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73763c758f5f61fb73666db

们的妄执,

第二,以清净见断除我执。我们所产生的“苦集灭道、缘起性空”的这个清净见,用来干什么呢?就是为了断除一个“我”字,这个我执,包括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执著,对人我和法我的执著,能够做到“人无我”、“法无我”,那么就断除了我执,用清净正见来断除我执,产生缘起性空的正观察力,证得空性,成就空观。

修观的人,必须先认清所执著的境像,然后再依正见通达所执是空,看清我们所执著的境像,然后,再用正观察力去分析它,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空性,没有什么可执著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断除妄执。而不是让我们闭上眼睛,一切都不分别,所以,很多人以为,学佛就是坐在那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什么都不干,工作也扔在一边了,学习也扔在一边了,生活一塌糊涂,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不是学佛,学佛是要学会佛陀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我们自己,改造我们自己的方法,而并不是让大家闭上眼睛,一切都不去分别,那不是修空观,而是要学会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黑暗中,误以为绳是蛇,生起了恐怖,觉得很恐怖,此时必须打开门照亮它,看清楚是绳子而不是蛇,恐怖才能够消除。“修观”实际上就是用佛的知见,用佛的正知正见给大家照亮一盏灯,让你看清楚这个东西,它原来是这样,当我们看清它以后,就不会去执著它,也不会去害怕它,障碍也随之消失了,这就是“修观”的目的。如果说我们看不清楚,恐怖是不会消除的,有一句话:“若未破此境、非能断此执”。没有真正看清楚本来的面目,就会执著一个“我”字,等用佛的知见一照,那么这种执著就放弃了,这也是“修观”的一个秘密。

在我们正观察力树立的基础上,进一步因为正观察力而引发了轻安,这个时候,就成就了“毗婆奢那”,我们讲的四种“毗婆奢那”,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成就。如果只有正观察力但是并没有因为正观察力而引发轻安,那么就不叫成就了“毗婆奢那”,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成就“胜观”,都还局限在“慧观”的基础上,我们讲了两种观,一种叫“慧观”;一种叫“胜观”,如果你只有用智慧观照,但是还并没有因观照而产生的一种离戏的一种证量境界,还只能叫“慧观”,还没有成就“胜观”,也还不能称之为“毗婆奢那”,只有说通过观,产生了离戏的证量境界,那么这个时候,才能够叫它成就了“胜观”,叫“毗婆奢那”。

在《瑜伽师地论》里,对“毗婆奢那”有这样的定义:“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择、周遍思察四种毗婆奢那”。这是一个难点,当初宗喀巴大师在写到这里的时候,他写不下去了,没办法写了,为什么呢?因为胜观的成就,它完全是是一种离戏的证量境界,它用语言是没办法描述的,所以连我们至高上师宗喀巴大师他写到这里的时候,他也写不下去了,当然在这个时候,文殊菩萨现前告诉他,你必须要写下去,又给了他极大的加持力,在这种情况下,宗喀巴大师才完成了四种“毗婆奢那”的论述。所以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有这种感觉,我也不知道该怎样描述这个境界,怎样来个大家讲清楚这个境界。 以上这一段话,就是述说了四种“毗婆奢那”的一个次第过程,那四种呢?叫: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择、周遍思察四种“毗婆奢那”,在此“观”的基础上,产生的定性,才能被称之为“无色界定”,因为入此定者,已无物质身体存在不存在的意识,它是行者能够脱离生死轮回的一个保证。如果只是在欲界定的范畴,最多也就是能达人天福报,出离轮回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想出离轮回,就必须要达到无色界定的境界,那么才可能保证出离生死轮回,那么欲界定和无色界定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

欲界定,虽然有心一境性,但是他还没有轻安,没有轻安的产生,没有我们讲的八触十功德的产生,没有身轻安和心轻安的产生 ;而无色界定,即达到了心一境性,而且同时具备轻安,是起码建立在心一境性和轻安兼具的奢摩他的基础上,这是第一个区别;

