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发展和背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商业银行的发展和背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69b2d2cc281e53a5802fff9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商业银行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随着入世承诺的逐步履行和兑现,商业银行从内部的公司治理和经营模式到外部的监管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随着入世承诺的逐步履行和兑现,其公司治理和经营模式到外部的监管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外资银行本土化竞争的同时,其内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也越加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对优质大客户资源的争夺,而这部分资源的有限性必然促使商业银行寻求更多利润增长的解决之道。所以,推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发展,既是商业银行本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当前形势下,银行业大客户融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渠道畅通,传统贷款业务需求增长不足,迫于竞争压力,目前银行许多大客户的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及以下,特别是垄断性大集团客户大部分是基准利率下浮10%,而对大客户的中间业务也往往因追求可观的贷款利差而不收费或少收费,使得银行对客户业务的盈利空间逐步缩小。而中小企业贡献度逐步上升,并日益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性目标。银行对于中小客户贷款议价能力强,中间业务收益水平高,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数量较多,而各家银行中小企业客户在总客户数中占比例极低,并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因此,巨大的中小企业资源和业务发展空间有待挖掘和拓展。作为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渠道的商业银行,面对大客户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空间不断缩小、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张、市场潜力巨大的形势,纷纷进行战略调整,利用较丰富的知识和人才储备,在继续做好大客户金融服务、增加利润来源的同时,积极探索介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如何在兼顾风

1

险和收益的前提下找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已成为商业银的当务之急。

1.2 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因此对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迄今为止,其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系统较为完整,关于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理论比较丰富。自从次级债券危机引发金融危机,欧美等国进一步的对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问题进行研究,而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备受关注。在个人财富增加的同时,人们对自身的隐私保护有了极大地提高,但这也给涉及到金钱的金融活动带来了极大的阻碍。Ginés Hernández-Cánovas和Pedro Martínez-Solano(2008)在其《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SME financing in the continental European bank-based system》一文中说,“用于检验保证借款合同时,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数据。公司的拥有者非常不愿意提供信息资产作为自己的担保,尤其是当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的个人财富时,更是如此。”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理论比较典型的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小企业是否存在信贷配给、程度如何以及关系型贷款对于小企业债务融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二是货币政策、金融自由化、银行业合并及结构调整等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Mallick和Charkraborty(2009)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企业随着所属行业、年龄及组织形式的不同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信贷缺口。Stiglitz与Wweiss(1981)基于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理论,提出了信贷配给的概念,即无论借款者愿意支付多高的贷款利率,只有部分借款者的贷款请求可以得到满足或借款者的贷款请求得到部分满足。作者认为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使

2

得银行的贷款供给不一定是贷款利率的增函数,作者还证明由于抵押品价值较低,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Peterson和Rajan(1994)最早就关系型贷款问题做了系统的经验检测,并对银企关系、信贷可获得性的衡量方法等作了有益的探索,其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银企关系无论对于企业贷款成本,还是信贷可获得性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其中对信贷可获得性的影响较为显著。Kashyap和Stein(1995)通过经验检测证明,货币政策调整对小银行的影响更大,而小银行通常又是专门针对小企业,因此小企业更容易受到货币政策变化。Peterson和Rajan(2006)提出,信息技术革新、银行业放松管制及生产力过剩导致银行业合并及结构调整,使得小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和所面对的信贷市场上的竞争都将会得到提升。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而言,商业银行已把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作为银行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很多学者都指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有着重要意义。舒怀(2006)对这一问题作了系统的归纳,他从提高利润、分散风险、增强流动性、潜力巨大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邓峰(2011)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国内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买方市场的局面已经形成。

但银企难以找到平衡点,银行中小企业市场的拓展仍面临困难。我国学者针对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发展困难的原因。郭濂、吴瑾(2008)分别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形成的内在原因,前者主要分析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中小企业逆向选择问题,后者则是对造成信贷配给的制度根源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没有提供充分的信用担保或扵制度、信用体系的缺失和法律追索体系的不健全是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产生的制度根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也是制约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因素。李昕(2007)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商业银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

3

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使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意愿得以强化。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在商业银行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就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另外,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朱静(2011)指出“目前,商业银行采用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客户评价系统和信贷操作流程不完全适合中小企业特点,难以揭示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真实风险,也不能对中小企业融 资业务的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经营中心应当下移,只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才能及时了解客户咨询,做出快速的市场反应,才能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此外,国内学者对于商业银行如何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也做了相应的研究。例如,杨宜(2009)提出“只有引入真正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经营的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同时在金融业中逐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尤其是改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情形,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才能得到较好解决。”冯楠(2010)阐述了发展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业务是商业银行实施客户结构和资产结构战略调整的内容。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2007)运用激励与约束的权衡理论,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行为,指出由于激励约束非均衡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揽存和惜贷行为,进而形成了信贷资金体内循环、资金运用结构性失调的现象,即大中型企业资金供过于求,而中小企业资金供不应求。秦艳梅(2009)通过对苏州地区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情况的调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时存在所有制偏好。谢小梅(2008)认为,银行经营思想上的偏差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商业银行贷款主要向大企业倾斜,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不够重视,加上信贷管理权限过分上手,信贷管理政策日益严格,削弱了基层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能力。李贤(2008)在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激励考评机制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他提出“一是构建相对独立的核算机制,二是合理配置资源,三是建立合理的责任追究制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