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4489965011ca300a6c3908d

3.要准确把握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例1和相应?试一试??练一练?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0.8×3的计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介绍用竖式计算0.8×3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感知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是相同的。接着,要求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计算2.35×3,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积累对小数与整数相乘计算方法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通过?试一试?,先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三道小数与整数相乘的题目,并观察每题中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例题获得的感性认识,归纳出整数与小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第三层次,通过?练一练?,让学生巩固初步理解的计算方法。上述安排可归结为?自主探索,建立猜想——验证猜想,归纳算法——巩固算法,应用算法?。

4.要切实理解探索小数点位臵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活动线索。 例2、例3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直接提出?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的问题,要求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再观察小数点位臵的变化情况。通过计算和观察,初步感知规律。第二层次,让学生再找出几个小数,用它们分别乘10、100、1000,并观察小数点位臵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丰富对规律的感性认识。第三层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把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并让学生根据等式的自反性,自主领悟其逆命题。第四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应用规律把以?千克?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为单位的数,使学生初步体会规律的应用价值。上述安排可归结为:?初步感知,建立猜想——丰富感知,验证猜想——观察比较,归纳结论——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5、例6的安排与例2、例3类似。其教学可仿照例2、例3进行组织。 5.要仔细分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几种典型情况,并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

例4主要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结合具体情境,依次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解答。第一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学时,可以先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把9.6元转化为96角或9元6角计算出结果;再出示完整的除法计算竖式,强调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并讨论?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讨论中,可以让学生联系此前的计算过程进行解释,更要让学生认识到:因为被除数的小数部分是6个0.1,把6个0.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0.1,即0.2,所以商的小数点应该点在整数部分的3和小数部分的2之间。上述过程可归结为?探索——示范——解释算法?。第二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末尾,余数不是0,需要添0后再除?。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例题给出的不完整的竖式,说说除得余数2后,为什么要继续往下除,为什么可以在2后面添0,添0后得到的?20?表示20个几分之一。从而使学生明白:除得余数2以后,如果不继续往下除,只能说明每千克香蕉的单价大约是2元,而不能得到准确的单价;在2后面添0的依据是小数的基本性质;添0后得到的?20?表示20个十分之一。上述过程可归结为?提示——计算——自悟算法?。第三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商1时,要商0?。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用竖式算一算,再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讨论?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使学生明确:因为个位不够商1,所以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上0,并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上述过程亦可归纳为?尝试——讨论——明确算法?。

6.适当梳理适合学生自主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提供的练习中,除了一些式题计算外,还有很多的简单实际问题。

整体看来,这些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可以用一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第二类,连乘、连除,简单的归一、求平均数和行程问题;第三类,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其他日常生活问题,如第79页的第9、10两题。教学时,一要鼓励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感受小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二是提醒学生注意总结常见的数量关系,不断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提高应用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公顷和平方千米?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学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一、教学内容

常用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例1,认识公顷,探索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例2.认识平方千米,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

练习十四第1~4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5~7题配合例2的教学。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要准确把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不同教学要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水平,教材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公顷,教材不仅让学生认识其含义,而且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像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对于平方千米,则重点让学生认识其含义,并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学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如,通过观察一个面积接近1公顷的操场或足球场的大小,直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观察100平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并通过推算和想像间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土地面积单位,进一步丰富感知,并逐步明晰1公顷实际大小的表象。至于平方千米,只要通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和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平方千米是测量和计算大面积土地的常用 单位就可以了。

2.要把认识概念和探索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结合起来。

教学例1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四幅图片,读一读图中的文字说明,发现这里使用的面积单位都是公顷,从而认识到?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常用公顷作单位?。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引导学生思考: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教学例2时,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四幅图片,读一读图中的文字说明,发现这里使用的面积单位都是平方千米,从而认识到?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对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的认识,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接着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由此,引导学生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在交流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如下的简单推理:因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要具体指导看图估计面积的方法,以增强学生对面积大小的实际判断能力。

练习十四的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题中山西、湖南、云南等三个省的地图适当分一分,再通过与江苏省地图的比较作出估计。估计海南省的面积时,则可以先把江苏省的地图分一分,看其大约有多少个海南省那么大,再作出估计。