第二个区别在欲界定,没有进行“毗婆奢那”,欲界定它只是止,并没有观修的内容,所以没有“毗婆奢那”的内容,而无色界定,是要在奢摩他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观,而且具备四种“毗婆奢那”,由观而生起毗婆奢那而产生的定性。 四种毗婆奢那如下:

第一:正思择,就是以无我的,无我执的正见,全方位的观察,一心观想广大虚空,心念明净,远离苦乐。唯见虚空无边,不见有自身与世界,脱离了色界,身体与物质的束缚; 第二:最极思择,是指思择诸法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什么叫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以灭除虚空无边的观念,刚才还看见虚空无边,这时连虚空无边这个概念都要灭除,不见一切,唯见最细微的心识,念念不住,过去心识已灭,未来心识将起,心识在时间上无限、在空间上无限这个时候被称之为十触地,奥妙无穷,不见一切,只见非常最细微的心识,它在念念不住,过去已经灭了,将来的又再生起,但是这种心识在时间上它是无限,在空间上它也是无限的,也就是它没有时间和空间这种观念;

第三:周遍寻思择,指用有分别的智慧思择诸相,观心识亦无所有,人亦无所有处定中,

一心内静,空无所依,佛法奥妙无穷,如果我们肯定下心来认识自己,实际自己就跟宇宙一般虚空无边;

第四:周遍思察,指深度的、细微的观察思考对象的真如,进一步观察“无所有”的观念亦空,已离“无所有”的念想,连无所有这个念想都已经消失了,但又有非有非无的细微观念存在,到了这个地方就是禅之大成。

以上讲的这四个阶段,实际上就是成就“毗婆奢那”的从低到高的一个次第程序。

修止和修观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修止时遇到障碍了,用观修来对治;修观的时候,又必须有修止的心一境性作为我们的基础。如果修观时,没有“奢摩他”,没有修止的基础的话,我们心是乱的。乱心中根本不可能产生佛知佛见,只是妄念,所以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就要讲下面一个问题:金刚禅定在实际操作时候,采取的法要是“止观双运”。就是说这两者必须要结合起来,就叫做双运。

四、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

我们刚才讲了修止是修观的基础,而修观又是佛法特有的一种修法。如果说我们仅仅修止,那么得到的结果是烦恼和障碍可能暂时可以压伏,但是却没有得到彻底斩断这个烦恼障碍的智慧,不能够消灭烦恼的种子,所以就不能达到出离生死轮回的目的。

什么叫止观双运?是指习修者能够将止和观在同一层面上技巧性地结合起来。要想止观双运,首先就要得止观,如果没有止观,拿什么来运?所以先得止和观,这是一个基础。

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就是让行者从修止入门,摄心一缘,渐入定境,当能随意的恒久入定的时候,于寂定的心中修观,观至妄念消失,明了真义,心则更加的寂定,引发身心轻安,定慧双得,是为止观双运,这是描述金刚禅定从修止入手,然后呢,在寂定的心中修观,当观至妄念消除的时候,然后又使我们的心更加的寂定,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引发了身心轻安,而得定慧双得,在这种情况下,叫止观双运。

那么学双运法的前提是先得止观,如果说没有得止观,则没有止观双运之说。(上师说:大家停一下,止就是左脚,观就是右脚,止观就是两脚走路,要有左脚才能止,要有右脚才能观,你两只脚都没长起来,怎么双运呢?双运就是运行的意思。)对,师傅比喻的非常明了,好像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就这样说:止观二法在佛法中被喻为人之双脚、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修次第论》说:“若时多修毗婆奢那,智慧增长,由奢摩他力微劣故,如风中烛令心摇动,不能明了见真实义”。意思是说我们如果只修观,智慧虽跟上来了,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定力,这个时候的智慧就好像风中的蜡烛一样,随时会熄灭,它是有漏的,不能够明见真实义,所以在这个时候就应该修止,增加自己的定力;“若奢摩他势力增长,如睡眠人不能明了见真实义,故而时适当修智慧”。如果说我们只是止,没有修观,没有树立佛的正知正见,好像睡着了的人,不能够明见真实义,不能够明见宇宙的真如实相,所以这个时候,应该修智慧,就是修观。

