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18份合集)贵州省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历史试卷18份合集)贵州省贵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980ae2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8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 A.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C.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 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2.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墨家 B.纵横家 C.法家 D.农家

3.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C.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4.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C.“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5.朱熹“还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因此,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基于此,他主张 A.格物致知

B.正心诚意

C.学以致用

D.知行合一

6.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7.王夫之说其父严于取与,即使对于已成年的儿子,涉及财产,也界限分明,并不以享用其子的供奉为当然。其父这样做的理由是“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材料表明 A. 保护私有财产观念受到重视 B. 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受到质疑 C. 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 D. 追求物欲的观念在民间盛行

8.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C. 推动古代数学向纵深发展 D. 表明明代数学成就落后于西方

9.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10.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A. 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 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 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 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11.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 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12.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A.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 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D.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13.有学者认为:“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此处的“原始动力”指 A. 实业救国 B. 救亡图存 C. 学习西方 D. 民主共和

14. 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打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者也。”这一思想

A.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C. 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 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15. 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A. 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 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D. 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16. 1924年3、4月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

A. 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C. 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 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17.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

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8. 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 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 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D. 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19. 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A. 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 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 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 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20.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公元前399年,检察官阿尼图斯、悲剧诗人美勒托和修辞学者吕孔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而判处死刑。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 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 B.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 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D.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21.14世纪意大利新建的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课程强调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教育学生要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反映了当时 A. 人文主义的思潮达到顶峰 B. 基督教新理念开始传播 C. 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出现 D.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精神

22.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23.“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和1689年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都可以看作是理性精神在政治生活中的典型体现,由此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和宗教宽容氛围结束了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以来国内的各种政治冲突和宗教冲突,使得英国在政治妥协和宗教宽容的基础上迅速地走上‘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道路。”材料主要强调了在英国走向强大的道路上

A.渐进改良的作用 B.立宪政体的作用 C.宗教宽容的作用 D.理性精神的作用

24.英国莎士比亚(1564-1616)的《冬天的故事》第三幕第二场台词:“我们这次(审判)要尽力避免暴虐,因为我

们已经按照法律的程序公开进行,有罪无罪,总可以见个分晓。……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这些台词反映当时英国社会 A. 普遍认可法律精神价值 B. 限制王权成为大众意识 C. 法治已经取代了人治 D. 呼吁司法应公正平等

25.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构。其二为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他认为“如果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机构”。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

A. 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真实写照 B.最早提出了权力制衡的理论 C. 关注到政治统治的制度化问题 D. 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愿望

26.苏格拉底说:“普罗塔哥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罗塔哥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 A.否定神旨

B.忽视道德

C.善于诡辩

D.轻视教育

27.“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A.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28.西方国家的一些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大肆宣扬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笫三次浪潮”等理论,企图论证现代资本主义己经变形,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把它看成是永久繁荣的社会制度,当然也不会再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了。对此观点认识错误的是

A. 正确的认识了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B. 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C. 否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D. 没有正确的分析社会演进中产生的问题

29.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回到中世纪”。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浪漫主义作家对宗教信仰的坚守 B.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C. 对中世纪时古典主义文学的向往 D.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精神危机

30.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在一个客厅,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 B.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C.民主平等思想在欧洲的广泛传播 D.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