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案例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案例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76d929382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1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案例分析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例2,我做了PPT 课件,整节课

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记得几年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华应龙老师在二年级班上就讲了鸡兔同笼问题,当然主要是用画图法来解决的,但从中我们应该感觉到鸡兔同笼问题并不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我们都是面对六年级的学生了。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主要抓住以下三点进行的

其一:是弄清与例1形式题的区别,由区别到假设。 主要区别在于,想继续用替换的方法但不像例1那样有两种船的只数,当然两个不同的量的关系可以从各船的人数中得到。由此引到先假设船的只数。 其二:是按照下面这条主线进行教学。 想到假设法提出不同的假设画图(或列表)发现多了或少了进行调整得到结果。

其三:是弄清调整时要选择什么辅助策略。例2时,学生既用了画图法,又用了列表法,而练一练的两条,教材主要让学生分别用画图法和列表法来解决。特别是在练习第2题时,要让学生感觉到,数目太大了,画图法太麻烦了,选择用列表法解决方便些。而且在学生用列表解决后,要让学生先估计大约各要几块,再假设的习惯,这一点可以从教材的表格中的数据来理解,发现用5块大展板时比176件少了,就不同再往少处假设了,同样用8块大展板比176多了,就不用再往多处假设了。在假设与调整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估计与算出的数据信息,灵活调整,早早得到确切结果。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

第1页/共3页

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友情提醒:此处教学要尽可能的淡化列式方面的要求。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晚上利用补充差时间完成了《补充习题》中解决问题策略例2的作业,练习完后,我追问:这些题都是鸡兔同笼式的习题,但计算后,你怎么知道我们先算出的是鸡还是兔呢?没想到问题刚出口,就有好几位学生脱口而出假设全是鸡先求出的就是兔,假设全是兔先求出的就是鸡。用刚完成的补充习题中的几道题验证了一下,确实如此。我又追问了一下,为什么是这样的呢?生:这帮家伙还真能,都想到

第2页/共3页

老师问题的前头去了。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