可见止观必须兼修,而且止观必须势均力敌,两条腿不可能一长一短,一般长走起来才能健步如飞。只修观不修止,那已经得到的智慧也如风中之烛一样容易熄灭,所以止观要双运。我们学习的金刚禅定是从三密相应的形式,使身口意构成的自力与咒印观构成的佛力相应,“于三密相应的旨趣,直入三摩地(奢摩他)点开心要,得定开慧,能除一切恶,能断一切烦恼,能明一切见惑,能的无量智慧,以至明心见性,而达慧照之妙用。”这段话是师父在《开示心要》中的一段话,实际上《开示心要》后半部分,讲的就是金刚禅定的止观双运。

学修的人在得止和观以后,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技巧性地把止和观结合起来,这种技巧性的结合因各人障碍、因缘不同而有所不同,只能在实际修炼中体悟,比如学开车,告诉了怎么踩离合、油门、换档……但若不亲自驾驶,还是不会开车。这车到底怎么开得配合得当?则必须通过实证了悟。

只有通过行者的习练和具体应用,就可以使我们达到定慧一体不二,止和观通过磨练以后,就可以达到定慧不二,“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通过体证,灵活应用,断灭妄念,安然自如,最后达到解脱的境界。

关于止观双运,只能说给大家举一些实例,前面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应用“止观双运”的对治方法,大家可以予以参考。大家还需要在自己的习修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摸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止观双运”的方法,至于止观双运在个人习修中的运用,则全凭行者个人的体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五、金刚禅定的误区

我们在学修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对禅定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和认识,具体的止观双运的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得当,所以这个时候,经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禅定的误区,这也是很多修禅的人可能遇到的一些误区,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把一些误区总结出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误区:

误区之一:就是在刚刚开始习修的时候,很多人马上就会有很多美好的体会,禅定的时候,各种体会、各种殊胜的感觉马上就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眷恋者这种感觉,而且会期待着它的不断地重复,一坐在就想,“我那天的那种感觉赶快来,怎么还不来,”希望着它能够不断的重复,那天我是感觉到身上很舒服啊,脑袋发麻、全身发麻,那今天还想,怎么还不麻呀?使劲念咒还不麻、再念咒还不麻,我不知你们大家又没有这种体会,肯定有,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是这样。但是很糟糕的是这样的感觉不来的时候(因为你拼命在找感觉,它就不来了),这个时候我们感觉到失望和悲伤,“完了,那种感觉消失了”,那么,我就觉得很失望、没戏了,我就劣根性,禅定不好,怎么也找不出那种感觉来,不断地期望带来的是无尽的失望,不断地期望就设置了一个障碍,结果带来的是无尽的失望,甚至有可能有些初修的人就此放弃了习修的禅定的信心,很多就是因为找那种感觉,为什么我第一天那么好,后边就没感觉了,甚至你可能就此放弃了,没有信心了,这是误区之一,我相信大家可能有的人都走过这个误区,其实,我们在旅途中是不可能因为某个美丽的风景而驻留观赏,比如说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去,到一个目的地去,看到这很漂亮,我们看一眼就行了,你要往前走呀,你不能站在那儿欣赏,你就不往前走了,如果只在那儿看这个风景,那你就忘却了你所要达到的目的地,如果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一味的去玩味光景了,那么我们的禅定就停滞不前了,对于初修的人而言,禅定的感觉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进行了禅修,有没有持之以恒的去坚持,这是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在坐禅,只是在我们走向目的地的时候,看到的一个美丽风景,增加我们的信心,但是不能去停留在这个地方,而应该是跨步往前走,如果你只是在那看,东看一下、西看一下,完蛋了(师傅说:这就是你被环境左右,还是你左右环境)对,师父总是给我们很精辟的概括一句话,这是误区之一;

