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7fb0c26bb68a98271fefa31

一、章(节、目)授课计划

授课章节名称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授课 时数 第 页

3 教 学 目 的 教 学 要 求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教学 方法与手段 1、使学生掌握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2、使学生掌握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3、使学生能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1、掌握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3、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4、掌握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和光合作用过程 1、线粒体的功能 2、叶绿体的功能 3、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1、呼吸链传递电子和氧化磷酸化过程 2、光合作用过程 3、ATP合酶的结构及作用 讲授法、师生互动法 作业与 思考题 课后作业 阅读 书目或参考 资料 1、《细胞生物学》(第3版)(翟中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细胞生物学进展》(郑国錩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分子细胞生物学》(韩贻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教 学 后 记 1

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 学 内 容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的两种能量转换细胞器。它们能高效地将能量转换成ATP。线粒体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而叶绿体仅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共性: 呈封闭的双层膜结构,内膜都演化为极其扩增的特化结构,并在能量转换中起主要作用; 高效产生ATP的精密装置; 均具有环状DNA及自身转录与翻译系统; 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一、线粒体的发现 1890年德国生物学家R. Altaman在动物细胞中首次发现线粒体,命名为bioblast(生命小体),以为它可能是共生于细胞内独立生活的细菌。 1897年Benda首次将这种颗粒命名为mitochondrion[mait?'k?ndri?n] 。 1900年,L. Michaelis用Janus Green B染色,发现线粒体具有氧 化作用; 1948年,Green,1949,Kennedy和Lehninger分别发现三羧酸循环 和脂肪酸氧化是在线粒体内完成的。 二、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一)、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目及分布 线粒体的外形多种多样,有椭圆形、哑铃形、环形、园柱形、棒状,有的呈蛇形,如在高压电镜下看到的蜗牛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呈“蛇形” 细长弯曲,这种变化与细胞类型及所处生理条件密切相关。但在大多数细胞中,最常见的是呈线状或颗粒状,比如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活的成纤维细胞时,既可看到线状的,又可看到颗粒状的。 线粒体的大小随细胞类型不同而各异。一般直径0.5~1.0um,长2~3um,有的线粒体较大,直径2~3um,长达7~10um,被称为“巨大线粒体”, 第 页小结

2

教 学 内 容 常见于一些骨髓肌细胞中。 线粒体的数目与细胞的生理状态有关。比如哺乳动物的心肌、肝脏细胞,飞翔鸟类的胸肌细胞中需能较多,线粒体的数目也就较多。在细胞中线粒体经常分布在需能较多的区域,例如在蛋白质合成活跃的细胞中,它们被包围在糙面内质网中。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1、外膜 外膜是包围在线粒体最外面的一层膜,平整光滑,厚约6nm,外膜中脂类和蛋白质各占50%,具有孔蛋白(porin)构成的亲水通道。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外膜的特点是:通透性较大,含酶蛋白较少。 2、内膜 内膜较外膜稍厚,在6~8nm。它的特点是:(1)通透性小,含酶Pr较多,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高于3:1,缺乏胆固醇,富含心磷脂,大量的心磷脂造成了内膜的通透屏障,使H+、ATP、丙酮酸不能透过内膜,因此,内膜通透性很低。(2)内膜内陷褶叠成嵴,扩大了线粒体能量传换的表面积,在高等动物中脊一般排列成板层状,与线粒体长轴垂直。(3)内膜上有许多颗粒,称为线粒体基粒(带柄的小球——ATP合酶),基粒由F1头部和F0 尾部组成,球形头部直径9nm。(4)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内膜的标志酶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 3、膜间隙 内外膜之间的空隙为膜间隙,宽度6~8nm,间隙中充满无定形的液体,内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和辅助因子。嵴内间隙与膜间隙相通。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 4、基质 为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除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外,其他的生物氧化过程都在线粒体中进行。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类均位于基质中。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 基质是内膜所包围的空间,充满蛋白胶状物,包括有 ①TCA环、脂肪酸、丙酮酸氧化酶类;②具有一套完整的转录和翻译体系。包括线粒体DNA(mtDNA),70S型核糖体,tRNAs 、rRNA、DNA聚合酶、氨基酸活化酶等。 小结 3

教 学 内 容 小结 线粒体的结构模型 三、线粒体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 1、化学组成 蛋白质占65-70%,脂质25-30%(磷脂);与脂蛋白质的比值,内膜为0.3:1,外膜为1:1;基质中含有DNA、RNA、核糖体、致密颗粒和上百种酶。 2、酶的定位 140余种,37%氧化还原酶,10%合成酶,9%水解酶,标志酶30余 种,主要在内膜和基质中。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