练习十四最后的?你知道吗?,可以先让学生结合阅读文字说明自主估计图中每个大洲和每个大洋的大小,并组织相应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呈现各大洲和各大洋面积的数据,让学生对照数据,检验自己的估计,并说说估计的体会。

4.帮助学生适时回忆并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 练习十四的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比划或描述学过的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再要求他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些面积单位排列起来。在此基础上,说说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突出:除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之外,其余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练习十四的第7题,要让学生联系第6题的活动过程,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先想像这些物体表面或占地面积的大小,再根据给出的数据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以进一步强化对有关面积单位的整体认识。

第九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二)

?小数乘法和除法(二)?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更为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增进对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小数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

小数乘小数以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 这部分内容分六段安排:

第一段: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包括例1、例2和练习十五;

第二段:教学积的近似值的求法,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乘法,包括例3、例4和练习十六;

第三段,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包括例5和练习十七; 第四段,教学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除法,以及简单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例6和练习十八;

第五段,教学商的近似值的求法,认识循环小数,包括例7、例8和练习十九;

第六段,是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借助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算式,逐步体会小数乘法的运算意义。

和整数乘法相比,小数乘法的运算意义已经有所拓展。但由于学生还未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因而也就不能按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推知?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为了让学生对小数的运算意义有所体会,教材注意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分步进行渗透。教学例1、例2时,教材呈现了一个小朋友房间的平面图以及房间内家具摆放的示意图,并标出了相应的长、宽数据,引导学生利用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已有认识列出小数乘小数的算式,初步感受小数乘法的运算意义。在练习十五中,让学生利用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分别求这台拖拉机1.2小时、0.75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在比较中进一步感受小数乘法的运算意义。教学例3时,让学生根据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列出算式,体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内在联系。

2.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对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材一共安排两道例题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例1及其随后的?试一试?

着重引导学生利用积的变化规律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例2则帮助在掌握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当乘得的数的位数少于因数里的小数位数时,积的小数点的处理方法。教学时,重点要抓住如下三个环节。第一,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计算乘法的经验,想到?小数与小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整数?。可以让学生先回忆乘数末尾有0的整数乘法,并在回忆中明确: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把每个乘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每个乘数末尾0的个数,确定积的末尾应该添上几个0。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3.6×2.8可以看作哪两个数相乘?第二,具体指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释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过程。在明确3.6×2.8可以看成36×28进行计算后,可以呈现例题中的一组竖式,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把3.6×2.8看成两个整数相乘后,第一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原来的10倍)第二个因数呢?(也是原来的10倍)乘得的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原来的100倍)要得到两个小数相乘的积该怎么办?(把乘得的积除以100)第三,组织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对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初步理解完成例1后的?试一试?以后,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题中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试一试?中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从而归纳出: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求积、商近似值的方法。

求积、商的近似值是小数乘、除法的基本内容之一。考虑到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例3教学求积的近似值时,只是提出要求,而把过程与方法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求商的近似值时,教材又根据内容特点结合着介绍了循环小数,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有时需要用?去尾?和?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教学时,着重要注意三点:第一,要使学生体会到求积、商的近似值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二,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第三,要了解学生能否正确书写答句。

4.让学生经历探索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例5主要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突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而实现这一转化的依据是商不变的规律。例6重点让学生掌握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小数位数时的处理方法。教学例5时,着重应抓住两个关键环节:第一,结合具体情境,启发学生想到7.98÷4.2可以转化为79.8÷42来计算。可以先让学生把例题中的7.98元和4.2元都转化成以角(或分)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用角(或分)作单位的数量,其实就是把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怎样的数?想一想,应用什么运算律,既可以使除数转化成整数,又能使商保持不变?第二,结合除法竖式,使学生掌握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具体方法。在学生认识到可以运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可以呈现移动被除数和除数小数点的直观过程,让学生结合这个过程再说说: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继续把题做完,并适当总结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方法。

教学例6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再通过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时,可以在被除数的末尾先补上适当个数的0。而这一做法的依据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5.恰当把握循环小数的教学要求。

例7结合商的近似值的教学,适当介绍了循环小数的含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对循环小数的介绍,仅仅是结合具体的除法计算过程作了一些形象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