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重庆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4a182b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0

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7月4日 8:00-10:30】

2018年重庆一中高2020级高一下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雷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刘根生

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

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这说明审美价值是实用价值的副产品。 B. 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技术的诗意,目的是让人们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 C. 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这种“垂直森林”新式建筑的出现,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突破。

D. 追求技术的诗意,要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即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让科技可观可触可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着技术的诗意,通过具体的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技术诗意的重要性、可行性等问题。 B. 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是文章论述技术应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相融合的前提。 C. 文章第四段以大树为喻,形象地阐明了效率、性能与人文要素之间彼此独立、互为因果的关系。 D. 文章第五段运用比喻论证手法,阐述了技术诗意的内涵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某些技术成果之所以缺少良好的用户体验,是因为设计者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和创新能力的制约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B. 一切技术创新都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但某些决策者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偏向于追求政绩和商业价值。 C. “夜光自行车道”具有作为自行车道的实用价值,又能使人产生银河的联想,折射出梵高名画《星空》的文化内涵,从而具有了审美价值。

D. 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一味讲求宽大,显得浪费又没有美感,其中原因可能是决策者事先没有向专业人士咨询意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记 懒 人 老舍

一间小屋,墙角长着些兔儿草,床上卧着懒人。他姓什么?或者因为懒得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大家只呼他为懒人,他也懒得否认。

幸而人人有个弱点,不然我便无法与他来往;他的弱点是喜欢喝一盅。更可喜的是三杯下去,他能暂时的破戒——和我说话。我还能舍不得几瓶酒么?

他的话有些是,很奇怪可喜的。而且极其天真,因为他的脑子是懒于搜集任何书籍上的与旁人制造的话的。他没有常识,因此他不讨厌。他确是个宝贝,在这可厌的社会中。

据他说,他是自幼便很懒的。旁的妇女是孕后九或十个月就生产,懒人的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懒得生产。他的妈妈后来死了,他不记得怎样将她埋葬。可是,他还记得妈妈的面貌。妈妈,虽在懒人的心中,也难免被想念着;懒人借着酒力叹了一口十年未曾叹过的气;泪是终于懒得落的。

他入过学。懒得记忆一切,可是他不能忘记许多小四方块的字,因为学校里的人,自校长至学生,没有一个不象活猴儿,终日跳动;所以他不能不去看那些小四方块,以得些安慰。他是一块木头,被猴子们向四边推滚。他似乎也毕过业,但是懒得去领文凭。“人类的纷争都是出于好事好动,假如人都变成桂树或梅花,世上当怎样的芬香静美?”我故意诱他说话。

他似乎没有听见,或是故意懒得听别人的意见。

我决定了下次再来,须带白兰地;普通的白酒还不够打开他的说话机关的。

白兰地果然有效,得着了空前的胜利,他坐起来了!我的惊异就好似看见了死人复活。我要盘问他了。 “朋友,在过去的经验中,你可曾不懒过一天或一回没有呢?” “你说,什么事足以使懒人不懒一次。”他猛孤丁的问了我一句。 我一时找不到相当的答案;不知道是怎么想起来的,我这么答对了他: “爱情,爱情能使人不懒。” “你是个聪明人!”他说。

我也吞了一大口白兰地,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

他的眼合成一道缝,好象看着心中正在构成着的一张图画。

“一株海棠树,”他大概是形容他心里哪张画,“第一次见着她,便是在海棠树下。开满了花,象蓝天下的一大团雪,围着金黄的蜜蜂。我与她便躺在树下,脸朝着海棠花,时时有小鸟踏下些花片,象些雪花,落在我们的脸上,她,那时节,也就是十几岁吧,我或者比她大一些。她是妈妈的娘家的;不晓得怎样称呼她,懒得问。我们躺了多少时候?我不记得。只记得那是最快活的一天:听着蜂声,闭着眼用脸承接着花片,花荫下见不着阳光,可是春气吹拂着全身,安适而温暖。我们俩就象埋在春光中的一对爱人,最好能永远不动,直到宇宙崩毁的时候。她是我理想中的人儿。她和妈妈相似——爱情在静里享受。别的女子们,见了花便折,见了镜子就照,使人心慌意乱。她能领略花木样的恋爱;我是讨厌蜜蜂的,终日瞎忙。

可是在那一天,蜜蜂确是不错,它们的嗡嗡使我半睡半醒,半死半生;在生死之间我得到完全的恬静与快乐。这个快乐是一睁开眼便会失去的。”

他停顿了一会儿,又喝了半杯酒。他的话来得流畅轻快了:“海棠花开残,她不见了。大概是回了家,大概是。临走的那一天,我与她在海棠树下——花开已残,一树的油绿叶儿,小绿海棠果顶着些黄须——彼此看着脸上的红潮起落,不知起落了多少次。我们都懒得说话。眼睛交谈了一切。”“她不见了,”他说得更快了。“想她的时候,我便在海棠树下静卧一天。第二年花开的时候,她没有来,花一点也不似去年那么美了,蜂声更讨厌。”

这回他是对着瓶口灌了一气。

“又看见她了,已长成了个大姑娘。但是,但是,”他的眼似乎不得力的眨了几下,微微有点发湿,“她变了。她一来到,我便觉出她太活泼了。她的话也很多,几乎不给我留个追想旧时她怎样静美的机会了。不久听说她出嫁了。不久,听说她被丈夫给虐待死了。懒是不利于爱情的。但是,她,她因不懒而丧了一朵花似的生命!假如她始终不改懒的习惯,也许我们到现在还是同卧在海棠花下,虽然未必是活着,可是同卧在一处便是活着,永远的活着。只有成双作对才算爱,爱不会死!”

我将酒瓶挪开。他又说了话:“假如我死去——虽然很懒得死——请把我埋在海棠花下,不必费事买棺材。我懒得理想,可是既提起这件事,我似乎应当永远卧在海棠花下!”

过了些日子,我果然将他埋葬了。在上边临时种了一株海棠;有海棠树的人家没有允许我埋人的。(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我”起到了串联全文情节的作用,读者跟随“我”的视角对懒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B. 小说中懒人在学校里面被其他人“四边推滚”,这一遭遇反映了懒人的生活态度与当时社会主流格格不入。 C. 小说对海棠树的第一次描写,渲染了和谐静谧、甜蜜美好的氛围,也是懒人追求的“花木样的恋爱”的物化呈现。

D. 小说将主人公的特征“懒”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酒精暂时的刺激之外,懒人的肉体与精神是全无生命力的。

(5) 怎样理解“他确是个宝贝,在这可厌的社会中”,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