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铃子散镇痛作用的动物实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金铃子散镇痛作用的动物实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78f5b87aaea998fcc220efd

金铃子散镇痛作用的动物实验

12级中七2班张思燚 201212201502020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可验证金铃子散的镇痛作用,并了解扭体法镇痛的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金铃子散是由金铃子、延胡索二味药组成,具有行气疏肝、活血止痛之功。临床上常用于肝郁气滞化火所致的胸腹胁肋诸痛及痛经、疝气通等证。现代广泛配伍,应用于溃疡病,肝炎胆道疾病,肋间神经痛等证,其止痛效果显著,可谓止痛之良方。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20g左右小鼠4只

2. 实验试剂:50%金铃子散煎出液(经离心沉淀去渣),0.7%冰醋酸溶液,0.9%生理盐水,

苦味酸溶液

3. 实验仪器:1ml注射器3支,电子天平,秒表,鼠笼 【实验方法】

1. 取小鼠4只,分别标记并称重,随机分为2组:金铃子散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2只。 2. 以上2组小鼠分别按照0.2ml/10g的剂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金铃子散,并记录给药时

间。

3. 40分钟后每只小鼠按照0.2ml/10g的剂量腹腔注射0.7%冰醋酸溶液致痛。

4. 观察20分钟内产生扭体反应(伸屈后肢,腹部收缩内凹,臀部高起)的动物数和总扭

体次数。 【实验结果】

金铃子散镇痛作用的动物实验的数据记录

表格1金铃子散镇痛作用的动物实验的数据记录

组别 生理盐水组 金铃子散组 扭体动物数 2 1 扭体次数 150 8 镇痛百分率 0 50%

注射金铃子散煎出液组小鼠产生扭体的数量和扭体次数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 【讨论】

金铃子散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诸心痛者,皆少阴经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当灸太溪及昆仑; 灸毕服金铃子散”、“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当用金铃子散。金铃子,玄胡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功能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方中金铃子疏肝气,泄肝火,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二味相配,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使肝火得清,气机通畅,则诸痛自愈。李时珍曾高度评价该方: “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方虽小制,配合存神,却有取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

通过分析历代医学文献,金铃子散的传统功用为治疗小便不通和热厥心痛。现代文献表明金铃子散是治疗气郁血滞而致诸痛的基础方剂,亦是行气泻热、活血止痛的代表方剂或常用对药,尤宜于治疗肝胆疾病和胃肠疾病。[1]

有实验[2]表明金铃子散药效明显优于单味药的镇痛抗炎效果。延胡索中主要成分为生物碱,主要为叔胺与季胺类生物碱,具有很强的镇痛、镇静、降压和抗心率失常作用。有研究表明,川楝子中某些化学成分对延胡索中生物碱的溶出率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延胡索与川楝子中的一些化学成分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对延胡索中所含生物碱的成分有一定的影响。现代研究表明,延胡索止痛的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其中延胡索甲素、乙素和丑素均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尤以乙素的作用最强。

另外,金铃子与延胡索不同的剂量配伍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如果剂型选择合理,便

能使特定的配伍形式更高效、安全、稳定。具体剂量配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江苏省泰县中医院内科的谢兆丰医师层针对金铃子散对肝病胁痛,胆石绞痛,蛔虫腹痛,疝气痛,妇女痛经的治疗各发表了一例病案,证明金铃子散对各种疼痛的效果。[3]

根据现代研究,金铃子散还有抗肿瘤的作用。CYP1A2 主要在肝脏表达,人类CYP1A2 的含量约占肝脏CYP450 总量的13%,参与多种药物的代谢,并在十几种前致癌物的激活或灭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实验提示延胡索是其诱导肝药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因素水平间存在差异,川楝子的影响与之相反。结果显示川楝子和延胡索配伍之后可以显著的诱导CYP1A2 活性,强度与复方配比相关;方剂配伍后药性和药效的差异在药物代谢层面表现为对肝药酶活性影响不同。[4]

现代金铃子散临床应用多为炮制品,清代《药品辨义》中叙述“用醋炒治产后血晕,暴血上冲,胸膈胃气痛,小腹肝气痛; 酒炒行血,主女人月候不调,崩中淋瘕,产后恶露; 生用破血,炒用调血,凡血凝滞者,悉可治之”。醋炙能使延胡索中游离生物碱与醋酸结合,生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在煎剂中易于煎出[5],与先贤所云“醋制注肝而止痛”之炮制理论吻合。

【参考文献】

[1]刘喜平,李沛清.金铃子散的传统功用与现代研究关联分析[J].中成药,2011,33(9):1580 [2]郑蓓蓓,窦志英.对金铃子散中延胡索和川楝子不同炮制品之间配伍后镇痛抗炎作用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4):225-228

[3]谢兆丰.金铃子散在痛证治疗中的运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 2(3):103

[4]成立,王岚,王彦礼等.金铃子散不同配比方对大鼠肝药酶CYP1A2 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5):648-653

[5]叶定江.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