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唐《万壑松风图》基于六法论的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对李唐《万壑松风图》基于六法论的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47dd55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79

.

来,仿佛能听到松风的声音。妙的是李唐用白云来作映衬。满山的云气,分左中右从山后岩顶悠悠升起,涌出山头,映现于松林之上,透于山峰之间。松须与云来掩映,方更见其美、其高洁。画中云气的留白,极为自然,又深具匠心,不仅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给欣赏者造成窒息的感觉。右上一片白云,将山头、松阴与后面的峭峰隔开,有层次、有映藏,更见松之青、云之白、山之峻。这片白云是画中最明亮处,是画眼,引人注目。这片云之腾起,将右上与左下的挂泉溪流呼为一气,全幅的山气、水气、青松气,与云气皆融贯于新春的生机活力之中。这是全幅的气韵,动静相生,一派活色。当然,画家的“气”“气息”、个人的独特性,并不是独立隔绝的,而一定会渗透、体现在画中,在画面的空间里、笔墨内、流动的节奏气势之间。

宋画不同于唐代和元代的绘画之处,主要在其空间感。宋画的这种空间美,极为融合、静谧。看似很平易,不知不觉间,已可令欣赏者走进画幅深处。今道友信在分析“气韵生动”时解释为:“第一流的绘画,应该在画面中活生生地表现自然的神韵,它必然将观者自然而然地引入一种境界,即身不由己的感受自然神奇的高声和澎湃。” 《万壑松风图》正是李唐对自然流连万象、沉吟视听、感物会心的再现,体现了其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 (二)骨法用笔

在笔墨上,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也是造诣独绝。白云的自然留白,流泉轻快地勾描,与满幅高山峻石和松林繁复千笔万笔的皴写形成了深刻的对比。

专业资料

.

此图为“斧劈皴”的代表作,用笔多用侧笔,“钉头鼠尾”(图七)。画斧劈皴,清郑渍说:“斧劈皴如铁斧劈木劈出斧痕也,斧劈亦是侧笔,亦有大小之分。大斧劈类似马牙。侧按踢挑,头重尾轻。轮廓随皴交搭,一气呵成,此与马牙同;惟马牙笔短,一起即收,斧劈笔长,踢拖直消……小斧劈可以先起轮廓而后加皴。……大斧劈用笔身力,小斧劈用笔嘴力,当分别之。” 此作在用笔上很有力度,以中锋勾勒的同时兼用侧锋。他笔下的山岩用了多种皴法,以直擦、斜擦的变化点线,从不同的方位将山岩的石质表现出来,左右的山石用钩斫之法,中部主山用豆瓣皴层层剔刮,坚硬的如伸手可触。高处山头用的是李唐自创的一种马牙皴,看似轮轮皴纹,极具功力,又称刮铁皴。在下端的坡石间,长钉皴、刮铁皴、钉头皴在随意挥洒之间安排得恰到好处。画中远峰用笔和晕染不像近景稠密厚重,整体上趋于含混,这是远山的自然效果,它使画面显得更加悠远凝重,开阔深邃。山的皴法的不同,是与自然和表现的意蕴不同相关的。

在用墨上,整幅作品都具有典型的北宋山水画“黝黑如椎碑”的特点,墨色虽然深重但在感觉上却不是漆黑一片,而是在统一和谐中显现出一种五彩斑斓的韵味。几株松树是作品的核心,树丛疏密有致,交织穿插,树根多露于石外,树干用中锋勾出,并用鱼鳞皴刻画出结构,节疤浓重(图八)。松针使用细笔,笔笔挺拔利落,(图九)树叶用大面积的浓墨渲染,又破以淡墨,使人感觉满目苍绿,郁郁葱葱,又有各种姿态的小枝穿插其间,不仅避免了大块墨色容易造成的压抑与沉重,而且使整个松林平添了一种有风吹过的动

专业资料

.

感。表现泉水的技法突破了前人鱼鳞式的程式,全部用线条完成,笔力既迅捷老练又灵动活泼,有一种错落动荡之感。(图十) (三)应物象形

从《万壑松风图》中表现的地质地貌可以看出,其所绘山水属北方景色。李唐家乡位于河阳三成,即现在的河南孟县。宋代王存等人编著的《元丰九域志》记载了当时的河南孟州管辖六个县,政府所在地是李唐的家乡河阳。河阳距离太行山、王屋山很近,河阳西北30公里的济源境内就有太行山卞峰,岭山、孔山、王屋山也属于太行山系。因此笔者推断此幅所绘为太行山风貌。 太行山跨越了山西、河南两省境。太行山东南部自古就归属河南管辖,《汉书》、《后汉书》和《晋书》都有记载。彭亚就此图的地貌分析:太行山雄伟博大的气势,会让每一位有艺术灵感的人产生震撼。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南交界的地段,最为壮观……地壳运动把此处的山峰一分两瓣,一瓣突起,一瓣下陷,突起的山壁直直地耸立在天地之间,就是人们常常形容的“太行铁壁”。……面对这种岩石地貌,线皴已经表达不了画家的感受,表现不出山石的质地,所以,李唐创斧劈皴来表现山石的结构,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艺术虽然不能做地理志,但自然环境对艺术风格影响则是必然的,李唐《万壑松风图》表现的正是这种地质地貌。

画家面对如此雄伟壮阔的景色作画时,并非立足于某一个固定的视点,而是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皆可体察,取其精妙,融为一体,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的诗也正说明了这点。所谓“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只有这样,画家才能使其精神

专业资料

.

居高临下地笼罩于客观的自然山水之上,取精用弘,取长舍短,取其精华而不斤斤于形似体貌。 (四)经营位置

北宋的山水画,多采用大图阔幅的全景式构图。《万壑松风图》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在构图上,《万壑松风图》受到北宋风格的影响很大,郭熙对山水画的章法布置、景物构成方面,曾做了详细的总结,他的《林泉高致》中提出:“凡经营下笔,必全天地。……上留天之地位,下留地之地位,中间方立意定景。”又有“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皴,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于云齐。……石看三面,路看两蹊,……山形不得犯重,树头不得整齐” 等等。可以看出,李唐此作在构图方面对前人的继承。另外,也可能受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影响,《万壑松风图》所画山顶多作密林。但画上主峰的安排已偏离中轴线位置,而向左边倾斜,并且重视以斜线分割画面,使构图富有层次。在画面下段,左边的流水,与右边的山间小路,以及画面左右两边的山崖,都有向画面中心走向的趋势,使构图开合有序,中心突出。他的山水画,着重近景与局部的表现,通过对局部的描写来反映出整体的感官效果,这种构图方法已经不同于北宋,是南宋新风尚的滥觞,对后世的影响很深。

值得一提的是《万壑松风图》中的题款。唐宋以前,画中很少题款,即使写名款,也是题在隐蔽处,如《早春图》虽落在空白处,但字特别小,不细观

专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