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减轻灾害损失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减轻灾害损失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9397349a8956bec0975e3c9

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实力,减轻灾害损失

杨德宏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灾害特点为:种类多、频率高、地域广、损失大。最主要的是旱涝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灾害、畜禽疫病灾害、海洋灾害和森林火灾等。近50年来,每年由气象、旱涝、地震、地质、海洋、疫病、农业、林业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平均每年因这些灾害死亡数万人。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铁路、公路、电力、通信、农业、林业等产生了严重影响。5月12日四川汶川又发生了8级地震,给人民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国家于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范了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因此,通过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学术研究,深入分析自然灾害形成的机理,客观探讨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从科学角度研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措施,为决策部门的应急管理和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很有必要。本文借鉴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的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一、国内外防灾减灾技术建设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重视防灾减灾技术的研发,

1

尤其是联合国1989年提出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减灾十年”之后,世界各国积极研发防救灾技术,注重应用科技手段提高防灾能力,但发展却不平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防灾减灾能力较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较落后,相应防灾减灾能力亦较弱。

近年来,美国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科技含金量日益加大。 在气象监测方面利用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天气服务系统,对干旱、洪水、龙卷风等气象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测。在地震监测预报方面,建立了三个全国性的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多个强震台网,台站、台网在种类、密度和精度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台网数据处理是全世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己实现了全部数字化记录,每年可记录到3万个地震事件。在抗震方面,吸收了受灾国家的经验教训,积极开发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设计和施工方法,采纳了几十项的智慧技术,使新建和现有建筑物都能抗震,已经解决了农村住房和城市住房的地震安全问题。在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方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n)技术对全美的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现已经渗透到全球环境变化监测和森林保健监测研究领域,能提出环境状态的预报。

日本对于将先进的科技手段应用于防灾减灾领域也相当重视。由气象台、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气象网与卫星、雷达、探空仪、气象观测船等组成了日本气象的立体观测系统,日本气象厅还配臵了巨型计算机,建立了新的数值预报模式。日本的地震监测系统极为发达,其海底地震仪观测系统,深井观测系统,孔井式遥测地震监测网,微震遥测观测网、GPS观测网遍及全国,建立了初步的地

2

震预警系统。在抗震方面,各行业在多种建设设施设备、建筑和建筑材料及附属设备等方面开发了大量的防震减灾技术和方法。对于灾害信息,建立了包括应急联络卫星移动电话系统、防灾情报卫星发报系统和部门内卫星在内的灾害信息搜集和传输情报共享系统。

世界其他国家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防灾减灾科技。如俄罗斯国在重点地震活动区就建有各种各样的地震实验场,把地震预报的探测集中到实验场进行;法国、德国等国家应用大规模计算机、空间遥感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数学方法,建立相应的评估模型进行模拟分析与测算,开展灾害评估。

我国目前也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探空站、各型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己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5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7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

3

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防治农林病虫害方面,建成了草原虫鼠害监测预报网、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测报网及农业生物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体系。在森林防火方面,在全国重点林区建成了防火站,修建防火专用公路,营造了防火林带,注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l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系统(GPS)技术开展森林火灾防治。在海洋监测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由海洋监测、通信、预报警报、救助组成的海洋灾害监测救护系统。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成功经验 1、建立综合防灾减灾中心

发达国家把系统工程理论运用到整个防灾减灾建设,并形成了社会系统工程体系,避免了各部门之间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缺陷。从国外成功经验看,多部门、多领域的合作与协调是有效防灾减灾的法宝,而建立综合防灾减灾中心是协调政府各部门和动员社会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