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鱼我所欲也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53b0e46bceb19e8b9f6baa8

房县实验中学“四案合一” 教学案

学科:语文 设计者: 杨红霞 审核者:九年级语文组 2015.1 内容:《鱼 我 所 欲 也》 教学设计 个性化修改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了解“舍生取义”的道德观。 4、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1、 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3、 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1、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2、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学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指导预习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一层】 一、导入: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 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 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 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 尤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个性化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2、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修改 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 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 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讲的是 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 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二、指导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一箪食(dān) (4)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6)一豆羹(gēng) 2、朗读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三、朗读练习 1、听示范朗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指导朗读停顿。 4、师生齐读。注意读音、节奏。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 感情。 四、互动学习 1、集体朗读“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1

2、指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正确翻译这两句。 重点词语: 所欲 得兼 个性化五、当堂检测 1、翻译“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修改 2、背诵“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布置作业:预习“生亦我所欲??贤者能勿丧耳。”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层、第三层】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研习课文第一段第二层、第三层 1、集体朗读第一段,注意读音、节奏。 2、指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正确翻译“生亦我所欲??贤者能勿丧耳。”。 重点词语: 有甚于: 苟得: 恶: 何不用也: 患: 如使: 由是: 是故: 非独: 勿丧: 3、师生共同梳理第一段内容。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 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 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 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我也不避开它。这 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接着, 作者又从反面来论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 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导致死亡的祸患办法,有什么不可以干的呢?个性化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修改 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接着,转入正面阐述: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办法去做就可以躲避导致死亡的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这种 人就是“君子之人”, 君子之人的存在,证明了“所欲有甚于生”——“义”的存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 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4、 指导背诵第一段。 三、当堂检测 1、 检测第一段中的重点字词。 2、 检测第一段的背诵情况。 四、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二、三段。 附:板书设计 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提出论点:舍生取义 鱼、熊掌→生、义→舍生取义 (2) 分析论证“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第一步:辨证分析〈正〉 生,欲→甚于生(义) →故不苟得 ( 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 舍生。 ) 第二步:假设分析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用(不择手段求生) 论述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为(不择手段避祸) 正面 由是则生→不用 →有甚于生者 阐述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2

〈3〉结论: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总结反思: 个性化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研习课文第二、三段】 修改 一、回顾第二课时内容。 二、研习课文第二段、第段 1、集体朗读第二段、第三段,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研习课文第二段。 (1)指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正确翻译 重点词语: 箪: 豆: 羹: 蹴尔: 呼尔而与之: 不屑: (2)总结第二段: 3、研习课文第三段。 (1)指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正确翻译 重点词、句: 万钟: 何加: 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向为身死而不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 .亦不可以已.乎: 本心: (2)总结第三段: 三、师生共同梳理课文的论证思路。 四、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论证方法。 五、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指导背诵第二段、第三段。 六、当堂检测 1、检测第二、三段中的重点字词。 个性化2、检测第二、三段的背诵情况。 附:板书设计 修改 一、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 “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1、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取义。 2、道理论证,分析中心论点。 3、道理论证,人人皆有“义”。 二、举例论证(正):“义”重于“生”, 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三、举例论证(反):面对功名利禄,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课文中的知识点、拓展延伸】 一、集体背诵全文,回顾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二、总结课文中的知识点 1、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2、 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 )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 得: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 )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呼尔而与.之( ) 三、中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个性化(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修改 (二)(材料见课文第一、二段)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鱼,我所欲也。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 3、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三)(材料见课文第一段)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 )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简答题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 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 。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个性化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 修改 b. (四)阅读全文,完成1---3题。 1、解释句中词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 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 ④ 蹴尔而与 之 蹴尔: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文章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三段中阐述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全文,完成1---3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妻妾之奉. (4)是亦不可以已.乎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全品中考网 答: (2)乡为身死而有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答: 3、《礼记·檀弓》中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中“不食嗟来之 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2分) 答: (六)阅读文言文,完成1---3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4

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