误区之二:对于很多初修的人来说,把止这个境界,把它当成是什么都不想,这样的话,它就把我们产生的每一个念头,都视成是洪水猛兽,最可怕的敌人,只要一个念头来了,它就拼命的和它打仗,再有一个念头,又拼命跟它打,结果呢,一场禅修下来,不但没有这种清明和平静的感觉,反而是被自己的“念头”折磨的精疲力尽,没有丝毫愉悦,结果打来打去,打的自己精疲力尽了,(师傅说:如果禅定当中已经产生目标的就有,他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哪会有?)。

波卡仁波切说:“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禅修就是阻断一切念头,并保持在那种状态之中,这是错误的看法。实际上,我们并不试图阻断念头,而是让心保持开放、轻松、不涣散地安住在当下的觉知之中”。那么,对于我们学修金刚禅定要怎么样呢?让我们的心能够不涣散的集中在念咒、结印和观相上即可,不要把念头视作可怕的敌人,实际上“念头”对于每一个禅修的人,就是对禅修的老手来说,他都是不能够完全清除,“念头”它是既无益处,当然不能说“念头”有益,但它也没有害处,它只是自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现象,关键是我们禅修的人,是不是执著着这个“念头”,是不是心随念转了,是不是跟着念头跑了,而是说只是不去理睬念头,它来就来、去就去,我只是把心专注在我的持咒、结印和观相上即可。如果说我们心念来的时候,心随念转了,那么那个时候,念头就是最可怕的敌人;如果我们在念头来的时候,心只是安住于当下的念咒、结印和观相上,既不回忆过去、也不追寻未来,那么这个念头就是过眼云烟。用放松、宽广的心来对待禅修,这样的话才能够法喜充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体会,所以可能有很多的人都是压心压的太急了,把念头看得太可怕了,老是说:“哎呀,不行啊,我坐在那儿念头太多了”实际上把心放松,它就自自然然,就是过眼云烟,就好像楼上看汽车,你不可能要求楼下没有汽车来,你在马路边上,那个马路是要走汽车的呀,你怎么可能要求马路上没有汽车呢?关键是我们是不是心就跟着那个汽车跑了,过来一辆一看:奔驰啊!走了,对了,那你的心跟着跑了,它就是障碍啊!你若无其事,过来一辆奔驰也行,过来一辆夏利也行,他该来该走,那就如过眼云烟一般,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体会禅修的真正含义,会给你带来那种清明的、平静的、平和的那种感觉,这个时候才能使我们的心真正叫安住当下,很平静的、宁静的,禅修不是累人的,如果说一场禅修下来累死了,这是误区之二。

误区之三:就是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沉没”。实际上久修的人都可能会陷入一种近乎无知觉的迷糊状态里头,空洞的平静,表面看起来是很不错的,一动不动坐在那里,犹如一个枯木头一样,看起来很不错,并会使人误解以为自己是在较深的定中,这已是有点本事的人了,那么才可能达到这个境界,如果还在跟念头打,还在那找感觉,你还走不到几乎没有知觉的迷糊状

态,能进入这种迷糊状态,说明还进了一步了,起码是一个老手了,这种感受犹如坐在“铁桶”里一般,所以又被称之为“铁桶禅”,它会使久修者深陷其中不能够自拔,令人陷入昏沉而徒增顽愚,智慧得不到增长,增加的只能是顽愚,我给大家也讲了,其实我自己也真是深受其害,我走出“铁桶禅”,差不多用了整整半年,而且还在师父的身边。有半年的时间都是处在那种状态里头,而且糟糕的是自己还觉得挺不错的,实际上我们真正禅修的觉受,它应该是光明的、清晰的、平静的这么一种状态,因此要求行者在心安住当下的同时,还要保持一种明觉,只有这样才能在心昏沉的时候也有所察觉,把心从中解脱出来,不至于迷惑,说到这儿,我就深有感触了,在这个时候,对于上师的依止和上师的呵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没有上师的指点,自己去习修,自己去做,很可能就跌在这里头出不来了,所以说学修佛法一定要有上师的指点,你就是习修禅宗,习修净土宗,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一个走过来的人及时提醒我们,那么我们就会在种种的禅定过程中陷到种种的误区之中而走不出来,所以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学佛根本就不用找善知识,因为现在根本就没有善知识,而我们只要去读经书,经书就是我们的善知识。”说这种话的人,本身就是没有任何的实际修证,他才说这种话,如果说你真正有自己的实际修证,你就会感觉到,师傅引进门的重要性,如果前头没有一个人领着你走,那中间有太多的陷阱随时会跌进去出不来,对此,我深有感触,至于我怎么出的“铁桶禅”我不可说。

