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育学练习题-0917a235a32d7375a417803f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经典教育学练习题-0917a235a32d7375a417803f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83741f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6a

10、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出现倒摄抑制的可能性越大。( ) 11、意义识记是指对有意义材料的识记。( )

12、两种学习材料完全相同时不产生倒摄抑制,完全不同时倒摄抑制最大。( )

13、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中间环节。( )

五、简答题

1、什么是遗忘?影响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2、怎样根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3、记忆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4、简述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的特点并比较其优劣。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记忆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和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2、记忆表象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头脑中再现出来的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3、机械识记是指对识记材料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材料之间的外部联系,主要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

4、意义识记又叫理解识记是指在对识记材料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主要通过对材料意义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5、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6、保持是对识记过的材料进一步巩固的心理过程。

7、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但能把它从头脑中提取出来的心理过程。 8、再认是过去记过的事物重现时感到熟悉,确认是以前识记过的心理过程。 9、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抑制作用,也叫前摄干扰。 10、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抑制作用,也叫倒摄干扰,后摄抑制。

二、填空题

1、编码、储存、提取 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4、艾宾浩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5、消退学说、干扰学说、压抑学说

6、先学习记忆、后学习记忆、后学习记忆、先前学习记忆 7、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8、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 9、敏捷性、持久性、准备性、准确性

10、直观性、概括性 11、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

13

12、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13、关系律、对比律、相似律、接近律

14、长时记忆和情感记忆 三、选择题

1、D 2、A 3、C 4、A 5、A 6、C 7、C 8、C 9、A 10、B

11、A 四、判断题

1、∨ 2、× 3、× 4、× 5 、× 6、× 7、× 8、∨ 9、∨ 10、∨ 11、× 12、× 13、∨ 五、简答题

1、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影响遗忘的因素(除时间因素外)主要有: 1)识记材料的性质、意义、数量;

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3)学习程度;

4)主体的动机和情绪状态。

2、1)及时复习,遗忘先快后慢,要在尚未大量遗忘前进行;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的效果要好于集中复习; 3)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4)复习中多种感官的参与; 5)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

6)复习方式要多样化;把复习材料网络化、系统化。

3、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准确性;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4、1)机械识记的特点:毋需加工,只依据材料本身的表现形式或外在联系,机械重复,死记硬背;一般对于无意义材料的识记有意义。

2)意义识记的特点:对材料要重新加工组织,弄清其意义或内在联系,寻找材料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或赋以人为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意义识记要好于机械识记。

14

第六章 思维和想象

一、名词解释

1、思维 2、迁移 3、定势 4、想象 5、再造想象 6、创造想象 7、解决问题 8、创造思维

9、辐合思维 10、求异思维 11、直觉思维 12、灵感

二、填空题

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把想象分为( )、( )。

2、对于有意想象,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的不同,可以分为( )和( )。 3、思维活动过程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即( )和( )。 4、思维的基本形式有( )、( )、( )。 5、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 )、( );其中最基本的思维过程是( )。 6、按照个体的发展可以把思维分为( )、( )、( )。

7、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 )、( )。

8、根据思维时有无明确的步骤可以把思维分为( )、( )。

9、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分为( )、( )、( )、( )。 10、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 )。 11、读《红楼梦》后,你会在脑中勾画出许多人物的形象,这属于( )。 12、欲速则不达所体现的心理原理是( )。

三、选择题

1、通过想象在头脑中产生的新形象,不是记忆的简单重现、而是对( )的重新改组和重现。

A 知觉 B 语词

C 表象 D 以上都不是

2、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称为( )。 A 表象 B 再造想象 C 梦 D 幻想 3、( )与创造思维密切联系着,它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A 再造想象 B 睡眠 C 创造想象 D 理想

4、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称为

15

( )。

A 分析 B 综合 C 比较 D 抽象 5、研究表明,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的动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A 低强度 B 中等强度 C 高强度 D 零强度 6、3岁前的思维主要是( )。 A 形象思维 B 抽象思维 C 动作思维 D 情绪思维 7、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是( )。 A 抽象思维 B 直觉思维 C 发散思维 D 集中思维

8、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其关键的步骤是( )。 A 发现问题 B 分析问题 C 提出问题 D 验证假设

四、判断题

1、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越是困难的问题越能引起学生的思维。( )

2、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成正比。( )

3、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时,运用变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分化概念。( )

4、思维灵活的人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 5、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形式。( )

6、学生演算一道数学难题,进行一题多解是试探,这种心理状态是聚合思维。( )

7、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情况。( ) 8、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其外延也越大。( ) 9、小学生扳着手指算数,说明其思维是形象思维。( ) 10、想象具有超现实性,没有相应的感知材料同样能产生想象。( ) 11、定势又叫心向,它是指对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只能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

12、看小说时,头脑中会构成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形象,这种心理过程叫创造想象。( )

五、简答题

1、思维与感知觉、记忆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如何更好地掌握概念?

3、解决问题分哪几个阶段?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4、创造性思维分哪几个阶段?其条件有哪些?应该怎样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答案]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