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思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浅谈加强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思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618a1332b160b4e767fcfc0

【警察队伍】浅谈加强监狱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当前基层民警队伍现状分析

笔者是一名政工干部,曾长期从事第一线的改造罪犯工作,由于共同的经历和较好的政治条件,有机会,也能很好地同基层民警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呼声。那他们自己眼中的基层民警队伍的现状是什么样子呢?

1、质疑警力资源配置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团队的力量不是以人数的多少来衡量的,而是由人的素质和相互密切配合的程度来决定的。我省2002年底到2003年初的警力资源配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缓解了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但由于监狱体制的原因加上配置的后续工作未能跟上而显现出很多问题。从表面上看基层分监区民警数量均能达标,有的甚至超标,机关民警的35%也下放到基层,机构得到了精简,女民警深入到管教一线从事内勤工作。但这些分下去的民警能不能适应岗位,愿不愿尽职尽责呢?从配置的结果来看,一部分同志年龄相对偏大,长期脱离一线改造工作,业务生疏,确实力不从心,难以负重。还有一部分同志是从一些中层领导岗位上分流下来的,本来对配置工作就有抵触情绪,加之监狱的思想政治工作未能跟上,激励措施又缺乏,致使他们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带好班,看好人,不出事就行了,平时不问事、不管理、不处理事。还有部分女同志,她们下到分监区从事内勤工作,但由于不能直接接触罪犯,只能从事一些抄抄写写、跑跑腿的工作,一方面不能发挥女民警最大的工作潜能,另一方面也挫伤了她们工作的积极性。更有甚者,明明分监区的民警已调至他处工作,但为了使分监区的人数达标,仍然把“户口”挂在分监区的“户头”上。这一切造成了警力资源配置后基层警力得到普遍加强的假象,实际上基层警力依然严重不足!

2、感叹分监区民警陀螺式的工作机制。

中国有句古话:拳头只有收回来,打出去才更有力!由于受经济水平的制约,我省监狱硬件设施普遍跟不上,而监管安全压力大,所以罪犯管理还是停留在“死看硬盯”的水平上,为了把罪犯的一切活动纳入民警的视线,做到“七亲自,七到现场”,确保24小时不断线,就要求基层分监区在时间、空间上全方位地布置警力。劳动现场要人,监舍要人,罪犯会见还要人,早、中、晚都不能离人,特别是一些重刑犯监狱,一名民警还不行,两人才符合规定,才能确保民警自身的安全。为了解决警

力在时、空上突出的矛盾,分监区纷纷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所谓的科学排班,以求尽可能合理安排警力,确保监管安全。笔者曾在一个分监区工作过,该分监区有6名民警,每天必须要排出主班、副班、次副班、次次副班四个班次,班次之凌乱以至于我半个月都没能搞清楚排班规律。各个监狱的分监区虽然排班的形式不一样但实际内容是相同的。不排好班,分监区的工作就无法开展。所以分监区的民警整天就像小陀螺一样工作、吃饭、睡觉,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天。这样还严重地打乱了民警家庭正常的生活规律,影响了家庭的稳定。所以他们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3、试问从优待警体现在何处

“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早已不是一句时髦话了。最早是由江泽民同志提出来的,体现党和国家对人民警察的关心、爱护和殷切的希望。然而,多年来,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特别是针对基层,从严治警倒是出台了不少规定,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从优待警一直踯躅不前,更多的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喊在嘴上而怠于行动。分监区民警身处管教、生产第一线,任务繁重、体力透支、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他们久久地等待着天洒甘露,润泽枯竭的心田。然而很多作者在撰写这方面的论文时,总是过份强调在经济上要向基层倾斜。笔者认为这是最起码也是最低层次的,民警们应得的钱当然要拿,多劳多得天经地义。但民警们迫切追求的是政治上的进步、精神的抚慰、心理压力的缓解。而在这方面多数监狱是难有为甚至不作为。据悉,某局机关庞大的民警队伍中竟然全部都是主任科员级别以上的,而监狱下面的职数却少得多,特别是分监区民警队伍中几乎没有主任科员,有的民警干了一辈子临退休时才能提个副主任科员,两相对比,很多民警看不到政治前途。机关民警大都住城市,工作时间固定,业务也比较单一,能充分享受到社会公共资源,而监狱地处偏僻,分监区民警又整日缠于事务,不能享受或者以较高的成本享受到社会公共资源,所以机关民警工作、生活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而分监区民警的工作、生活却单调乏味。再比如民警的休假制度,有文件规定而且也鼓励休假,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领导会以种种借口阻碍分监区民警休假,很多分监区同志或面对现实无法休假或不得不考虑到某些影响而放弃休假。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观念问题,美国总统比谁不忙,但他们即使在战争状态依然坚持休假。我想当前强制休假很有必要。

