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课后练习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过秦论》课后练习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53d9cdcee06eff9aff807e2

15.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3个关键词。 《过秦论》叙写了秦很多罪过的原因,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的建议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生活就是一部哲学史,细心体会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阅读下面短文,揭示其哲学意蕴。 ....

等 车

等了好久,终于有客车过来了。

一团人你争我抢涌上车门。车里,拥挤不堪。 客车摇摇晃晃地走了。

三分钟后,又有一趟客车过来,很空。

那些没挤上或没坐头趟车的人,从从容容上了车,大摇大摆坐了座位。 十几分钟后,这趟车超过了头趟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解析】 A项,“藩”应读fān;C项,“囊”应读nánɡ;D项,“猗”应读yī,“颈”应读jǐnɡ。

【答案】B

2【解析】 B项,蒙:继承。 【答案】B

3【解析】 ①③⑤⑥为使动用法,②⑦为名词作状语,④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C

4【解析】 ①②⑤为结构助词,译为“的”,③⑦为人称代词,④为指示代词,译为“这些”,⑥为动词,到,去。

【答案】C

5【解析】 A、B、C三项都是省略句,D是判断句。 【答案】D

6【解析】 D项,延:引进,请。 【答案】D

7【解析】 ①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②牢固。③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④溃败(的军队)。

【答案】D

8【解析】 C项,第二段没有从“财物”方面突出显示出山东诸侯的强大。 【答案】C

9【答案】(1)各诸侯国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2)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

10【解析】 D项,摒:排斥,抵抗。 【答案】D

11【解析】 C项,都是介词,用,拿;A项,介词,被/介词,在;B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副词,却,竟然/动词,表判断,是(在)。

【答案】C

6

12【解析】 B项,区区:古义和今义都是指人或事物不重要。A项,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C项,古义:挺身而出。今义: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D项,古义:休养生息。今义: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活动,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

【答案】B

13【解析】 C项,苏辙的《六国论》没有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而是就史论史。

【答案】C

14【答案】(1)因此我总是怪罪六国的那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目光短浅,而且不明察天下的情势啊。

(2)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保全)自己的国家了。

【参考译文】

我曾经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做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六国的那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目光短浅,而且不明察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他,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

7

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保全)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的一点点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15【解析】 提取关键词实质上就是压缩语段,寻找主要信息,所以,解此类题的方法完全可以参考、借鉴解压缩题的方法。很显然,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和谐文化问题,所以,“和谐文化”这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正反事例告诉我们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这样,我们就又可找出另外两个关键词——“历史教训”“繁荣昌盛”。

【答案】和谐文化 历史教训 繁荣昌盛

16【解析】 这段文字中包含的哲理在最后一段中,就是“抢先”未必得先,“落下”也未必就是落后。

【答案】生活工作中,抢先,不一定真能领先;滞后,也未必真的落后。后来居上者,需要运气,也需要智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