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性因素对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论社会性因素对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6c32521376baf1ffc4fad2c

一些非营利组织社会影响力不足,社会公信度不高,没有得到民众和企业的认可,也成为在非营利组织领域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对象通常是社会弱势群体,而其所从事的工作又是居于社会主流的政府、市场所顾及不到的领域,因此非营利组织拥有的权力和资源都很有限,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使我国大部分民众对社会工作不了解。弱势人群在寻求支持时,很少找非营利组织帮助解决其困难,这样的状况影响了社会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信心和工作热情。相反的情况是,一些有较强政府背景的非营利组织占有了大量的资源,甚至有时因为其掌握的权力使募捐具有了摊派性质,违背了公益事业的志愿精神。这类募捐往往并非用于紧要的公益项目,捐款使用也不透明,结果造成社会民众捐款冷漠,给健康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带来筹资困难,从而制约了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此外,由于缺乏行业自律与评估机制,我国本土非营利组织的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一旦发生丑闻,不仅本机构会失去社会民众的信任和资金来源,合法性受到威胁,整个非营利组织领域的公信度与筹资也受到连带影响,因此我国本土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依然很脆弱。在此状况下,职业化社会工作的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过去社会工作在我国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没有建立专业“门槛”和专职岗位,所以即便是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到社会服务机构工作,机构也无法把他们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另一方面,由于受经费不足、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缺乏、管理模式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非营利组织缺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评估、激励及晋升机制,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员的职业地位和经济待遇较低,社会工作人员的晋升机会不多,导致社会工作人员的流失率较高,对工作前景没有信心。所以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工作人员的评估、激励和晋升机制方面的发展参差不齐,以实效论人才的氛围和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制约着非营利组织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

此外,由于政府财政体制的制约、纳税政策的优惠不到位等原因,我国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够为职业社会工作者制度提供的支持有限,由此导致非营利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社会工作培训的开展受影响。因为工作条件的限制,如无法上网、缺乏与同类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交流的平台等,一些非营利组织甚至没有了解相关专业信息的渠道。

(二)非营利组织现有工作方法对职业化社会工作发展的制约

在中国,很大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是借助于政府的力量自上而下建立的,或者是从政府体系中分离出来的,从成立开始就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行政体制改革和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这类非营利组织得到政府的拨款越来越少,但是在服务模式等方面,依然学习和继承政府行政体系的一套,与政府机构几乎没有区别,甚至不少非营利组织仍然与相应的政府机构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个实体”。政社不分使得这些非营利组织行政化色彩较浓,人员队伍建设滞后,工作模式单一,工作中管理强、服务弱,应变力差,筹资能力不足,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要求机构能够系统、有效、灵活地提供多样化、个别化的服务。因此,此类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时,基础较为薄弱,是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面临的一大难点。

(三)非营利组织的知识基础对职业化社会工作发展的制约

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从业人员的待遇偏低,所以难以吸引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入。一部分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来自政府机关、事业单位,

其中许多是离退休人员。这些人员大多缺乏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因而使得非营利组织的专业能力不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不尽如人意,影响了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确立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成为职业化社会工作发展的障碍之一。如果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普遍情况相比较,差距则更加明显。在发达国家,拥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为2‰,日本为5‰,加拿大为2.2‰,我国香港地区为1.7‰[7]。而我国大部分本土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参差,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培训,制约着社会工作在非营利组织领域的职业化发展。

另一方面,尽管目前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有很大需求,但由于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界与非营利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不够充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社会工作实践脱节,以及本土非营利组织中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人员缺乏,使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

(四)非营利组织的职业理念对职业化社会工作发展的制约

由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在中国刚刚起步,一部分本土非营利组织完全不了解社会工作,大部分本土非营利组织没有设置专职的社工岗位,没有开发出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一部分在非营利组织中实际从事社会服务的工作者,虽接受了初步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但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知识、方法的内化及掌握都有个过程,尚存在对社会工作认同不够、动力不足等情况。一些社会工作者理想主义精神不足,仅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谋生手段,因此制约着社会工作在非营利组织管理及服务中效能的充分发挥,专业地位也难以真正确立。在中国本土非营利组织领域推进职业社会工作者制度,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窦玉沛.以人为本与民政工作

(三)[EB/OL].http://cbzs.mca.gov.cn/article/shxw/yw/200810/20081000021552.shtml, 2012-01-21.

[2]魏毅敏.中国社会管理模式初探[J].理论观察,2009,(4).

[3]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49.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36.

[5]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6]付锋林.壮大社工队伍,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报道,2007,(3).

作者简介:李艳华,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