位臵相对,胸前也有铭文:无少言,无少事。

第五幅画为墓主人的画像,他正在屏神凝息,闭目深思,也许正在考虑如何应付这复杂的人生。

最后一幅画画一筒状容器,上有一刻度线,东西装得过了线,便会从筒底漏掉,意为做人不要贪得无厌。

地下墓室中六幅普通的画,却讲述了如此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留给后人许多思索。 素材运用 古墓主人生前必定是一位仁义理智之士,一生修行不辍,死后都要用壁画来警示自己,不能有丝毫懈怠。这种精神,比壁画本身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话题拓展 克制、永不停息、谦虚

答案

积累运用 1.(1)蓐 褥 床褥 (2)袴 胯 两腿间 蒲伏 匍匐 跪在地上爬行 (3)能 乃 竟然 罢 疲 疲劳 (4)萆 蔽 隐蔽 (5)倍 背 背靠,背向 (6)鞅鞅 怏怏 不满意,不服气,郁闷失意的样子 (7)畔 叛 反叛 (8)亨 烹 古代的一种酷刑,把犯人放入大锅中煮死

2.(1)动词,离开/动词,拦截/动词,断绝/形容词,败坏/动词,横渡/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副词,很/副词,达到极点

(2)动词,借/动词,代理/动词,借助/形容词,伪,与“真”相对,假装/连词,假如 (3)动词,维持/形容词,治理得好,太平/动词,治理,管理/动词,处理,处治 (4)副词,将要/连词,况且/连词,又/副词,将近/连词,尚且/连词,而且

3.(1)①a.给饭吃 b.攻下 c.挖沟;筑墙 d.率领 ②a.向东 b.像对待老师一样 c.在夜里,连夜 d.像乌鸦一样 e.在早晨;在床上 (2)①a.使??进入 b.使??退避 ②以??为羞耻

4.(1)平民,百姓 (2)仔细考虑

5.(1)判断句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2)判断句 这就是我为什么被大王俘虏的原因。 (3)判断句 成安君是一介儒生。

(4)定语后置句 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人。 (5)状语后置句 如今又用张耳辅助,计划要夺取赵国。 (6)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7)主谓倒装句 煮死我,冤枉啊!

(8)省略句 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 (9)被动句 一定会被他们二人俘虏。

(10)被动句 了解到广武君的计策没被采用。 (11)被动句 韩信临被斩时。

6.(1)陷之死地而后生 (2)臣多多而益善耳 陛下不能将兵 而善将将 7.(1)父族 母族 妻族 (2)越多越好 (3)存亡两妇人 文本研读 二、1. 故事 性格 作者意图 怒绝亭长 漂母饭信 胯下受辱 屈辱之中的自尊 知恩图报,自信和抱负 坚忍,忍辱负重 ①运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 ②性格决定命运:韩信的忍辱负重,开阔胸襟,乐观自信正是他后来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立下盖世之功的前提;他的知恩图报也是酿成其悲剧的重要 原因。 2.(1)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①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②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3.(1)“互见法”的运用:本文对刘邦、吕后等人的描写就是采用了“互见法”。 (2)充沛的感情抒发:文末“太史公曰”一段文字,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太史公对韩信的无限惋惜和同情,对刘氏集团“兔死狗烹”的厚颜无耻的行为的讽刺和不满。

(3)精琢的细节描写:“胯下之辱”这一细节,不仅活画了屠中少年的无赖品行,而且借“孰视”“蒲伏”两个动作很好地体现了韩信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品质。

(4)精彩的场面描写:在井陉之战中,韩信“背水陈”,引诱赵军倾营而出,另遣伏兵夺取赵军营垒,“拔赵帜,立汉赤帜”的恢弘场面的描写,及对两军殊死搏斗的惊险场面的描写,增添了许多文学的因素,很富有传记文学的特征。

(5)细致的心理描写:在刘邦与韩信关于“将兵”和“将将”一段对话中,司马迁用对话描写表现了刘邦君临天下、志得意满的骄矜心理和韩信感到命运弄人的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作者注意从微观入手来描写人物,即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6)对比、烘托的手法:井陉一战中,成安君的庸俗愚蠢,诸将的平庸无奇,形象地烘托出韩信的运筹帷幄和用兵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