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与论述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与论述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5554c85bb4cf7ec4afed0ad

总是有所选择的,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2)关于文化传统:

a指的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

b它是历史传承的产物,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c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精华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文化糟粕对社会起负面作用。因此,对文化传统不加分析一律吸收或一概否定都是不正确的,应当辩证地分析与研究,去其糟粕吸取精华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195.为什么说地理通道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又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2)广大地域与对天下统一的追求。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

史的基本倾向。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在西北方向,帕米尔高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化世界。但在更近的北方,中原文明必须长期面对一个由草场、山地、沙漠、戈壁构成的辽阔的地域,和以游牧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区域。这个辽阔的地域,是一个巨大的扇面形地带,居住着很多古老的人群。广阔的蒙古高原,是这些民族与中原发生关系的“前台”。在这个前台上,先后居住着猃狁、北狄、匈奴等,最后是蒙古与满族。

(4)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a草原民族除满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草原主人。

b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窥伺着学习着中原的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原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

c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这样的重复,却是多次发生。这就是中原文明的历史命运。

(5)中原文化,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东亚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196.服饰的人文文化含义:

(1)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包括信仰标志、阶层标志、仪礼标志、政治含义、

职业标志和审美标志等。 (2)信仰标志。指在服饰图案绘制上,表现自然神信仰或图腾信仰。例如天子服饰的龙袍,象征至尊与至贵;南方女子有簪花、插花的习惯,原来都有镇邪驱崇之意。

(3)阶层标志。随着社会制度和社会等级的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在服饰上显示出来。在封建社会中,服装色彩有明显的阶层性。黄色为皇家标志,紫色为达官贵人之标志,平民百姓之标志色为灰与蓝。在服装面料上,葛麻与丝绸标志贫与富等等。

(4)仪礼标志。我国传统的人生仪礼中,如诞生、成年、婚嫁和丧葬这四次重大仪礼要进行换装仪式。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标志着个人与社会相融合的含义。

(5)政治标志。指服饰敏感地反映着政治制度。古代统治者在建立政权时,大都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上至帝王后妃,下至文武百官及其妻女的全部服饰,条款十分详细。至今某些部门的着装仍有相应之规定。

(6)职业标志。社会分工促进了职业的发展,职业服饰依从职业的便利并随之复杂化。工、商、宗教等之服装有别。文臣武将、学生士兵服饰之不同早就有所区分。近来服饰的职业标志在某些行业渐趋淡化,如运动服成了休闲服,猎装也成了时装等。

(7)审美标志。我国农业社会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审美观念,如古朴美,稚拙美,单纯美,自然美等等。上层审美观与下层审美观有对立成分,也有交叉成分。但服饰不可能是纯审美,纯装饰性的,它脱离不了自然与人文的影响。

197.交通行旅的文化心结:

(1)交通设施的习俗传承。最初是陆路,后来根据需要开路架桥或开辟水路。

(2)运输工具的习俗传承。陆路交通工具最初是以挑担为主,后来发明了二人抬,乃至于三人以上合作的新工具。再后来驯养动物供骑乘、或驮运,发明车、轿等。水路交通工具是船、或船。(3)交通行旅行业的习俗与传承。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行旅行业增加,分工渐细,并由此形成了各自的一些行规、禁忌、技艺等行业习俗。

a行旅规矩:出行要祭路道神或祭祖先,启程要选定吉日,吃吉利饭,放鞭炮等。

b行业范围:浙江一带水多,以摆渡为生的船家其经营对象主要是当地人,不收船费,春秋两季到河岸农家收一定数量的粮食,多少不限。外地人过河给钱给物均可,不给也不强求等等,这是传统互惠行为的表现,也反映了我国人际关系的温厚。

c信仰禁忌:船家造好船要在船头上香谢鲁班祖师,继之燃放鞭炮送神,而后新船下水。航行间同行各船要保持沉默,以防出言不吉。船行中有鱼虾跳上来要把它们这些龙王亲戚放回水中,以免惹祸。

d行业技术:如轿夫抬轿后边人看不到路,因之常需前边轿夫喊叫提醒并以喊叫作答,前呼后应。

总之,中国交通行旅的习俗反映了人们离家外出的不安全感、与家人分离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神的敬畏心理。

198简述中国家庭结构的文化要素: (1)我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体系,姻缘关系服从于血缘关系。 (2)家庭成员的地位在血缘关系中找,具体可分为血缘九族制和血亲五服制。(3)孝祭的规定是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

(4)在中国传统的混合家庭中,孩子不属于夫妻而属于家族。

(5)家庭成员的作用也是由血缘家庭决定的。以男性为中心进行权力的传递和财产的继承,家长的社会地位及权力由长子继承。

199.简述家族共同体地缘关系及合作上的表现:

(1)在中国以往的传统社会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又称家族共同体。 (2)家族共同体的情感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在农耕社会中,人们的定居、生活必须以土地为基础。对家庭来说,共同的土地资源是他们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3)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互助。如实行无报酬的劳力和畜力支援,在地多人少与地少人多的家庭之间开展换工互助,以保证春种秋收不违农时。

二是生活互助。

三是在公共地的建设上实行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按照他们的内部规矩,家人的关系可以破坏,但地缘关系不能破坏。

这种地缘联盟能缓解家庭的内部矛盾,也能应付外在自然界和社会的压力,能量很大。

200.论述中国家庭文化管理的要素与含义:

(1)字辈谱。a这是记忆性的文化链。b它表示了家族内部的角色差别和地位等级。c辈分高的成员享有相应的尊荣,比辈分低的人说话有分量。d绝对地从血缘系统上“论资排辈”。

(2)家谱。a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b其藏量丰富,据说达百万部。c它是维系家族文化的经典,被称为民间的“二十五史”。

(3)家风。a这是一种习惯法,由家族共同体世代沿习。b它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

(4)人生仪礼。a这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b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c它是家庭成员获取社会认同资格的一种文化制度。

(5)家庭关系与地缘关系的结合体,又称家族共同体,它有以下两个主要的文化功能:血缘凝聚力、地缘凝聚力。 血缘凝聚力。a家族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族的符号。b它排斥血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庭体制,维持家庭的伦理秩序。

地缘凝聚力。a在农耕社会中,人们定居生活必须以土地为基础。b共同的土地资源是家庭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c另外,人们还会以传说中的某一共同祖先

为祭相对象,巩固地缘感情,增强本土文化意识。d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甚强,它不依赖于丰厚的物质资源,主要是精神传承来创造家的文化记忆。e中国人认同家庭的共同意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

201.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1)中国物质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有中国的器物、科技、制造、作物、创造、发明等。

(2)中国制度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与科举制度。(3)中国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与融合。

202.四大发明、科举制度、儒家学说对世界文化的具体影响:

(1)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彻底的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卜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更大。 (2)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西方的议院制、考试制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现代行政管理格局的形成。

(3)中国的儒家思想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尤其对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 (4)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不断的交流、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不同质的文化的刺激、碰撞、影响、吸收、整合与变迁,从而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03. 19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化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文化观点和主张有: “中体西用论” “全盘西化论” “儒学复兴论” “综合创新论”。

20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1)有鲜明的时代性; (2)有浓郁的民族性;

(3)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 (4)有吸纳百川的开放性; (5)有深广的群众性;

(6)有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205.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内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特征)

(1)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一项根本原则。

(2)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目标。

(3)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206.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在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