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讲义和参考题及答案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城市规划原理讲义和参考题及答案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5d1982a453610661ed9f4fd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认识城市——城市规划的基础

要学好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就应首先了解城市的本质、起源、发展的动力、构成素等一些基本问题。 一 城市及其起源 1.什么是城市

(1)地理学的观点: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相对永久性的大型聚落,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

(2)社会学的观点:城市是在地理上有一定范围,并具有某种特征的社会组织形式。其特征是①人口多、密度高、异质人群②非农生产为主,专业人员③人们交往形式以业缘为主(农村:血缘、地缘)。

(3)经济学观点:城市是座落在有限空间地区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也就是各种经济因素在一定地域上的大规模集中,称作城市。

(4)政治学的观点:城市为一法律实体(法人地位和立法权),又是公共事业发展与经营管理的场所。

(5)生态学的观点:城市是人工建造的聚居场所,是人工化的自然环境,要依赖与区域的物质能量交换,维持生态平衡。 (6)城市规划学的观点:【1984年国际建筑与城市规划会议(ICAT)的意义和观点】 a.人类自然环境

b.人类生活的积极因素

c.是以混合、变化、重叠等方式造成的高级功能集中地 d.思想、物质和人类感情的交流场所

e.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特殊产地(农业除外)

f.生活、工作、生产相互作用,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的集合 g.各类人群的汇集

★ 小结:城市集中了一定数量、高密度的人口; 以非农业活动为主,经济活动相对集中; 是一个有共同社会目标的社会实体; 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产地。 2.城市发展的历史

(1)第二次人类社会分工的产物

a.第一次社会分工是农业从原始的牧猎、采集生活中分离出来,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b.第二次是手工业和商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条件: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产生)出现了商人和手工业者等从事非农经济活动阶层(原统治者是另一类非农人口,但不从事经济活动)产生了城市。 (2)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

a.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在公元前,西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现巴基斯坦)出现了厄尔克、厄里都、乌尔、喀拉帕等城市。我国最早是河南偃师二里头(约公元前2100—前1700年)。 b.曾经出现古代罗马,唐长安城等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其他城市规模较小。(如公元前5世纪时,雅典是一个有4万市民,10万奴隶和外国人的城市;13世纪欧洲城市居民很少超过5万人,大多小于1万人) c.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 (3)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快速增长

a.大工业的建立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大量劳动人口向城市集中,各大资本主义国家首都、工商业中心及工业城镇都快速发展。 b.工业化大生产结束了居住和生产在一个屋檐下的时代,居住与工作分离,产生通勤。 c.集中大生产需交通支持,带来了铁路、公路、街道、运河的发展。

d.大量的农民来到城市,使人口增多,居住条件恶化、拥塞和环境污染加剧,城市问题日益严重。

e.二战后的现代城市增长更快,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特大城市:墨西哥城、圣保罗、上海等超千万人的巨型城市。 f.大多数西方国家完成了城市化。如西欧城市人口占到80%,全世界平均47%(2000年),我国五普资料36%、规划2020年达到60%。 ★小结:城市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有5000多年的历史,工业革命前城市发展缓慢,工业革命后发展迅速,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很高,我国城市化加速。 二 城市的发展机制 1.城市发展的动力 (1)农村的推力

工业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而传统的农业部门则变成了效益低下的落后部门,加之农业机械的应用,城市对农村的剥削掠夺,使得农村出现大量的破产农民和剩余劳动力,而工业化大生产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农业劳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美国农业产业人口仅占就业人口的2%)。 (2)城市的拉力

工业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形成集聚效益和规模经济。 2.城市发展的规律

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分四个阶段: a.绝对集中期:工业化初期,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增长; b.相对集中期:工业化成熟期,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但出现了郊区化;

c.相对分散期:后工业化初期,三产比重>二产,郊区人口增长>城市人口增长(西方发达国家内城空心化,衰退);

d.绝对分散期:后工业化成熟期,三产主导,农业人口停止迁向城市,而从城市内部向郊区迁移,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三 城市的物质构成 1.城市的物质构成

