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历年考试试题10页正反面5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训诂学历年考试试题10页正反面5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575eeebf8c75fbfc77db26a

E《尚书大传》 22.“犹”这一训诂术语

( ) A同义相训 B说明引申义 C注明音读 D以本字释借字 E以今语释古语

23.《诗?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毛传》:“行,行道也。”由毛氏之释可知,该诗句中的“行”( ) A与“道”同义 B与“道”同音 C用其本义 D用其引申义 E是名词

24.《尔雅》是我国第一部( ) A通释语义专著 B义训专著 C分类词典 D词语汇编 E训诂资料集

25.以下著作,属于晋代

( ) A《尔雅注》 B《水经注》 C《方言注》 D《汉书注》 E《山海经注》 三、填空题

26.字义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三类。《汉书?王陵传》:“杜门不出。”此“杜”之义是该

字 。

27.《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若将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则“文莫”属于

28.《诗?小雅?鸿雁》:“维此哲人,谓我劬劳。”若将两个并列词素构成的词分为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两类,则“

29.《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右,毙于车中。”其“毙”之义是 。

30.依王力先生之说,根据古籍上下文来确定一个多义词的词义,这叫

31.许慎著《说文解字》,他所谓的“文”指 。

四、名词解释题 32.本义 33.递训 34.如字 35.音义 36.古今字 五、简答题

37.陈澧说:“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如何理解陈氏此说?

38.《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以此句“蚤”字为例,说明假借字与本字之间的音义的关系。 39.随文释义与通释语义两类训诂专书有何不同之处?

40.《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杨氏注:“伪,为也,矫也。”从词义训释方式的角度,说明如何理解杨氏此注。 六、判断说明题 41.《说文》:“窠,空也。”由此可知,“空”是“窠”的本义。( ) 42.《尔雅?释水》:“(水)小波为沦。”《释名?释水》:“水小波曰沦。”不能由此说明《尔雅》与《释名》是性质相同的著作。( ) 七、论述题

43.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经义述闻?通说下》)《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以此句“信”字为例,评述王引之之说。

44.如果已得知某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之义,而要确定用的是该字引申义还是假借义,首先应查工具书是《尔雅》还是《说文》?为什么?

2009年1月训诂学考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注释古籍的著作是( )

A、《周礼注》 B、《毛诗诂训传》 C、《韩诗外传》 D、《尔雅注》

2、《尔雅》前三篇的编排体例是按 ( ) A、部首排列 B、音序排列 C、同义类聚 D、名物分类

3、“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以下著作,能作出此释的只有( ) A、《方言》 B、《尔雅》 C、《说文》 D、《释名》

4、《释名?释山》:“山,产也,产生物也。”此释旨在说明 ( ) A、“山”之本义为“产” B、“山”的引申义为“产”

C、“山”与“产”同音 D、“山”得名于“产”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 ( )

A、《尔雅》 B、《说文》 C、《玉篇》 D、《康熙字典》

6、《说文》字头的字体是 ( )

A、小篆 B、大篆 C、楷书 D、隶书 7、与字形最切合的意义是字的 ( ) A、近引申义 B、远引申义 C、本义 D、假借义

8、用同一声符的形声字相互训释,这一训诂方法属于 ( ) A、义训中的同训 B、义训中的互训 C、形训 D、声训 9、《尔雅?释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这属直陈词义训诂方

9

法中的 ( ) A、同义相训 B、反义相训 C、标明义界 D、描写形状 10、训诂是一项专门性工作,其只要涉及的对象是 ( ) A、古代字形 B、古字读音 C、古代口语 C、相关 D、不相干

16、《老子》第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潘岳《寡妇赋》:“愁烦冤其谁告兮,提孤孩子坐侧。”就“孩”的词义范围而言,后例与前例相较 D、增字足意 二、多项选择题 21、以下各字,可作第一人称代词的有 ( )

C、尔 D、吾 E、若

“义者,谓各处其宜也。”这一训释,属训诂方法中的______。

27、两汉时期、已确立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______。 A、卬 B、言 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

22、“劬劳”一词,属 28、《康熙字典》是以

D、古代文献语言 11、《世说新语?贤媛》:“(范)逵既叹其才华,又深愧其厚意。”其“愧”应理解为( ) A、惭愧 B、感谢 C、不安 D、感动 12、《诗?大雅?烝民》:“缵戎祖考,玉躬是保。”其“戎”用该字 ( )

