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57496e29b89680203d825f7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主要是指对原有城镇进行的生态化改造,其特点是根据当地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特色,兼顾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利用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逐渐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如浙江安吉充分利用当地“竹乡”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竹产业的原料供应、竹制品的初、深加工到竹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条循环、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北京的延庆、密云地区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下,在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建设示范和应用。相对于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相对见效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但人们应当意识到,既有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我国当前最应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类型(图5、图6)。

2 当前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中的误区与问题剖析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 2.1导向不明

2.1.1政府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动机不明晰,强调政绩工程

从前述分析及图1可以看出,当前政府已经普遍对低碳生态城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不同规模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根据笔者所进行的调查统计可以发现,提出生态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数量随着国家发布相关政策文件的时间有着较大的起落变化(下页图7),图中2002-2003年和2007-2008年是两个转折点,均表现出提出将“生态市”作为发展目标的城市数量的显著增加,这与环保部分别于2003年和2008年发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稿和修订稿有着一定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在提出相关的建设目标时,不是完全根据城市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而是与政绩考核等因素挂钩所做出的跟风之举。

2.1.2盲目关注大城市,忽视中小城镇

尽管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从其提出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提出时间早、分布密度高的特点。而且当前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如北京、上海、天津、无锡、武汉、深圳等,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相关宣传和报道中,中小城镇也鲜有提及,以至于造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种错误认识。 2.1.3盲目关注“新城开发”,忽视建成区的生态改造

如前所述,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虽然投入成本高,但是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很多城市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时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建成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当权者冷落的境地。殊不知,建设区的生态化改造才是当前中国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未来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的发展趋势。 2.2目标缺失

2.2.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忽视与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

中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开展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的前提之一就是结合中国国情,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盐碱地、滩涂地等未利用地的生态化改造来进行建设。违反了这个大前提,只能使得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前功尽弃,功亏一篑。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是因为生态城开发占用了农用地等土地性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态城建设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

2.2.2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尚未建立权威性、导向性的指标体系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需要通过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来引导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方向。由于目前尚未颁布全国性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尽管各地出于实践和建设的需要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但是缺乏宏观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目的不清、导向不明的问题。 2.3理论缺失

2.3.1低碳生态城市的定义不清,概念多样化

尽管197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但是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其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和理解,其名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中国目前提出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中就存在诸如“低碳生态城市”、“绿色低碳生态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等至少40种以上的名称,提出的“低碳城市”建设目标中存在诸如“低碳城市”、“低碳产业基地城市”、“低碳先锋城市”等至少15种以上的名称,这就使得低碳生态城市的相关实践活动缺乏一个必要的、清晰的基础前提。

2.3.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尚未得到确立

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活动尽管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且像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等一些实践已经取得阶段性的建设成果,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目前尚未得到明确,各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均属于探索性阶段,对于编制内容和深度均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无法对规划编制后的建设实施起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2.4唯技术论

2.4.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一味追求技术的新、奇、特,忽视建设成本的控制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经验和智慧的国家,通过运用传统智慧中的一些简单的措施就能使得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收到良好的效果。而目前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却摒弃这些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垃圾气力输送系统由于技术新颖很快就得到了国内多个正在建设中的低碳生态城市的青睐,争相引入这种技术。尽管此套系统具有全封闭、无需与垃圾接触、投入人力少等优点,但其本身却是一套高耗能的系统,在没有得到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大范围的推广应用这种技术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同时这种动辄投入上百亿元,引入所谓的高新技术的做法,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画上等号,实际效果却收效甚微。 2.4.2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存在打着“生态”的旗号干着“反生态”事情的误区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初衷是尊重自然,尽可能小的干扰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现实中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却存在着建设选址的盲目性较大的问题,如国内正在开展的一些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完全不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将地点选在自然基底良好的生态敏感区内进行开发建设,这不但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大干扰,同时也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引发连锁性自然灾害的产生,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安全造成隐患,酿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3 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3.1理念解析

3.1.1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涉及环境、经济、社会3个维度的复杂巨系统,因此其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由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城镇还将面对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增大而带来的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现实压力,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将涉及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变革,因此,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与此同时,人们也要认识到低碳生态城市不是遥遥无期、虚拟的,而是一个可望可及、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3.1.2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应当遵循生态学原理,倡导循环共生的发展方式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强调生态学原理对规划建设的指导作用,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这就需要规划建设时,在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象条件、水文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规划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城市生态环境演替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处理好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自然的干扰。同时,还应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用,促进系统内外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改变过去以单一的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尽可能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3.1.3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应当实现对A、B模式的扬弃,探索新型C模式

目前来看,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被众多国际组织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发展的“A模式”,一种是被众多国际组织和权威专家所推崇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B模式”(反增长计划),但这两种模式所基于的制度都无法扭转资本无休止的逐利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城市发展模式,应当从A、B模式的经验教训中转变发展理念,并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弘扬地域文化特色,探索一种对A、B模式扬弃和超越的新模式——“C模式”。“C模式”是在立足国情、坚持发展的前提下,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高效,又能低成本地补偿其负面影响的新型模式,是一种从传统的粗放扩张模式转向低碳能源技术、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消费的新型模②

式,是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创造性解决我国城市发展瓶颈问题的智慧模式。 3.2对策行动

3.2.1颁布全国导向性指标体系,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

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其规划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而当前低碳生态城市正处于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过程,迫切需要构建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当前城镇发展水平、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从宏观层面上引导全国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为地方制定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提供必要的导向性准则和方向,同时使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这个抽象的复杂系统变得可被理解、被量测,让城市管理决策部门可以明确城镇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了解当前城镇发展所处位置,距低碳生态城市还有多远,未来该如何引导其朝着生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