(1)两个领域: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 a.公共领域:(经济学称公共产品)指社会公众共享的那部分物质环境,如基础设施、公共绿地、学校、医院(公立),公安、国防设施等。

特点是①非排他性,②非竞争性。 b.非公共领域:(经济学称私人产品)指社会个体所占用的那部分物质产品,如商业、工业和居住等。

(2)公共领域由城市政府投资,在城市物质环境中起主导作用,它为非公共领域投资提供了可能性,也规定了约束性(改善投资环境,主要

是改善基础设施)。

2.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性

(1)可达性:指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主要与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有关,可达性高(中心市区)→地价高,可达性低(郊区)→地价低; (2)外部性:物质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积极影响→外部经济,如社会资本的影响;消极的影响→外部不经济,如污染企业、犯罪率的

影响。

(3)空间属性的垂直方向

主要受可达性影响,在高层楼宇租金方面产生变化。举例:空间特性在城市规划中作用大 ①总体规划中城市中心的选择,用地功能的划分; ②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容积率的控制要考虑地价因素;

③建筑高度控制要考虑地价因素,如西安市80年代版规划中,违反土地价值规律,起不到控制作用,同时也延缓了城市发展的速度,解决

办法是:中心转移。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 第一节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 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1)西周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对于城市形制也有严格的规则。《周礼2考工记》记

载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看图P14)。“九轨”约16m,“市朝一夫”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140m,“左者人道所案,故立祖庙于王宫之左;右者地道所尊,故立国社于王宫之右;朝者义之所左,必面而问之,故立朝于王宫之南;市者利之所在,必后而背之,故立市于王宫之北”。方九里:3222米,面积:10.2平方公里。

1

周代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是可以肯定的,而且对后来各代的城市规划都有深刻的影响。 (2)春秋、战国

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代,群雄纷争,战乱频繁,也是社会变革思想的“诸子百家”时代,具有深远影响的儒家、道家、法家都是这

个时代形成并延续至后世的。因此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文化时代:★既有与《周礼2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理念。 (3)西汉及以后

到了西汉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就是社会等级和宗

法关系,《周礼2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就是礼制思想的体现,表现皇权至上的理念。

从此,礼制思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3000年左右,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周礼2考工记》的形制对于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完全的体现。 (4)宋代的商业街

到了宋代,商品经济和世俗生活的发展开始冲破《周礼2考工记》的礼制约束,在东京汴梁城出现的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熙熙攘攘的商业大街,取代了唐长安城集中设置的东西两市。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政治背景 1.古希腊和古罗马城市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了一系列城邦国家。城市特点是:以市民广场为中心,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城邦精神,网格状布局。

古罗马是奴隶制的繁荣阶段,城市建设特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建设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宣扬帝王功绩的凯旋门、功德柱、铜像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由于以务农为主的日耳曼人的南下,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古罗马城的人口也减至4万。

中世纪的殷城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 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市。中世纪欧洲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布局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由于中世纪的城市发展缓慢,形成了有机的城市形态,以及很大规模的街道和广场使中世纪欧洲城市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

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占据了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牙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很多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17世纪后半叶,新生的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庇护,资产阶级与国王结成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和教会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当时最为强大的法国,巴黎的城市改建体现了古典主义思潮的重大影响,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整齐对称的公共广场(如协会广场)都是这一时期的典范。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 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经济背景: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城市问题

(2)知识背景:空想社会主义,莫尔的“乌托邦”的概念,欧文:傅立叶的信念和实践。

(3)法律基础: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平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等。

(4)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1853年 。城市美化运动: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对城市进行美化,并在美国城市得到全面的 〒

而该运动的主将伯汉姆(D.Burnham)于1909年完成的芝加哥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范围的总体规划。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3.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1)第一代卫星城——卧城:依靠母城

