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教主形象分析定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通天教主形象分析定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526cb6daf1ffc4ffe47ac20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现实的联系,是绝不能在争端中被公然树立为反面形象的。只有通天教主,作者用了一个隐晦的名字,即便在小说担当了反面角色也不会与现实信仰发生冲突,更何况截教为何我们根本无从探究,作者完全可以按照主观思维安排剧情、塑造人物。

第二、反面形象塑造的需要

在我们的观念中,对一个人物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其相貌,其性格,其行为,其立场。以阐、截教众来说,阐教诸仙大多仙风道骨,助周伐商、正气凛然,自然是得道高人;再看截教弟子,多是散修精怪、妖仙瘟神,行动时都是阴风阵阵、无所拘束,作者若是让其执掌正义,实在是对传统道德观念极大的讽刺,对众神严重的亵渎。

其三、客观史实与客观立场的影响

首先,武王伐纣的故事是客观存在的,除了民间流传,许多史料文集当中也多有记载。如《史记.封禅书》:“后三世,帝纣淫乱,武王伐之。”[9]在《史记.殷本纪》当中所述更加详实,除了对纣王罪恶的描述外还介绍了武王伐纣的相关过程。而在《封神演义》中,许多截教弟子本身就是商朝旧臣,如第一回便谈到的闻太师,在第三回讨伐苏护时出现的崇黑虎更是“幼拜截教真人为师”。可见,截教自始便处在了商朝一边,乃至后来纣王无道,截教众人“不识天数”依然助纣为虐,背下恶名,也是咎由自取。

其四、天命思想左右全局

何为“天命”?关于《论语.为政》中的“五十而知天命”的解释是这样的:“天命:指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客观必然性。”[10]天命思想在《封神演义》中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正是对许多小说中人物命运乃至天下大势最无理、却又无从辩驳的解释。如小说中屡屡出现的“成汤数尽,周室当兴”(第十五回),或第一回女娲娘娘所说商朝“享国六百余年,气数已尽”,又或者谈到某个人物有难,就说“榜上有名”,而截教门下上榜者居多也是早已注定。既然天命不可违,那么正如秦完所说的:“据你所言,周为真命之主,纣王乃无道昏君。吾等此来助纣灭周,难道便是不应天时?

——这也不在口讲。” (四十三回)截教的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顺应天意!

三、从截教弟子看通天教主

所谓“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有此父斯有此子,人道之常也” [11],截教弟子的作为通天教主是理应负有责任的。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方面:通天教主除了身为截教之主,亦是道教正统,一方圣人。在《封神演义》中,所谓的圣人都

4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是斩却“三尸”(道教信仰中代表欲望)、成就道果的,无论其治教如何,但就立教功德来说,又怎能因为对其门下弟子的主观好恶来评定他?

首先,我们来看通天教主 “有教无类”的立教思想,我认为圣人之心,皆在于此。

“有教无类”的思想在《论语.卫灵公》一文中就已提到,意指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作者以儒家圣人教学理念作为截教立教宗旨,是肯定了通天教主的收徒原则的。我们知道,通天教主与老君、元始天尊本为师兄弟,同在鸿钧门下听道,然而“道”为何物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如果言之过详,反而失了本真。如《道德经》开篇所述:“道可道,非常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教之立也正是三者对“道”的理解,只要行之有法,也就无谓对错。然而,就我们今天治学观念来看,有教无类、不分高低贵贱皆可学习,无疑是极为开明的。可是问题也就出在这里,通天教主的一视同仁被元始天尊指责为“不择是何根行,一意收留”(七十七回)。元始天尊尚且如此认为,那么阐教众仙是何看法自不用讲,矛盾也就此生成。

