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培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浅谈幼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培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964e1ee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e5

浅谈幼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培养

安徽省亳州市幼儿园(236800) 王琼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要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首先要能准确判断别人的情绪,知道别人是“乐”还是“忧”。这样,在与对方情感的共鸣中,才能有效地理解别人,想别人之所想,做别人之所做,并使自己得到别人的理解、喜欢和帮助,从而走向成功。

研究表明,幼儿产生情绪的能力比识别情绪要强,而情绪的识别是幼儿调节与环境中的他人交往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这一时期,如果重视对幼儿进行识别他人情绪的培养,那么幼儿就能成长为具有情感敏感性的易于合作、受欢迎的社会人。

怎样培养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识别能力呢?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开展情绪识别活动,认知情绪特征

情绪所特有的外显行为是表情,人们通过观察表情动作就可知道其情绪状态。因此,我们通过专门的“情绪识别”活动,使幼儿了解人们处于高兴、生气、着急、害怕等情绪状态下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这样,就为幼儿识别情绪打下认知基础。如在让小班幼儿识别高兴的情绪时,老师首先出示了“高兴脸谱”,使幼儿了解人在高兴时的面部表情,接着出示小朋友高兴时的动作图片,使其了解高兴时的身段表情,然后让幼儿倾听高兴时的讲话录音,使幼儿了解高兴时的言语表情。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了解了各种情绪的表情动作。在幼儿了解某种情绪特征后,又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故事、动画片等形式及时让幼儿辨别情绪。如在让幼儿了解高兴的表情特征后,通过《小蚂蚁找食物》的故事,不但让幼儿找出高兴的小蚂蚁,还让他们说出自己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这样通过让幼儿看、找、说,不但让幼儿巩固了对情绪特征的认识,还初步练习了依据情绪特征去辨别别人情绪的能力。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就能依据各种表情动作去判断一个人的情绪了。

二、运用各项活动,丰富情绪体验 情绪状态是多种多样的,既有高兴、愉快等积极的情绪,也有悲伤、生气等消极的情绪。面对不同的情绪,幼儿只有自己有了切身的情感体验,才能对他人的情绪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更快地察觉、更准确地判断、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

1、体验积极情绪

需要的满足是积极情绪产生的基础,我们要及时满足幼儿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以使他们能体验到各种积极情绪。 (1)满足物质需要

为了维持有机体的生存,人们需要空气、水、食物等这些物质。由于幼儿自理能力差,所以他们的这些物质需要,一定要得到成人的帮助才能满足。例如:当幼儿子口渴时,老师及时为他们准备好温开水,那么幼儿就能因得到老师的帮助而体验到高兴、快乐。 (2)满足精神需要

我们在满足幼儿的物质需要的同时,还要重视满足幼儿的精神需要。我们要时时以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来面对幼儿,给他们以抚摸、搂抱,跟他们一起游戏,给他们以宽松的环境等,让他们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使他们从老师这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玩区角游戏时,让幼儿自己选择角色,满足他们“我要玩X X”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在幼儿的游戏中,自己是观察者、合作者,要将干预降到最低的限度,让幼儿在游戏中身心放松,没有任何压力。这样,幼儿就能体验到自由自主感,当游戏以幼儿乐意的方式结束时,幼儿又得到胜利感的体验。在游戏结束后,我们常从情感体验出发评价幼儿,给幼儿以肯定和鼓励。如

“你今天用包装网做米线,这个办法真好。”“你今天没有去超市当导购员,而是去了早点铺当服务员,每样工作都做得很好,真能干!”……幼儿从老师这儿得到正面积极的评价,他们又体验到了肯定带来的快乐。

2、消极情绪的体验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被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很少有生气、害怕、失败等消极情绪的体验。所以在幼儿园,我们有意识地让幼儿体验消极情绪,使他们今后能够更好的理解别人的感受,同情别人的不幸。 (1)、创设一定的情境

幼儿情绪的特点是直接、外露,周围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所以有意识地创设一定情境,可以达到让幼儿体验消极情绪的目的。例如:面对全体幼儿,老师有意识的规定一定的条件,使一部分幼儿没有得到老师的礼物(小卡片、小贴画等),那么这部分幼儿就会体验到失望、生气。 (2)利用游戏

幼儿的天性是爱玩各类游戏。所以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各种消极情绪。如让胆子大、身体灵活的幼儿过又高又窄的独木桥,让胆子小、身体协调性差的幼儿过稍低稍宽的独木桥。这样,无论什么样的幼儿,当他们在独木桥上时,都体验到了害怕,但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都克服了胆怯走过独木桥。

当然,在让幼儿体验消极情绪时,必须适度适量,要做到既能让幼儿体验到消极情绪,又能及时化解消极情绪。如上面所提到的送礼物,在幼儿由于没有得到老师的礼物而生气、失望时,老师及时找到合理的理由把礼物又送给了他们。这样,不但让他们的情绪由消极转向积极,还让幼儿知道了合理满足别人的愿望,就能让别人由不高兴变成高兴。

三、关注日常活动,感知别人情绪 1、感知老师的情绪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敏锐的情感触角需要在老师的精心扶持下才能伸展开来。在孩子还没有形成有意识地观察别人情绪状态的习惯时,老师应善于向孩子陈述自己的情绪状态,及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明确告诉他们,你这样做我很高兴,你那样做我很生气、担心。这样,使孩子不仅有了了解别人情绪和内心体验的机会,而且还学习了表达情感的词汇和表达情感的方法。例如:在组织幼儿游戏时,有几个调皮的幼儿故意不遵守游戏规则。这时,我故意绷着脸说:“看到有的小朋友不遵守游戏规则,老师很生气!”然后我又面对那几个小朋友说:“你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老师高兴呢?”那几个幼儿看到老师的表情,知道自己的行为给老师带来了不快,就很快调整自己的行为,不再捣乱了,我的脸上也绽开满意的笑容。

2、推测同伴的潜在意图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往往无拘无束,更能流露其真情实感。老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善于从同伴的表情动作中获取信息,推测出同伴潜在意图。如一次自由活动时,欣欣高兴地玩着从家里带来的橡皮泥,旁边内向的雯雯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橡皮泥。看到这种情形,我悄悄走过去,小声提醒欣欣:“欣欣,你看雯雯想干什么?”欣欣摇着头说:“不知道。”我提示着:“你看,雯雯的眼睛在看什么?”看到雯雯盯着自己盒中的橡皮泥,欣欣忙说:“她想玩橡皮泥。”我又说:“你该怎样做呢?”欣欣赶忙把橡皮泥推到雯雯面前说:“咱俩一起玩吧!”雯雯高兴地笑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欣欣根据雯雯的表情动作,揣摩出雯雯心里在想什么,并能帮她实现。欣欣的这种推测他人潜在意图的能力将使她以后善于“察言观色”,促进她进一步社会化。

幼儿终将离开我们的呵护而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在这缤纷的世界里,只有具有情绪识别能力的人,才能快速感知周围人的情绪情感,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想让幼儿善于“察言观色”,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耐心、细致、科学地引导幼儿去认识,去把握。

主要参考文献:

《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周宗奎编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你的孩子缺乏移情能力吗》,薛志勇,《幼儿教育导读》2004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