(2)第二代卫星城——半独立的卫星城:对母城依赖性仍很高 (3)第三代卫星城——新城:规划扩大,设施完整,社会就业平衡 4.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 ★★★四 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1.《雅典宪章》(1933)

(1)提出功能分区:城市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 (2)城市规划是描绘城市未来的蓝图。

(3)缺点是:①简单的功能分区 ②机械的联系破坏了城市内部的有机性 ③规划方案追求终极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1)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不能将城市机械地分成功能区,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的城市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3)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改变了过去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进行描述的观点。

(4)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为此后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3.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1960—1970年,西方城市规划的指导理论用三个词概括: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1)理性主义规划理论认为:规划方案是对城市现状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推导的必然结果。 (2)规划逻辑严密,大量运用数理模型和计算机。

(3)缺点:大堆复杂的数理模型对城市发展的实际意义让人无法理解。 4.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1)简2雅各布斯1961年发表了《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对技术主义的城市规划原则进行无情地批判。

从专业理论的发展角度,规划师们过去集中讨论的是如何做好规划,而雅各布斯让规划师开始注意到是在为谁做规划。 (2)大卫多夫(Paul Davidoff)提出倡导性规划和规划选择理论是对规划决策过程和文化模式的理论探讨,及在规划中通过过程机制保证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尤其是弱势团体的利益。

(3)新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问题是由不公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要实现理想城市的愿望,就要改变制度。 5.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1)70年代初,石油危机对西方社会的冲击。

(2)80年代,环境保护思想逐步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a. 经济与环境:强调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不是消极地否定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不仅使人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也为环境保护

提供了物资基础。但增长应最少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绝对不能超过生态体系的承载极限。

b. 社会与环境:强调社会公平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既不同国家、地区和社群能够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即不是以牺牲一部分国

家、地区和社群的利益为代价。少数发达国家好用了大部分的自然资源,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环境后果,除非改善世界上最穷人群的经济前景,否则全球环境保护是不可能的。

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的发展。1981年布朗《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首次对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了系统阐述,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了界定和详尽的立论阐述。1992年第二次环发大会通过了《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也签署) 6.全球化理论

第三节 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展望 一 实践的回顾与总结

1.经济恢复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1949—1952)

2

2.“一五”计划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1953—1957) 3.“二五”前三年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1958—1960) 4.1961—1965 5.1966—1976 6.1977—1980

7.改革开放以来(1981—)

二 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 1.城市全球化 2.空间市场化 3.信息网络化 4.全球城市化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一 城市规划的本质、作用、任务

1.本质: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以城市阶层为主导对象的空间规划。

2.作用:是作为建议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 ①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 ②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 ③作为城市未来空间的架构

3.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及实现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任务: ★各国对城市规划任务的不同表述:

4.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民的社会环境。 二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一)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1.明确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城市城市规划师崇高的职责。

2.可以通过适当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尽量使用荒地、劣地不占或少占良田。

4.注意建设工程中和建成后的城市运行中,节约能源和其他资源的问题。 (二)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

1.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资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是城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

2.在接受任何新技术时,必须以城市居民的利益为标准来决定新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不能把经济发展和文化继承相对立。 3.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城市空间结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和城市景观的影响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1.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2.坚持为全体城市居民服务,并且为弱势集团提供优先权。

3.强调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和谐,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避免城市范围内社会空间的强烈对抗与分割。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一 资料收集的三个步骤 1.现场踏勘

2.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分析研究

二 城市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包括 (一)自然条件

1.城市勘察资料: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

2.城市测量资料:城市平面控制网络和高程控制网,城市地下工程及地下管网等专业测量图,编制规划必须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 3.气象资料: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

4.水文资料:江河湖海水位、流量、流速、洪水淹没线等。大河两岸城市应收集流域情况、河道整治规划、防洪设施形状。此区城市应收集山洪、泥石流等基础资料。 (二)社会经济条件 5.城市历史资料