4、思想政治工作占基层工作比重几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一个人的灵魂。当前基层分监区民警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感到很迷茫”。他们思想枯竭、精神空虚,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缺乏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道德品质滑坡,部分民警自唉自叹、妄自菲薄,极少数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是我们长期思想政治工作弱化造成的结果,基层工作再忙、事务再多也不能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历史早已为我们作出了诠释。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支没有思想的队伍是一支没有灵魂的队伍,那它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近年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坚持执法为民大讨论活动的开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认为还要结合监狱自身的实际,民警的岗位实际提炼出一种精神,能振奋人心,凝心聚力,使民警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白湖精神”曾激励过白湖几代人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为党的监狱事业浴血奋斗,不怕牺牲,创造出了监狱的辉煌。

5、众多“婆婆”难服侍

曾有人很形象地比喻基层分监区:千条线万条线只有一根针。分监区虽小但它是一个实体,它既要带好队伍还要改造好罪犯,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真正是集政工、管教、生产于一身。它直接受监区的领导,还要受各科室的业务指导,正常的指导、检查、考核、评比对分监区而言应该是很有必要的,但过多过滥,分监区这个“媳妇”就难以伺候众多的“婆婆”了。今天去开会汇报,明天来检查指导,后天要评比考核,小小的分监区应接不暇,且还要处处陪着小心,迎着笑脸,稍有不慎,说不准会得罪哪个领导或哪个部门,往后给你小鞋子穿,这些使原本超负荷工作的民警们颇有怨言。

二、民警队伍现状与sars的关联

以上分析的民警队伍现状到底跟sars有什么关联呢!笔者认为正因为是sasr有效地改善了这种状况才产生了前文所说的sars效应。首先,战胜sars,我们难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正是这24字的抗“s”精神,把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筑成钢铁长城,把亿万群众的心凝结在一起铸成斩魔神剑,最终取得了抗“s”的阶段性胜利。此时,我们封闭区的民警也在这24字的号召和激励下,同疫魔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实现了监狱sars零的目标。一个民族生存要有精神,一个人活着要有精神,一支队伍要有活力同样需要有一种精

神,这种精神从哪里来,从思想政治工作中来,当前我们队伍中缺少的就是这样一种凝心聚力、催人奋进、勇往直前的精神。其次,监狱的封闭管理彻底解决了分监区民警陀螺式的工作机制。封闭区的民警们必须24小时呆在监狱里,他们免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真正能做到哪里有罪犯哪里就有民警。而封闭区外的民警可以得到充足的休息,充分的放松,能保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批次的封闭区中更好地开展工作。第三,封闭管理时,每个分监区只有一半的警力,这一半的警力使每个工作岗位上只有一个“和尚”,他们必须要自己去“挑水”,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而且这时候他们“谁也不能缺少谁”,客观上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有效地提高了队伍的战斗力。第四,封闭期间,很多日常工作停滞,各种会议、检查、材料、考核等大大减少了,分监区的民警能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事,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sars的启示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借sars效应来改革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呢?笔者设想如下:

(a)、基层分监区实行换岗轮休制。

当前监狱处在转型时期,监管改造工作压力巨大,而监狱硬件设施却跟不上来,监管安全主要靠“人防”,在一些重刑犯监狱暂行换岗轮休制很有必要。本人所讲的换岗轮休制主要运作模式如下:以一个押犯约100人左右的分监区为例,警力按8%配齐,设分监区长、指导员、副分监区长、副指导员各一人,管教、生产民警各二名,根据民警职务、职责分工分成两组,排列如下:分监区长、副指导员、管教、生产民警各一人共四人组成一组作为一个班次,余下四人分成另一组作为一个班次,每班次在分监区连续工作6-10个工作日,每班次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也是下个班次的第一个工作日,这一天分监区召开区务会分析狱情,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两班民警进行业务交接,上一班次交清本班次各方面的工作,建立交接班台帐,明确相关责任人。两班次就这样交替循环进行换岗轮休。分监区两名主管领导可以每季度或半年进行班次轮换。这样,在岗的民警就能根据罪犯的作息时间,全天候开展工作。始终能保证罪犯三大现场均有充足的警力,对罪犯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也能使分监区民警的分工更加明确,增强民警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他们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在岗的民警可以不受外界各方面因素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