A、近引申义 B、远引申义 C 、假借义 D、本义 13、某字的甲、乙两种写法,一为隶书,一为楷书,则甲、乙二者属 ( )

A、同音字 B、同形字 C、同义字 D、异体字

14、《楚辞?招魂》:“肴羞未彻,女乐罗些。”汉代人易“彻”为“通”,这是( )

A、古音通假 B、避讳改字 C、同义而讹 D、异体字替换 15、《木兰诗》:“愿驰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前后两例中“驰”之义 ( )

A、相同 B、相反 ( )

A、有所转移 B、有所扩大 C、有所缩小 D、完全相同 17、《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尔雅?释

宫》:“行,道也。”前后两例中的“行”, ( ) A、前者为本义 B、后者为本义 C、前者为假借义 D、后者为假借义

18、某字注音为“子桑反”,则此字读音 ( )

A、与“子”声母相同 B、与“子”韵母相同

C、与“桑”声母相同 D、与“子”“桑”不相干

19、《礼记?昏义》:“为后服资衰。”郑玄注:“资当为齐”。郑氏之释是 ( ) A、注明音读 B、说明通假 C、同义相训

D、纠正误字

20、《诗?微风?硕鼠》:“乐国乐国,爰得我直。”《毛传》:“直,得其直道。”毛氏之释是 ( )

A、随意破字 B、牵强

附会 C、增字强释 ( )

A、偏义复词 B、同义复词 C、偏正式复合词 D、并列式复合词 E、述宾式复合式 23、《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由此可知,例中两个“恶”字,( )

A、音义有别 B、前者是动词 C、后者是形容词 D、前者与“路”韵母相同 E、后者读其本来之音 24、《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其“犹豫”与“狐疑” ( )

A、均为联绵词 B、一为联绵词,一为合成词 C、二者音近义同 D、二者音近义殊 25、若对同义词异中求同,可用的术语有 ( )

A、浑言 B、统言 C、对言 D、散言 E、散文 三、填空题

26、《管子?心术上》:

明代两本字书为蓝本编纂而成的,这两本字

书是《字汇》和____。

29、《汉书?游侠传》:

“解为人静悍。”颜师古注:“性沉静而勇悍。”颜氏据“静”的字面意义加以解释,鼠旧训诂弊端中的______。

30、由词义的社会性可知,词的词汇意义不是

任何人主观决定的,而

是由社会公众______。

31、《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有人释此处“毙”为“灭亡”,这违背了词义的______。 四、名词解释题 32、笔势 33、词义扩大 34、由反知正 35、古今语 36、据形系联 五、简答题

37、《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姜出而赋。”说明此例在句义表达上所用的修辞

手法的名称及其特点。 38、《春秋?隐公五年》:“螟。”孔颖达疏引舍

10

人说:“食苗心者为螟,言冥冥然难知也。”据此说明“螟”与“冥”二字的关系。 39、有人说《尔雅》是我国第一部同义词词典;又有人说《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百科辞典。这两种说法有何依据?

40、《左传?昭公三年》:“既成昏,晏子受礼。”杜甫《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以“昏”、“婚”二字为例,解释“古今字”的含义。 六、判断说明题 41、《说文》:“训,说教也。”又,“诂,训故言也。”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也。”又,“训者,谓字有意义也。”可见《说文》与《杂字》对“训”、“诂”二字所释相同。( )

42、“读为”与“读若”这两个术语的用法,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 ) 七、论述题

43、《礼记?聘义》:“日莫人倦。”《战国策?楚策》:“群臣莫对。”此两例之“莫”,可否都用分析字形结构的方法以求其义?为什么?

44、从编排体例、训释方法、著作性质等方面,比较《尔雅》与《释名》的异同。

2010年1月训诂学考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属于古今字的是( )

A.《礼记.曲礼下》中“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的“予”与“於”。 B.《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的“内”与“纳”。 C.《诗.大雅.荡》中“式号式呼,俾昼作夜”中的“呼”与“謼”。 D.《左转.隐公元年》中“庄工寤生,惊姜氏”中的“寤”与“牾” 2、《史记.屈原列传》:“乃令张依祥去秦,厚币委质事楚。”中“币”的意思是( ) A、钱币 B货币 C、丝织品 D、礼物 3、宋玉《风赋》:“飘忽潮滂,激飏熛怒。”中“熛”的意思是() A