6.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 7.城市人口资料 8.市域自然资源 9.城市土地利用资料

10.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发展资料

11.交通运输资料: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现状与发展规划

12.城市行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 (三)城市建设现状 13.建筑物现状资料 14.工程设施资料

15.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等 16.城市人防等地下建筑物、构筑物 17.城市环境资料

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一 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二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任务 2.主要内容 3.文件及图纸

三 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任务 2.主要内容 3.文件及图纸

四 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任务

2.分类: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 3.内容:

3

(1)控制性详细规划:①任务 ②内容 ③文件及图纸 (2)修建性详规:①任务 ②内容 ③文件及图纸 五 总体规划的调整与修改 1.调整 (1)概念 (2)程序 2.修改 (1)概念

(2)程序

六 城市规划的审批 1.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 2.总体规划的审批 (1)直辖市

(2)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国务院指定的城市 (3)地级市 (4)县城 (5)其他镇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4.分区规划 5.详细规划 思考题:

1.城市规划的起源、任务和体系是什么? 2.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是什么?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构成

一 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 (一)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和综合性 2.层次性、结构性 3.动态性 4.环境联系性

(二)城市系统的构成

城市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 概念: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总和。 二 城市的社会系统构成

城市社会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人口构成。 1.政治系统

两个分析角度:一是政治团体,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

政治团体:是代表不同阶段或阶层利益,或者是特别集团利益的集体组织。

2.城市人口系统: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涉及到人群分类学,更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收入阶层,不同的民族,不同宗教

信仰,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年龄组社会集团间的社会冲突与交融,以及地价在空间上的分布。 北美城市社会空间的典型模式

(1)经济地位:实际分布是扇形模式:不同经济收入水平住在不同的扇形地域。 (2)家庭类型:不同结构家庭住在不同的圈层地域。

(3)种族背景:多核心模式,不同种族住在不同的核状地域。 3.城市文化系统

狭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精神文化。

城市文化系统由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使用和储存四个方面构成,涉及科研教育、文化传媒、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展

览、体育卫生等。 三 城市产业系统构成

两种分类方法:按三次产业划分:分为一、二、三产业;按产业地位和作用分:主导产业、配套性产业、服务性产业。 (一)按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1.第一产业:城市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它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特别是为城市供应副食品。 一个城市对其郊区农副产品的依赖程度,与其经济发达程度相关,与其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有关。 城市越不发达,对郊区农副产品的依赖程度越大。 城市越发达,对其郊区农副产品的依赖程度越小。

2.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以工业发展为标志的,城市第二产业主要是指制造业和加工业,(我国也包括采掘业)。对大多数城市来说,第二产业是

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3.第三产业为现代城市的主导产业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上升,在一些城市中占了主导地位。 (二)按产业功能作用分

1.主导性产业:一个城市产业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

2.配套性产业:围绕城市的主导性产业而建立发展起来的。如港口城市的船舶修理、专业化城市的专用或通用设备产业,综合性城市的信息

业和咨询业等。

3.服务性产业: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提供一般性服务的部门,是所有城市都拥有的产业,如交通、邮电、供水、能源、饮食服务、

园林绿化、环卫等产业。 四 城市的空间系统构成

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 城市空间系统可从各要素的空间位置(选址),集聚程度及城市空间形态几方面考虑: 1.城市构成要素选址决定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和结构。

2.城市空间集聚程度高,集聚效益明显;集聚程度过低,运营效率不高;城市集聚程度过高,影响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 3.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空间集聚程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城市平面和高度的三维形态。 城市的平面布局形态:

网格状:开罗、北京等平原城市; 组团状:山区城市;

带型:受地形影响,沿交通干道发展; 星型:沿交通走廊发展;

环形放射状:成都:交通通达性好,很好的向心发展趋势,易造成市中心拥挤; 环状:环湖或环山而建。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一 城市用地概述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载体。 (一)城市用地概念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位移;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已建设利用的土地+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注意:还包括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城市用地的属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