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8:数列(综合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9年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8:数列(综合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9a84a5d50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8

【考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的求和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通项公式及其前项和公式。 (Ⅰ)由

公式列出方程组,即可求 (Ⅱ)由(ⅰ)

,根据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

的通项公式;

的通项公式为 的通项公式;

的通项公式为

得出数列

(ⅱ)将 代值并化简即可求值。

6.(2019卷Ⅱ)已知?an?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1?2,a3?2a2?16. (1)求?an?的通项公式;

(2)设bn?log2an,求数列?bn?的前n项和。 【答案】 (1)解:设?an?的公比为q,由题设得 解得 因此

,即

.

(舍去)或q=4. 的通项公式为

.

,因此数列?bn?的前n项和为

.

(2)由(1)得

【考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解析】【分析】(1)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整理化简原式得出关于q的方程,求出公比的值进而求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2)由已知求出数列?bn? 的通项公式,再利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即可求出结果。

7.(2019北京)设{an}是等差数列,a1=-10,且a2+10,a3+8,a4+6成等比数列. (I)求{an}的通项公式;

(Ⅱ)记{an}的前n项和为Sn ,求Sn的最小值. 【答案】 解:(I)根据三者成等比数列, 可知 故

解得d=2, 故

(Ⅱ)由(I)知

该二次函数开口向上,对称轴为n=, 故n=5或6时, 取最小值-30.

【考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解析】【分析】(I)根据等比中项,结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d,即可求出 ;(Ⅱ)由(1),求出 ,结合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出相应的最小值.

8.(2019卷Ⅱ)已知数列{an}和{bn}满足a1=1,b1=0,4an?1?3an?bn?4,

4bn?1?3bn?an?4.

(1)证明:{an+bn}是等比数列,{an–bn}是等差数列; (2)求{an}和{bn}的通项公式. 【答案】 (1)解:由题设得 又因为a1+b1=l,所以 由题设得 即

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即

是首项为1,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

又因为a1–b1=l,所以

(2)由(1)知, 所以

, .

【考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综合

【解析】【分析】(1)整理已知的递推公式即可得出

是首项为1,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再结合已知条件可推出

.即可得出

结合(1)的结论把两个数列 数列{an}和{bn}的通项公式。

9.(2019北京)已知数列{an},从中选取第i1项、第i2项…第im项(i1

规定:数列{an}的任意一项都是{an}的长度为1的递增子列.

(I)写出数列1,8,3,7,5,6,9的一个长度为4的递增子列;

(II)已知数列{an}的长度为P的递增子列的末项的最小值为am0 , 长度为q的递增子列的末项的最小值为an0 , 若p

(III)设无穷数列{an}的各项均为正整数,且任意两项均不相等。若{an}的长度为s的递增子列末项的最小值为2s-1,且长度为s末项为2s-1的递增子列恰有2s-1个(s=.…),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答案】 解:(I)1,3,5,6或1,3,5,9或1,3,6,9或3,5,6,9或1,5,6,9(写出任意一个即可); (II)设数列 设数列

的长度为q的一个递增数列为

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2) 、

的通项公式相减,即可得出两个

,则

的长度为p的一个递增数列为

,即

>

;

因为p

(III)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即可).

【考点】数列的应用

【解析】【分析】(I)根据题意直接写出符合题意的数列即可; (II)构造数列证明即可; (III)根据题意写出通项公式即可.

10.(2019卷Ⅰ)记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Sn=-a5 (1)若a3=4,求{an}的通项公式。

(2)若a1≥0,求使得Sn≥an的n取值范围。 【答案】 (1)解:设 由

的公差为d .

. . .

由a3=4得 于是 因此

的通项公式为

,故

.

,解得1≤n≤10.

(2)由(1)得 由

,故

等价于

所以n的取值范围是 【考点】等差数列

【解析】【分析】(1)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结合已知条件求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从而求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 2 )由(1)得 由

,故 ,故

等价于

.

,再利用一元二次不等式

求解集的方法结合n自身的取值范围,从而求出n的取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