动 B、火焰 C、疾速 D、赤色

4、以下横线词的古今词变化,属词义范围缩小的是( ) A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 B、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须之夫。有亲且贵。(《史记.陈丞相世家》)

C、红脸桃花色,客别重羞眉。(《陈后主.紫骝马乐府》)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5、以下例句中,用“元”的本义的是( ) A、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转.僖公三十三年》)

B、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C、汝终陟元后。(《尚书.大禹》)

D、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左传.文公十八年》)

6、“诂”、“调”二字分用是有区别的:“诂”的意义侧重于( ) A疏通 B 疏导 C理顺 D释故言 7、《诗.周颂.清庙》:“于穆清庙,肃雝显相。”《毛传》:“于,叹词也。”《毛传》是在( )

A说明语序 B解释

虚词 C指出词类活用 D显示修辞手法 8、下面四条训释中,属于形训的是( ) A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 B晋,进也。 C

炽,盛也。 D采,将取也。从木从爪。

9、《尔雅.释宫》:“宫中之门谓之闱。”从训诂的表达方式来看,这属于义训中的( )

A比较说明 B使用譬况 C标明义界 D进行描写

10、训诂术语“言”往往用来( ) 11、A说明通假字 B 注明音读 C表示声讯 D辨析同义词 12、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是( )

A从西汉至唐代 B清代至近代 C元代至明代 D唐代至宋代 13、《经典释文》的作者是( ) A 戴 B章炳麟 C张揖 D陆德明 14、我们第一部训诂专著是( ) A《通雅》B《广雅》C《尔雅》D《埤雅》 15、第一部大规模讲解古汉语虚词的专著是( )

A《经传释词》 B《语助》 C《古书虚字集释》 D《助字辨略》 16、《列子.汤问》:“越之东有辄木之国,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清人汪中曰:“斯、鲜古音义并同

也。”汪氏此释的弊病属于( ) A望文生词 B随意破字 C穿凿附会

D不解语法

17、从注解之间的关系

来说,古书的注解可以分为两类,即时( ) A集注和补注 B注和疏 C自注和他注 D注和解

18、《荀子.劝学》:“强

11

自取注,柔自取束。”中的“注”的意思是( )

A屋柱 B支撑 C直立 D断折 19、《方言疏证》的作( ) A笺B义略C义注D义章E义证 三、填空题

26、训诂的基本体式有两

41.王引之曾说:“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即 字,而用同声之字。”

C、逗引 D、欺辱、作弄

5、《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毛传》这里者是( ) A郭璞 B钱绎 C戴震 D王念孙 20、下面对“终风且暴”(《诗.终风》)中的“终”的训释,符合词义社会性的是( ) A毛传释为终日 B韩诗释为西方 C胡承拱认为是“泰”的形讹 D王念孙释为既 二、多项选择 21、用来校勘文字异同的训诂术语有( ) A古曰,今曰 B一本作C或为 D或作 E今文,古文

22、《说文.口部》:“咙,喉也。”“喉,咽也。”“咽,嗌也。”这里采用的训诂方法是( )

A同义相训 B形训 C递训D互训E义训 23、一下术语。可以用来注解古书的有( ) A“说” B“微”C“解诂”D“解”E“章句” 24、清代王引之的训诂著作有( ) A《小学答问》 B《读书杂志》C《经传释词》D《经义述闻》E《经籍纂诂》

25、“义疏”的疏通其义的意思,又称

和 。

27、王圣美认为字义寓于声符之中,创立了 。 28、明代出现了两部新型的字典,即梅膺祚的 ,张自烈的 。 29、用同本书的前后文

字互证,断定其中错误,这一校勘方法称为 。 四、名词解释题 30、离经辨志 31、形调 32、笺 33、互文 34、同音替代 五、简答题

35、在论及“古今字”时,段玉裁说:“古今无定时”。如何理解段氏此说?

36、两汉训诂有哪些特点?

37、古代训诂在注明字音时,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对这些方法作简要说明。 38、《释名》的价值是什么?

