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议论文写作差异 文献综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英议论文写作差异 文献综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50ed6f1f61fb7360b4c65c8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 2012 届 )

题 目:

中英议论文写作差异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ssay

Writing

分 院: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外国语分院

英语 08英语本科2班

吴丹妮 08307613228 刘锦明 2011年12月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中英议论文写作差异的文献综述

一、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该选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资料显示,外国学者对影响学生中英议论文写作差异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写作模式、写作结果和文化差异三方面的研究。

在写作模式差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语篇结构、语言风格、篇章主题。 其中,语篇结构研究,因其在议论文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受到了国外众多外语专家的特别重视。美国应用语言学家Robert Kaplan(1966),研究发现:语言和写作是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修辞习惯,篇章的组织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他总结了五种文化不同的段落组成类型,其中英语议论文的段落模式,与汉语议论文的段落模式便有很大的不同,英语议论文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linear),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中国汉语学生典型作文方式,呈“螺旋型”(circular/spiral),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兜圈子”或“旁敲侧击”,最后进入主题,从各种间接角度来说明问题,使英语族人读了,困惑不解。

在语言风格上,英语文化喜欢竞争与冲突,自己的观点尽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避免步人后尘。而中国学生的议论文,更重要的是用名家之言、古诗、古谚,使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减少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同时,英语议论文的篇章主题,通常远比中文议论文鲜明直观(程迎新,2009)。

在写作结果的研究上,在20世纪80年代,二语写作研究者如Zamel(1982)提出应将二语议论文写作看做一种发现意义的过程,而不应该侧重于成品作文的表层错和语言准确性,自此二语议论文写作教学展开“ 过程教学法革命,写作过程研究也纷纷开始,这些工作在Alexandra(1990)的文献中有过详细的报道与评述。90年代中期,随着二语写作“社会文化观”的形成,一些学者提出,二语议论文写作的后过程时代已经到来(Matsuda2003),他们认为写作一种社会性的、后认知主义和充满意识形态的文化活动, 也是一种高风险的社会活动。从中不难看出,西方二语议论文写作教学与研究中的“过程”和“后过程”现状与我国以“写作结果” 为导向的研究形成鲜明对比(Casanave 2003)

在文化差异方面,就大的背景而言,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哲学观,都是讲究“悟性”和“言外之意”,而西方思维方式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提倡逻辑推理。英汉这种不同的文化思维和民族心理,对议论文写作的影响不容忽视。总之,汉英议论文写作中,主题思想的暗示与明示,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写作习惯,不同的读者期待,思维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程迎新,2009)。Matalena(1983)通过研究中国学生L2(the second language)作文发现,中国学生的英语议论文,充塞成语、谚语、文学典故及名言警句等,而使用这种策略的结果,是使各部分之间在西方读者眼里,变得互不相干,以致使整篇文章缺乏有机的逻辑联系。

此外,外国学者在写作视野的研究,写作价值的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2、该选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现有对该选题主要涉及逻辑思维、谋篇布局、修辞学等方面的对比研究。 在逻辑思维方面:语言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而思维方式决定着我们语言的使用(Nick Lund. 2003), 所以从英汉丰富的语言表层结构上, 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差异。而学习另一种语言, 就等于进入另一个圈子。因此, 学习一门外语,就不仅仅意味着掌握一种工具,学习一种技能, 而且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转变。

研究显示,中英文在议论文中的思维方式,有以下几大差异: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具体型思维与抽象型思维、主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集体主义思维与个人主义思维(潘文国.2002)。

在谋篇布局方面:写文章时,汉民族往往表现在,把思想发散出去还要收拢回来, 落到原来的起点上, 这就使其语篇结构呈圆式, 或呈聚集。西方人则相反, 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 先直接切题或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引起读者的重视, 再一步一步对相关信息及原因进行陈述。他们习惯:“果”在前, “ 因” 在后, 与中国文化的“ 因” 在前, “ 果”在后形成鲜明对照(贾玉新.1997)。也就是说,中英议论文有共同之处,都有明确的中心句,都提倡开门见山,使之位于文章的开始(吴祖兴.1988),但中心句出现文章开始的比例,英语议论文比中文议论文高一些,前者是90%左右,而后者是60%左右.(蔡基刚.2001)

在修辞学方面:胡曙中(1993)把英语修辞与汉语修辞,进行比较研究其内在规律,并与英语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突破以句子为研究对象的传统模式,扩展到语段层次,对大量的修辞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并使之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以确立两种修辞的对立体之间对应的差异和共同点,为本研究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提供契合点,对英语写作,尤其是议论文写作具有指导性的启示。

二、 该选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对于当代学生而言,培养和提高中英写作技能是一项主要的语言技能。随着现在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激烈的竞争,议论文写作作为引导舆论的有力武器, 训练学生逻辑有序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帮助他们恰当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已经日渐成为了我们进入社会的必备能力。

通过中英议论文写作对比发现,中文议论文的篇章修辞手段的确与英语的篇章修辞手段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在语言的背后有很深的文化根源。我国学生的学术论文与国际英语论文存在差距,可能不仅是语言上的原因,还有深层的文化原因。汪福祥(2002)认为,造成写作困难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 即“语言障碍、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思想和表达思想能力的缺乏以及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的生疏”。这就要求写作教师,无论是英语本族语教师还是汉语教师,都应首先熟悉两种语言结构及文化的差异,并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意识,指出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差异,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以文化心理因素为研究对象,是当今教学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国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矫正,使我们的文章向国际化迈进一步。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三、存在问题:

自黎锦熙(1947)在《新著国语文法》中对汉语和英语进行系统比较以来,虽然国内出版了相当数量的英汉写作差异的著作和论文,但研究都集中在词,句子和修辞语方面,在文章层次上进行英汉议论文写作差异的研究并不多,许多方面的研究还仍处于初级阶段

四、作者拟解决问题:

综合前人所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应尽量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中英议论文写作差异的研究。重点从逻辑思维和写作技巧两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再从历史、文化两方面努力探寻产生中英议论文写作差异的根源,并用得出的结论,分析中国学生写作的相应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为今后的中英议论文写作差异提供一些启示。。

五、 参考书目:

[1]Alexandra, R. K. 1990. An overview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process research [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7-56.

[2]Casanave, C. P. 2003. Looking ahead to more socio-politically-oriented case study research in L2 writing scholarship[J]. 85-102. [3]Kaplan.R.B. 1966 Culture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16-20.

[4] Matsuda, P. K. 2003. Process and post-process: A discursive history[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2: 65-83.

[5] Nick Lund. 2003.Language and Thought [M ]. New York: Routlede,: 9- 25.

[6] Zamel,V. 1982. Writing: The process of discovering meaning[J]. TESOL Quarterly 16: 195-209.

[7] 蔡基刚.2001.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4-25

[8] 陈治安,李力.2005.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9 程迎新,2009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写作教学[J], 辽宁:渤海大学,(7) ,71 [10]关世杰.1995.跨文化交流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43. [11]胡曙中.1993.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2 [12]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92-394 [13]黎锦熙.1947.新著国语文法[M] .商务印书馆,1-8

[14]潘文国.2002.汉英语对比纲要 [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363-369 [15]汪福祥.2002.英语写作技巧新编[M]. 北京:外文出版社, [16]吴祖兴.1988.议论文写作导引[M],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