“有教无类”是通天教主最为达明,最值得赞扬的一面,却也因此表现得与人教、阐教乃至西方二教的格格不入。《封神演义》中,阐教弟子见了如石矶、孔宣、龟灵圣母这些截教弟子偶尔也以师兄弟相称,然而心里却很是瞧不起截教的“妖邪”。如八十二回就谈到阐教众仙对截教弟子的看法:“人人异样,个个凶形,全无办道修行意,反有争持杀伐心。”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同是本回,黄龙真人则说“截教门中一意滥传,遍及匪类”,黄龙真人是何身份?云中子尚且得叫通天教主一声师叔,他以“匪类”形容截教门下,又何尝不是对通天教主的羞辱?其实,两教的矛盾虽然与立场不同有关,但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阐教众仙对截教的偏见。

既然“有教无类”被视为通天教主“不择根行”,那么我再从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来对阐、截二教弟子的“根行”做个对比。

“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诠释,也是一种约束,出自《白虎通·三纲六纪》。虽然商朝要远远早于《白虎通》成书的汉朝,中国礼制也是到周朝才逐渐完善,但是考虑到作者所处社会环境,《封神演义》中的纲常关系已是十分明显,时代因素影响甚微。如第九回纣王杀子时上大夫赵启骂道:“似今朝纲常大变,礼仪全无!”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除了夫为妻纲较为少见除去不论,前两者在封神演义中皆多有涉及,最明显的要数君为臣纲。前面说过,截教弟子多为商朝旧臣,如德高望重的闻仲。贵为太师之身,明知成汤大厦将倾却甘愿一力

5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承担,乃至兵败绝龙岭,惨死于云中子等阐教众人诡计之下,却依然英灵不灭,冒着魂飞魄散的危险回朝歌向纣王陈情。(五十二回)辅佐商君乃是情理之中,除去助纣为虐,又何尝不是道德忠义所在?而至于阐教众仙,虽超脱世俗、不在朝堂之上,但黄飞虎、邓九公乃至文王,皆是商朝旧臣。虽说武王为王者之师,但以臣伐君,仍有悖于纲常。再说“父为子纲”,哪吒应该算个典型,他虽有前世传承,但仍是李靖之子,虽在陈塘关自刎免去百姓父母灾难,但前面提乃是受太乙真人暗中嘱托,是一种死中求活的手段,谈不上孝义,反而显得有些卑劣。而殷郊、殷洪与纣王之间更是父子关系矛盾的最大体现,先是纣王无道无情要杀二子,后被广成子所救,随后收为徒弟,成为讨伐商纣王的工具,后来殷郊念及父子关系协商抗周 ,却被阐教中人以违逆天命施以酷刑。截教在这父子之纲上倒无太大描述,但是余化龙、余德父子的生死与共却也算得上一门忠义。

“三纲”之外另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通天教主的“有教无类”本身就是一种仁义的体现,另在封神之战中,虽然门下弟子屡屡被阐教杀害,心中有气,也不曾教唆门下报复阐教,还屡次嘱托门下不可伤阐教弟子性命,亦可谓之“仁”。此外,截教很多弟子卷入是非也都是为了报仇以全义。如四十九回写琼霄、碧霄下山为兄长赵公明报仇时说:“我姐妹二人就是‘封神榜’上有名也罢,我定......不负同胞。”在后面“三姑计摆黄河阵”一回中,阐教以多欺少,却仍被三霄娘娘困于阵中,但至多被废了修为,并未伤及性命。即便如此,云霄娘娘还感到非常懊悔:“怎把玉虚门下许多门人困于阵中......使吾今日进退两难。”而元始天尊为解门下劫难竟不顾身份联同老子以大欺小,救了门下弟子之不说,还毫不留情把三霄娘娘置于死地,哪有半分仁义之心?甚至于后来封神还记恨三姑削了阐教弟子顶上三花之气而将其封为“坑三姑娘之神”,去守厕所。(九十九回)截教弟子虽然痛恨阐教欺凌自己门下,却并未擅自杀害过阐教弟子,反观阐教中人,见到截教门下从不留手,乃至于最后截教弟子竟被屠戮殆尽!若说截教弟子“逍遥自在,无有拘束”(三十八回),但也并非无礼之徒。就看影片中被塑造成阴险狠毒的石矶娘娘,在门下弟子枉死于哪吒箭下后也不过是擒了李靖当面质问,并未伤其分毫,而查明了是哪吒所为之时,也并未要其偿命。反观哪吒不但毫无悔意,还在人家门口“先下手为强”打伤了彩云童子,又找太乙真人庇护!太乙真人也算尽责,见面不过三言两语就放火烧死了石矶。(十三回)所谓仁义礼制所在,一看便知。在截教众人中,崇黑虎算得上一个难得的正面形象,也是出现比较早的一个,在平定苏护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了他的仁义,是阐教众人眼中少有的“好人”了。但也正是他的所谓仁义动摇了他的立场,乃至后来

