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发展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进一步发展壮大泉州县域经济的思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8825f0c52ea551810a6879b

动配合,为工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基地进行产业产品配套,发展配套经济,共同把产业链做长做粗。通过产业链的链接,把小块块拼成大块块,形成“链群”经济,这样我们整个产业的优势和竞争力就出来了。第二,要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树立“不求其全,但求其特”的特色经济新观念,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立足本地实际,从大范围的比较中找准本县(市)域的切入点,挖掘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培育特色产业。二是因地制宜。各县(市)要本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贸则贸、宜旅游则旅游”,做大做强一批与本县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适应生产力水平的产业基地,合力加快推进五大基地建设。①国家级孵化基地。加快形成以清濛科技工业区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培育扶持10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设好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晋江、清濛、泉港博士后工作站及一批行业技术开发中心。②民生产品制造基地。全市正在重点规划建设已有的14个及更多的产业基地,要在其中形成一批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制造中心,做大做强区域特色经济,使民生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份额、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③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加快泉港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进度,加紧10个石化中下游项目规划开发,早日将泉港建设成为中国六大石化基地之一。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以“252”和“4121”农业基地、“1168”蓝色产业基地为龙头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沿海县份水产和安溪茶叶、永春芦柑、南安

9

花卉、洛江龙眼、德化林竹等特色农业,促进形成一批生产和加工基地。⑤要素集散基地。着力构筑全省三大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之一,建设一批大型化、综合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

四、必须坚定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平台

1、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目前,泉州县域经济正进入亟需整合和提升阶段,但作为区域经济“火车头”的泉州中心城市体量偏小、牵引力不足,既与全省三大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也难以扮演县域经济发展所必须依托的中心城市的重要角色。从空间看,目前中心市区17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城市和村镇建设用地约占50平方公里,清源山等山体保护区约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目前真正能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20平方公里,严重制约了中心城市的发展。从实力看, 2002年市辖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44.89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02%;市辖区财政总收入19.09亿元,加上市本级财政总收入1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34.56%。从人口规模看,中心市区人口(含外来人口)仅有71万人,不足全市人口总数的10%。这种“强县弱市”的发展格局,使中心城市的服务业难于发展与壮大,不能很好地服务和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要按照“往中心城市靠、往海湾带逼、往第一层面挤”的战略构想,抓紧申报“较大的市”,积极创造条件和时机,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通过撤县(市)设区,将周边区域分步纳入中心城市范围,以解决行政区划对推进大泉州发展战略的掣肘问题。按“两期三步”的设想实施,

10

把中心城市的体量做大,把城市功能做强,把城市规格做高,增强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凝聚力、影响力、辐射力。

2、 协调中心城市与县域的互动发展。各县(市)要有大局观念,主动呼应全局、呼应中心城市,服从“大泉州”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布局。要拆“围墙”、开“城门”,打破条块分割的“诸侯经济”、冲破“城乡壁垒”,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减少人为设置障碍,促进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在更大的平台上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有机整合聚积,做到既分工明确、各展所长,又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互为补充,促进“大泉州”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3、加强山海协作。沿海经济强县(市)要继续发挥“领头雁”作用,利用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帮助山区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利用自身市场流通网络的优势帮助山区开拓产品市场,把沿海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山区梯度转移,帮助中等发展水平的县培育更多新增长点,扶持、促进经济欠发达县迅速崛起;内陆山区要充分发挥腹地广阔、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县(市)的辐射和产业转移、外溢,积极支持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的发展,从而形成山海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五、必须坚持环境活县,不断增强县域要素资源集聚效应 环境是吸引力,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一流的环境具有强烈的“磁场”效应,对于聚集要素资源,增强投资者信心,提高县域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11

一是可持续发展环境。①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一系列政府令,巩固提高“一控双达标”成果。②要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政策推动、优质服务、综合治理”的计生工作新机制,抓好计生工作责任书的制定和落实。③要加强国土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和经济建设用地的落实;深化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在经营城市、经营土地上的收益。

二是服务环境。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法制型政府。①加快简政放权。以贯彻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为契机,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乡和企业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积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财力分配适当向县倾斜,加大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和乡镇财政管理方式。严格县乡机构编制人事管理,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控制财政供给人员增长。认真清理核实债务,严格控制新增负债,逐步化解县乡债务风险。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和企业登记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审批事项。培育发展一批行业协会,推动行业协会承接部分政府职能。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建设“电子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机关效能建设督查机制。④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勤政廉政教育,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杜绝“吃拿卡要”等现象,精简各类会议、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