六、判断分析题 39.“增字”是训诂学的弊病之一。( ) 40.训诂学与文字学有密切的关系。( ) 七、论述题

根据王氏之说,假借可分为哪两种? 42.《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指出这一训诂方法的名称和定义,并说明这种训诂方法的作用和应注意的问题。

2010年4月训诂学考卷

一、单项选择 1、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桐老凤凰枝”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变文 B、并提 C、互文 D、倒文 2、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是( )

A、古今字 B、通假字 C、异体字 D、假借字

3、《世说新语。尤梅14》:“日莫雨驶,小人皆醉,不可处分??”其中“驶”的意思是( )

A、迅疾 B、行驶 C、大 D、落、下 4、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其中“料理”的意思是( )

A、安排 B、帮助 是在( )

A.显示修辞 B.说明语序 C.解释虚词 D.考证名物 6、“诂”、“训”二字分用是有区别的:“训”的意义侧重于( ) A、释故言 B、翻译 C、理顺 D、解释

7、《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 。“高诱注:“,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

之。”这一注音方法是 ( )

A、譬况 B、如

字 C、反切 D、直音

8、下面四条训释中,属于形训的是 ( )

A、需,须也。 B、遐、远也。 C、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D、摇,动也。 9、《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从训诂的表达方式来看,这属于义训中的 ( ) A、表明义界 B、表示声调 C、串讲文意 D、辨析同义词

10、训诂术语“之言”、

“之为言”总是用来

12

( )

A、注明字音 B、表示声调 C、串讲文意 D、辨析同义词

11、训诂术语“曰”、( )、

“解为人静捍。”颜师古曰:“性沉静而勇悍。”这个解释的弊病在于 ( ) A、望文生训 B、穿凿附会 C、随意 18、《汉书。高帝纪》:原则和运用

23、“浑言”这一训诂术语又可称为( ) A、对言 B、统言 C、散文 D、散言 E、通言

24、宋代学者朱熹著述35、清代训诂的特点是什么?

36、解释文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7、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为”、“谓之”可用来 破字 D、烦琐寡要

A、注明音读 B、纠正误字 C、说明通假字 D、辨析同义词

12、训诂学的兴盛时期是( )

A、从西汉至唐代 B、清代至近代 C、元代至明代 D、唐代至宋代

13、以下著作,属清代阮元的所著者是( ) A、《助学经略》 B、《读书杂志》 C、《经籍 诂》 D、《词诠》

14、《说文解字》字头的汉字形体是( ) A、隶书 B、金文 C、楷书 D、小篆

15、唐玄宗《题梅妃画真》:“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诗中“争”字的意思是 ( )

A、争取 B、争斗、较量 C、差点儿 D、怎、怎么 16、“人持式为斗”这个解释的弊病在于( )

A、望文生训 B、穿做附会 C、随意破字 D、烦琐寡要 17、《汉书。游侠传》:

“秦将章邯举破之。”苏林注:“邯,音酒酣之酣。”这一注音方法是 ( ) A、譬况 B、直

音 C、反切 D、如字

19、第一个为《方言》作注的学者是( ) A、戴震 B、王念孙 C、钱绎 D、郭璞

20、以下著作,属明代张子烈所著者是( ) A、《六书故》 B、《虚字说》 C、《正字通》 D、《词诠》 二、多项选择题 21、《左传。成公三年》:“齐候朝于晋,将授

玉。”孔疏:“玉,谓所执之圭也。”孔氏对“玉”之释属( )

A、以大名释小名 B、以狭义释广义 C、以共名释别名 D、以小名释大名 E、义训

22、训诂学的任务有( ) A、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和障碍 B、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 C、阐明训诂的体例 D、阐明训诂的方式和方法 D、阐明训诂的

宏富,重要的古树注解著作有( ) A、《诗集传》 B、《楚辞补注》 C、《四书集注》 D、《战国策校注》 D、《楚辞集注》 25、以下训诂术语,可用以说明被解释词是虚

( ) A、互辞 B、言 C、属 D、辞 E、词 三、填空题

26、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 ,既解释古书的正文,有解释前人的

叫 。 27、元明时代有人全用白话译释经书,这种训诂

为 。 28、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

: , 。 29、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 。 四、名词解释题 30、同源词 31、义训 32、章句 33、复词偏义

34、古今字 五、简答题

38、举例说明词义演变的几种方式。 六、判断说明题 39、上古典籍里存在大量同音通假的现象。因此,识别通假字时,只看该字的读音是否与其本子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就可以了。( ) 40、训诂学与音韵学有密切关系。( ) 七、论述题

41、“形训”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2、在《经传释词》中,王引之说明训释古代虚词所遵循的原则时说:“不以语词为实义,则依文作解,较然易明。何至展转迁就,而率非立言之意乎?王氏此说提出了什么观点?有何合理性?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