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重点语段试题汇编(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考文言文重点语段试题汇编(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4dfa3442b160b4e767fcf8c

答: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变化\与\启示\各2分,共4分]

41.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空。(4分)

文章标题中的“讽”,是讽喻的意思,特指 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 ;邹忌以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或“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中的事”) 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齐王接受劝谏采纳群言,修明政治,获得了 的巨大成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胜于朝廷”。

42、“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 现在用来形容 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43、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44、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3分) 答 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45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46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答.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47.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2分)

答.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2分)

49.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2分)

答.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 (齐国、宋国情况各1分。齐国情况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共2分)

50.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答.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 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 (言之成理即可。2分)

51.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3分)

答.(3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答.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 答.(2分)国内政治修明 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5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答.(1)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2)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3)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3分,每条1分)

53.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2分) 答.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2分,言之成理即可)

54、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55、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3分)

答、(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2)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

56.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答.(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57.造成长勺之战胜利根本原因是什么?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教

答《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2分)答、\贫贱不能移\或第二句。

59、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3分) 答、(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60.墨子是用什么办法说服公输盘的?(4分)

答.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通过指出公输盘“义不杀少而杀众”的矛盾行为,从而说服了公输盘。

61.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分) 答.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63 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6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答D(2分,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达到大治)

6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

答: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1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1分)。 66 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3分》

答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67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齐王纳谏 及其结果。

68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答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69、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

答、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7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 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 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 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答.C(公输盘并没有“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7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7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4 ,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a._______b._______答简答题:①道理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