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83e10727fd5360cba1adba6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基本的社会活动。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学说,要探讨和揭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本质、结构、规律和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的能动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以实践为认识的基础、源泉和动力,科学地揭示了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认识与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人类哲学的伟大变革。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如何把握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作为可知论与其他哲学可知论的区别,就在于承认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人的认识就上基于实践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过程,这一结论不仅和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而且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先验论划清了界限。正如毛泽东指出:“辨证唯物论的认识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不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关系中,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而对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决定作用,首先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形成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思想观念作为人类认识是主观的东西,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东西,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主观的东西为什么能够反映客观的东西?把主观的认识与客观的事物联系起来的中介或桥梁是什么?这只能是实践。这就是说,人的认识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人类只有通过实践,发挥其劳动器官、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才能形成关于客观事物的外部关系现象的认识和内部联系、本质的认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由于认识过程中主观客观诸多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时时都要亲自实践,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向他人、书本、网络等各种知识传播媒介形成、积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趋加快的当代,更要正确处理好“亲知”(直接经验)和“闻知”(间接经验)的辨证关系。

(二)实践上认识发展的动力

在说明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认知,人们认识的动机是什么等问题时,人们往往着重诸如“求知欲”、“好奇心”、“科学兴趣”等方面的作用。这就是一种用认识本身解释认识动因的观点和思路,没有看到认识活动背后的实践机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认为,只有实践才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1、变化发展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不间断地进行能够实践活动;为了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人们就必须不间断地正确地认识世界。这就是说,人类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进步。

2、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日益完备的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人类在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克服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身体局限性,通过发明创造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扩大认识的范围,加深认识的程度,增强认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向前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人类作为认识主体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确立的,其主体认识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站而日益增强的。人的生理素质会有差异,但它只是才能发展的一个条件,其本身并不是才能。实践即改造客观世界,又改造主观世界,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才变得聪明起来。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理。哲学作为“爱智”活动也要求鼓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追求真理,而人类只有根据真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才能奠定实践取得成功的前提,因此,以什么标准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认识论中的重大问题。

1、实践是联系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桥梁 2、检验过程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同客观现实相对照 (四)实践上认识的目的归宿

人们既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为了实践而实践。一切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是认识与实践实现统一的根本价值取向。

1、认识世界的两大任务:解释世界与指导实践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本质的理解。一方面,它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则,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没有通过实践纳入其范围内的客体,就不会有关于客

体结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这就是列宁所谓“从物质感觉”的认识论路线;另一方面,它有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直观的,消极的、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性,积极的、逐步深入的过程,这就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区分开来了。

(一)认识的结构

立足于静态分析,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分析作为系统的认识结构的目的,在于帮助了认识发展的动态过程各种基本要素的辨证关系。

1、认识的主体

认识的主体上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认识能力并从事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作为个体与社会、体力与智力、物质与精神、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主体有如下主要特征:

(1)自然性 人是客观实在的自然存在,人类和社会是是物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社会性 人本身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主体地位及活动能力只能在社会中确立和增强。

(3)意识性 人类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体现为人类意识对时间活动的指导性,从而使世界变的有“意义”起来。

2、认识的客体 主体的形成可分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 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事物。客体的主要特征是:

(1)客观性 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客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对象性 相对于人类实践,客体也有“潜在”与“现实”之分。客体的对象性是指客观事物经过实践的接触而和主体发生具体联系,才能成为认识对象。 (3)历史性 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客观事物进入人类实践和认识领域,从而使认识具有历史性客体的形式可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3、认识的中介

认识的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工具和媒介系统,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要因素,认识的中介可分为三类:

(1)物质中介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工具系统作为物质中介可以帮助人类克服自身胜利局限,扩大认识对象的范围,提高接受信息的能力。 (2)精神中介 人类思维能力延伸而形成的工具系统。通过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加强了人对信息的处理、储存和传递的能力。

(3)语言符号中介 人类在日常社会交往中普遍熟知的、用来传递、储存和加

工信息的基本工具,它有助于巩固、保存、传递思维活动的成果。

4、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求实) (2)认识关系(求真) (3)价值关系(求善) (4)审美关系(求美) (二)认识的机制

揭示认识的形成,不仅要分析任何一个现实认识过程必备的基本要素,还要通过概括这些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发现主体认识活动的特征及其各种主观性因素的作用。 1、主体认识活动的基本特点

人类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界的活动,因而其认识作为能动的反映活动也不同于动物的消极的、直观的感性及心理活动。

(1)主观性 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向性、目的性、引导着主体的认识方向。

(2)自主性 受主体主观性支配而在认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觉性、意志力、启动、调整主体的认识过程。

(3)创造性 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建构性,体现完成了主体的生活理想模式。

上述三个特点体现了主体的精神性特征,但这种特点体现的主体性原则不是唯心主义的“主观性”、唯我论而是与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历史性原则相联系并以它们为基础的。

2、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与作用 (1)理性因素的功能与作用 ①设定对象的选择功能 ②整理信息的规范功能 ③形成认识的解释功能 (2)非理性因素的功能与作用 ①渗透作用 ②诱导作用 ③调节作用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列宁、毛泽东分别通过分析认识运动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