所以我们在正确的理解和对待禅修的时候,为了能够避免我们在禅定的过程中种种的误区,所以在习修禅定的时候,接受上师和善知识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千万不要自己去盲修瞎练,很容易误入歧途,因为处处都是陷阱啊,这是我在禅修方面的一些体会。

佛法的习修它需要理事双行。什么是理?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八个字——苦集灭道、缘起性空;讲了这么多佛理,实际上就是这八个字,全都概括了;什么是事呢?再用几个字总结一下,四个字——止观双运;修止和修观的所有内容,修止修观止观双运是为了具备我们两条脚,好让我们两条脚走路一样,一个是八个字、一个是四个字,就已经把理事双行的所有的内容都含在这里了。实际上任何学修法门,我们在理上面都是一致的,可把它分为智慧门、方便门,在智慧门上,也就是在理上,全是一致,任何的习修法门,不管它净土也好或者是禅宗也好,或者是密宗的红、黄、花、白等教派也好,在理上头是没有分别的,都是“苦集灭道、缘起性空”,它所分别的就只是在事上不同,那么事上之所以不同,也是因为我们众生不同的根性而显现的,不同接引方法,是因众生根性不同、因缘条件不同而显现出了不同的接引方法,所以就有密宗和显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又有黄教、红教、白教、花教等等。理上头都是“缘起性空、苦集灭道”的智慧门,在方便门上,也就是在事上头,它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有止观双运的方法,还有参禅的方法、有念佛的方法等,只是在事上不同。八万四千法门,最重要的不是看它的“事”上,看是不是真正的佛法就在于“理”上,在它的智慧门上,也就是说,看它是不是以“缘起性空、苦集灭道”作为它的习修的正知正见,看它是不是以佛陀的“四法印”作为他习修的正知正见,所以说,佛陀的“四法印”是判定邪法还是正法的一个准绳,就在于这里。一个法门它显现的各种方便,那是它的究竟圆满相,它只要在理上头,没有离开佛陀所讲的八个字“缘起性空、苦集灭道”,没有离开佛陀所讲的“四法印”就是正法,如果说一个法门在事上头,好像没有离开,根佛经讲的一模一样,一个都没差,行上头好像也是那么回事,但是它在理上根本就违背了佛陀所讲的“四法印”,根本就没有以“缘起性空、苦集灭道”作为它的指导思想,那么它就不是佛法,它虽然显现出的好像是佛法,但它在教法上的正知正见离开了佛陀的所教导的路,所以我们判断是正法还是邪法的时候,不是以它的表面形式来作为重要的参考的,而是以它的智慧门上,是否是以佛的智慧作为指导思想来作为一个判定标准,那么,作为一个佛子而言,我觉得特别是作为金刚弟子,不要随随便便地对别的法门产生一个分别心,产生一个不平等的心,去妄下结论,因为佛菩萨为了接引众生,它可能会显现出各种各样的方便,在我们还不能够断除我执,不能够断除法执,不能够明见宇宙世间的真相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会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不能够看到佛的真实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紧闭起口,随便妄下结论,本身就不是佛子应有的德行,所以作为金刚弟子的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轻易地给人家盖一个大帽子,因为你不了解他,你不知道他是不是佛菩萨的显现的一种方便,不要随便去谤法,不要去说别人的不是,我们最重要的是要以我们自己的修证,用我们的正知正见来指导我们自己学修。

非常感谢大家给我一个学修的机会,引我如果不给大家上课的话,我也不可能把我的思路整理的非常清晰,所以通过给大家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修和提高的过程,所以感谢各位大菩萨给我提供一个学修的机会,希望把这次我们学修功德回向给无量的众生,愿他们早日能够种菩提圣果,离苦得乐!

顶礼慈悲金刚父--海空上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