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测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测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4d9f8c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cb

1.【答案】C

【解析】【分析】A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的是宰相的行政权,所以排除A;

B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为都转运使,简称漕,实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所以排除B;

C财政权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所以答案选C; D枢密院掌管军政权,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答案】B

【解析】【分析】唐代在中央形成了三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在三省中,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即尚书省根据政令的内容交由相应的部去负责,故选B项。ACD项中的运作程序不符合三省规定。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3.【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在政治制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是三省六部的创立和完善,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相劝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但其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是封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A项中“独立施政”明显错误,B项中“地方分权”不符合三省六部的特征,D项中“皇权顶峰”不符合史实,所以选C项。 4.【答案】B

【解析】【分析】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制度,包括奴隶社会时期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即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故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因此本题选B。

【点评】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高考重点考查科举制度,对后世的人才选拔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 5.【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紧密配合共同执掌行政区,其中A中书省符合文件起草和拟定方案,B门下省负责审核,C尚书省负责执行,D项出现在宋代,答案选B。

第 5 页

【点评】本题考查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分工和政治运作,高考对其的角度多样主要侧重于对其特点和作用的考查如: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6.【答案】A

【解析】【分析】B项明显错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的,不是民主制度,所以排除B项。C项是材料现象的表象内容,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问题,所以排除C项。D项是无关,材料中并未涉及到这项内容。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的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 7.【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个人命运,而科举制兴起于隋唐时期,

A项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表述,不符合要求; C项是对汉朝察举制的表述; D项表述绝对化;

B项是对科举制作用的正确表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举进士,拔萃,皆中就说明了这一点,难度一般。 8.【答案】C

【解析】【分析】C根据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知,门第高低把持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士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与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有关,C项正确。 AB项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

D项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是关键信息。 9.【答案】C

第 6 页

【解析】【分析】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皇权下的民主”体现的是专制下的民主色彩,“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体现的是这一制度有分权思想,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A分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衡制度的雏形”信息不符,排除A。 B、D两项旨在加强皇帝集权,与材料“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衡制度的雏形”信息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体现了皇权专制下的形式上的民主,难度中等。 10.【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而不取决于或出令、审覆、执行“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的程度环节分工”说明唐朝的三省体制已经不能发挥实际的效用,

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符合宋代政治运行的特点,即宰相或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别管理民政、军政、财政事务,所以答案选C,A项三省六部体制尚未建立,B项是三省六部体制盛行的时期,D项中书省大权集中与材料中的三权分立相矛盾。

【点评】宋代为了解决唐代藩镇割据导致王朝灭亡的严重问题,在地方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由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设置各路转运使。 11.【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材料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意为:早上你还是一个乡村野夫,到晚上就能进入朝廷入将拜相,吃皇粮了。可见这应是对选官制度的描述,分析备选项可知是科举制度,故选D。B、C选项与政治无关,因此排除;A选项不满足要求。 12.【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C、D三项均是正确的。而B选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部制不属于监察范畴。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的重点。因此本题选B。

【点评】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大权集中于皇帝。与此相关的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也需要掌握。 13.【答案】C

第 7 页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代实行三生六部体制,尚书省统辖下的六部具体负责政务的执行,其中礼部负责各种礼仪和科举考试,因此日本向唐朝派遣的遣唐使由礼部负责接待,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职能与此不符。 14.【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元朝是我国疆域最为辽阔的一个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元朝设立了行省制度,所以,我国行省制度最早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对我国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直接影响到我国今天仍然在推行的省级行政机构。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5.【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及所学内容可知,侯昌业被赐死说明没有民主政治,则A项错误; B从题意可知侯昌业的上疏正是为了追求遵天道施仁政的理念,因此不能说明已经消亡,所以B项错误; C从题中“召昌业至内侍省”说明左拾遗并不是内饰皇帝起居,故C项错误; D侯昌业谏皇帝说明左拾遗属于谏诤监察机构,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上不亲政事,专务游戏,赏赐无度,田令孜专权无上是关键信息。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1)同:沿用皇帝制度、设三公九卿,设郡县。(若答到沿用秦朝中央机构或地方制度亦可) 异:分封王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2)分析:不正确。

影响: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3)变化:诸侯统治范围缩小;地位降低;社交范围受限制;受中央的严格监管。(任答3点即可)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分析】(1)从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材料二“封建王侯”,结合秦代中央与地方官制可以解答。(2)从材料可以看出汉高祖认为秦制之失在于设郡县,依据所学可知郡县制

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