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4f8f9f59e31433239689388

是最关键的。

【强化动机理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在学习活动中,采取某种外部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相应学习行为。分为外部和内部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 【成就动机理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x期望x诱因)

【归因理论】1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实际应用中的价值A.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B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C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习的性无助】1是指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习得性无助产生后2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A动机降低B认知出现障碍C情绪失调

【自我效能感】1本杜拉提出的,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A.个体成败的经验。包括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B.个体的归因方式。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奥苏泊尔认为由三方面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利用学习动机的培养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2﹚学习动机的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惩罚。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四章 认知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5

注意可以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①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②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对活动做深入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等

【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是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2.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文,是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4.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受性就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阈限】就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低于这个值,人就感觉不到刺激的存在。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韦伯常数】刺激的增加量△I与原刺激量I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K=△I/I,K为一个常数,

【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1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2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联系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3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在不同的感受器官同时受刺激时发生。由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现象称为联觉。

【知觉】可以被看做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类型】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2.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将运动知觉分为 ①真动知觉②似动知觉③运动幻觉。3.超感知觉与错觉:超感知觉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的特异现象。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记忆分为4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6

【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式】1.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所以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 2.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之内,一般认为约为15-3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复述是短时记忆的重要保持机制。 3.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它容量巨大,可以长期保持信息

【遗忘的规律】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逐渐趋于平衡。

【影响遗忘的因素】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

【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复习方式多样化4多感官参与

【增进记忆方法】1直观形象法2图表法3谐音记忆法4归类比较法5联想法6歌诀法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 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集中思维】指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分散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分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

【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问题解决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还受到其他心理因素影响。1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影响人们对问题的解决。2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3功能固着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4不同的动机水平影响问题的解决。5情绪影响问题的解决。6人际关系也影响问题的解决。

第五章 情绪

【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情绪的分类】根据情绪的演化过程或刺激类型将情绪分为六类:1.原始的基本情绪, 2.由感觉刺激引发的情绪, 3.与自我评价相关的的情绪, 4.与别人有关的情绪, 5.与欣赏有关的情绪, 6.是最为持久的情绪状态,即是心境。

【黄希庭将情绪分为五类】1.情调2.激情3.心境4.应激5.情操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1.感觉是诱发情绪的首要条件2.记忆和想象决定着情绪3.注意与思维也决定着情绪的产生与发展

7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信号性功能以及感染性功能三个方面:1.情绪的动机性功能是指情绪能激发人的认知和行动的动机2.情绪的信号性功能是指情绪是人的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各种各样的表情都具有一定的信号意义。3.情绪的感染性功能是指人们之间感情的沟通需要情绪的感染,而人接受客观事物所带来的刺激而引发的情绪体验也具有感染性。 情绪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取决于人们认识过程的心境状态。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1.情绪与行为的先天关联性:情绪与行为的先天关联性可从情绪表现即表情中显现出来,情绪表现是情绪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2.情绪与行为的后天社会文化制约性。

【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1、正确的人生追求;2、宽广的胸襟;3、理性地适应生活;4、寻找身边的欢乐。

【不良情绪的控制】1.暴怒是对客观事物不满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一般都是由外在的强烈刺激所引起的。 控制暴怒情绪:第一步自我意识自己的暴怒,第二步对暴怒情绪进行归因,第三步寻求制怒的方法。

2.过度焦虑情绪是由某种不顺心的因素而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方法:一、积极进入放松状态,二、转移注意力 三、尽早自觉察觉焦虑从何发生,从中寻求原因,以理智的方式去质疑焦虑,四、对他人陈述自己心中忧虑

3.紧张是在生活情境中,对威胁性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 控制方法:第一是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有关环节或途径,第二是改善环境,第三是改善和培养个体的应对能力,第四,言语放松训练。

4.抑郁情绪的控制:抑郁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障碍,是极端情绪的表现,和许多不良情绪有关,受许多情绪影响加重。 方法:大哭一场;安排愉快事情转移注意力;言语暗示;请人疏导;环境调节;自我表达

5.自卑情绪的控制:自卑是人们由于发展受挫而将自己看得很低,从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 方法:应当从正确看待客观现实和克服自身心理弱点两方面下功夫。应当把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和缺陷看作是正常的事情,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或优势,扬长避短。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二因素论】是由斯皮尔曼提出来的,他提出人的智力由两种因素构成,即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一般因素是不同智力活动所共有的因素,体现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是智力的关键和基础。特殊因素是完成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因素。

【群因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在1938年提出的。瑟斯顿提出的七种平等的基本心理能力是:1.语词理解2.语词流畅3.计算4.空间知觉5.记忆6.知觉速度7.推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