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gene Nida 和 Newmark 翻译理论对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Eugene Nida 和 Newmark 翻译理论对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5e6c626de80d4d8d15a4fdf

了完善和修正。有鉴于此,笔者认为 有必要对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一番重新的梳理与比较。下面,本文将从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方法等 十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关于翻译的性质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 学。1964年,奈达出版了专著《翻译科学探索》。书中提出:“所谓科学,主要指的是翻译的 描写性,也就是说可以向描写语言一样,对翻译程序和方法进行客观地、科学地描写并使之公式化 ”。(谭载喜,1982:4)奈达一直很崇尚翻译的艺术性,1969年奈达出版《翻译的理论 和实践》一书时,在卷首就开宗明义地宣称:“翻译远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而且真 正的理想的翻译始终是一门艺术”。(劳陇,1996:39)明确提出并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 从20世纪70年代起,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并逐步采用一种社会语言学和社会 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问题。1991年,奈达博士发表了《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文中明确 指出:“我们不应试图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因为究其实质,翻译不

21

是一门可以独立门户的学问, 而是一种需要创造力的技巧,一种运用多方位洞察力处理问题的本领”。(张经浩,1998:6 )纽马克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已经标准化,只允许一 种译法,例如科技术语一般只有一个译名;说翻译是艺术,是因为语言中有些东西远非标准化,允 许有多种选择,多种译法。但目标文本也必须受到科学的检验,以便一方面避免明显的内容和用词 错误,另一方面保证目标文本同源文本一样行文自然,符合语境要求。

二、关于翻译方法奈达放弃 了传统意义上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从而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后以“功能对等”取而代之)。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接受语中的信息应该尽量和源语中的各个信息成份相当。(Nida 1964:159)所谓动态对等,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的自然对等与再现源语信息”。(N ida and Tiber 1969:12)奈达虽提出上述两种翻译方法,但真正提倡的是后者,为此,纽马克曾指出,“奈 达对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的

22

区分,太不考虑语言的形式特征了”。(申雨平,1999:525) 另外,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要求源语文本中的异国特色尽量不要保留,这种观点后来遭到了文化研 究派的批评。纽马克也绕过了传统的“直译”与“意译”之争,从而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 翻译”。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在 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境意义。(谭载喜,2004 :212)

三、关于翻译的评价在翻译评价这个问题上,奈达提倡“读者反应说”。他认为,翻译 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价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 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从某种意 义上说,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对某种产品不管理论上认为它多么好 ,也不管它陈列得多么美观,如果公众反应不好,那就不会被接受”。(谭载喜,2004:14 6)纽马克认为,翻

23

译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译本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畅销,而要看专家或知识 水平高的读者怎么评价,评价必须讲出道理来。一般说来,目标文本是好是坏,必须看译者是否理 解了原作者对原文本内容所抱的态度,是否保留了原文本的笔调风格,以及目标文本是否行文自然 。(谭载喜,2004:214)

四、翻译与语言奈达和纽马克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 两人的翻译原则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即它们都承认语言的共性,承认可译性的存在。奈达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Nida and Ti-ber,1969:4)。纽马克也认为“原文的每一层意义都可得到传译,因此,毫无疑问,任何东西都是可译的”。(New-m ark,1991:28)。但是,他们也认识到可译性的限度,即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奈 达认为很多情况下,为保留内容,只能牺牲形式。纽马克也提出,翻译中意义难免有走失,这一点 下面将会专门讨论。两人都运用了现代语言学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使他们的翻译理论与 评点式、印象式的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