6

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被姜子牙“以苍生为念”的理由说服,不但反了商朝,背逆了同门,还把亲生兄弟送进周营任人宰割,虽然说的大义凛然,可是这不忠不义不仁却是实实在在的。连文王都说“是你一胞兄弟,反陷家庭,亦是不义”,却被姜子牙“傍言”称为“不避骨肉,慷慨丈夫”。(二十九回)再说土行孙,可以说是十分猥琐的一个人物,长得丑也就罢了,本身又极其好色,未及成婚便使强使诈逼邓婵玉“就范”。(五十六回)更不用说把众多截教弟子拉去助商的商朝国师申公豹,其本身就是阐教门下,以元始天尊之神通广大岂能不知他的所做所为?然而不但对其却不管不问,反而是将一切罪名安在被邀截教弟子头上,并将其诛灭殆尽。除此以外像陆压道人这样心狠手辣,阴险卑鄙的亦不在少数,在这里不再深究。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截教之恶”,恐怕远不及阐教表现的明显,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其中的破绽。此外,另一个造成阐教之善、截教之恶的很大因素是小说中“天命”思想的存在,前文我们已经提到。阐教中人一直以顺应天意自居,随便一个弟子出来,都是通晓天数的。如哪吒不由分说杀了巡海夜叉和龙宫三太子,却被太乙真人归结为“哪吒无知,误伤敖丙,这是天数。”(十二回)本来理亏在先,他却又教哪吒天门外打了敖光。在后来碰上哪吒无故杀了石矶娘娘门下,太乙真人仍然不予惩处,反而待到石矶娘娘上门理论毫不留情杀了她。难道说凭借一个“天数如此”,身为圣人门下就能任意欺凌别人而不负任何责任?就算责任在天,那么多少也算有失道德。此外前面提到过的土行孙强占邓婵玉也都归结于命中注定,实际上却是姜子牙个人计谋,连惧留孙都不打自招:“若此女来至,其父不久也是周臣。”(五十五回)土行孙未及大婚就强占邓婵玉理由是“只恐小姐明日见了尊翁变卦”,也就是先把生米煮成熟饭,以此要挟邓九公。而在破十绝阵的过程中,每破一阵阐教一方就会先让一个道行浅薄的去送死,将其委之天数,一方面衬托截教的邪恶,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为了探查阵中的虚实?其伪善之心,可见一斑!

潘贤强认为:“阐教助周,截教助商的斗争看似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实则含糊不清,形同儿戏。”[12]脱去“天命”和“为了大周八百年基业”的外衣,单看道德人情方面,阐教中人远不及截教显得光彩,所谓的正义也显得极为苍白。天命思想的存在使截教成了逆天行事的一方,不但为阐教的不光彩找到了借口,还洗刷了作者讽刺阐教以及老君、元始天尊的嫌疑。至于阐、截二教门下“根行”如何,多少可见一斑,起码我们知道,“有教无类”也并非完全“不择根行”。

四、通天教主本人的行为表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