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经济学说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8b256cced630b1c58eeb53f

经济学说史

纯产品: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这样的生产过

程,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这里所说的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斯密的教条: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由三个收入的全数或其中之一构成;

合起来说,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一切商品价格,必然由三种收入构成,而且作为劳动工资、土地地租或资本利润,在国内不同居民间分配。

萨伊定律: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

就业不足。萨伊

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这一结论隐含的假定是,循环流程可以自动地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它包含三个要点: (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由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戈森定律:两个规律。第一个被称为效用递减规律,即人们对某种物品的需求,随着需

求的不断被满足,所感觉得享乐程度逐渐递减,直至最后达到饱和状态。第二个被称为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它是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是指在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他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得每一种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此外,他还认为,当环境使人发现新的享乐,通过自身的改进或影响外部世界就有可能增加他的总享乐。就是说可以增加新的享乐的途径,它是对享乐递减规律和边际享乐相等规律的补充。

时差利息论:时差利息论把资本主义的各种剥削收入说成是人在不同时间内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差异的结果;认为人对未来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低于人对现在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两者之间的差额便形成时差利息。他认为,物品通常比同一种类和同一数量的未来的物品更有价值,这个命题就是他要提出的利息理论的要点和中心。

时差利息论:时差利息论把资本主义的各种剥削收入说成是人在不同时间内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差异的结果;认为人对未来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低于人对现在物品的边际效用的评价,两者之间的差额便形成时差利息。他认为,物品通常比同一种类和同一数量的未来的物品更有价值,这个命题就是他要提出的利息理论的要点和中心。

3.自然秩序: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经济学说史上的三次革命与三次综合 1、三次革命 1776年《国富论》的出版,斯密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 第二次革命是边际革命,它对西方经济学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瓦尔拉斯、杰文斯和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效用价值论。

第三次革命就是凯恩斯革命。其标志就是凯恩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

2、三次综合 ? 第一次综合 ? 约翰。穆勒在19世纪中叶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综合了当时不同派别的经济观点,建立一个折中主义的经济理论体系; ? 第二次综合 ? 马歇尔在微观领域综合了古典学派和边际学派的价值论、分配等理论,建立了局部均衡价格论; ? 第三次综合 ? 萨缪尔森等人试图把改进过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新古典的微观理论结合在一起。新剑

桥学派也想以抛弃新古典的价值论、分配论为基础进行新的综合。不过,这些经济学家所作的努力,迄今为止尚未被西方经济学界所公认。因此,第三次综合还没有完成,还在进行中。

1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增长的?

色诺芬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同时,他也有了对于财富的最初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色诺芬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并且看到了分工对效率提高的作用。他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专门从事一种技艺的人能工作得更好。色诺芬最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农业的兴衰影响着其他技艺;而手工业是一种“粗俗的技艺”,从事这种工作无益于人的身体和精神。另外,色诺芬也认识到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中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他建议给侨居雅典的外国人的利益以照顾。他主张授予商人特权、完善商事法院制度、建立基金等,从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他还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建议国家购买和拥有奴隶,并把奴隶出租给平民开矿。他特别强调国家要想征集到充裕的收入,必须保有和平的环境。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 1.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这一术语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被马克思认为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 重商主义者是站在国家或政府立场上,以增加国家财富和权利为直接目标的。其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国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给国家带来货币财富。

认为国家为了致富和防止贫困,必须发展对外贸易,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以求在对外贸易中实现顺差。

国内商品生产应服从商品输出的需要,生产国外畅销产品的手工工场应大力支持其发展。 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从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使货币尽量多地流入国内。

重商主义者把流通领域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认为利润是从流通中产生的,是贱买贵卖的结果。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它们都把货币看做财富的主要或惟一形态,但在如何增加货币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和方法。 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也称为货币平衡论,认为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一切销售都会使货币增加,因此主张尽量少买或不买,从而实际强调了“多卖少买”公式中的“少买”。并极力主张通过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以增加货币财富。 从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中叶为晚期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