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题库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心理学题库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9eb3acd2cc58bd63186bd8f

2.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觉或限。(错)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正比关系。(错) 4.适应是指感受性总是不断提高的过程。(错)

5.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恒常性。(对) 四.名词解释

1、知觉:个体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

2、社会知觉: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除了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做出反应外,也会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产生认知,并与此伴随会有对自己的认知,这些是社会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和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是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 3、、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的感觉阈限。

4、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的感觉阈限,相应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那些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知觉时,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以便于更清晰的感知的知觉特性也叫知觉的选择性,这种“对象——背景”的组织能力可能是先天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不一致等更能引起人的注意,成为知觉的对象。

2.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以便于更清晰的感知的知觉特性也叫知觉的选择性。这种“对象——背景”的组织能力可能是先天的。

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有不同的部分与属性,但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把它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们组织为有一定意义结构的整体,这种知觉的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

恒常性:尽管刺激的性质随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变化,但知觉的远距离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不变的,知觉的这种特性叫恒常性。

3. 知觉的理解性及其作用是什么?

知觉的理解性: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

知觉的理解有助于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理解也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它能帮人把缺少的部分补起来。 4.如何才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1)、修饰外表。(2)、适度自我表露。(3)、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 六、论述题:

1.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

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以便于更清晰的感知的知觉特性也叫知觉的选择性。这种“对象——背景”的组织能力可能是先天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不一致等更能引起人的注意。

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有不同的部分与属性,但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把它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们组织为有一定意义结构的整体,这种知觉的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

恒常性:尽管刺激的性质随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变化,但知觉的远距离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不变的,知觉的这种特性叫恒常性。

在教学中,教师语调柔和亲切,高度适中,身体语言的使用,色彩对比鲜明的教学挂图,大小或字体不同的板书,对重点内容的重复,教学幻灯片中设计的运动部分等等这些刺激特性的使用,遵循知觉组织原则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能产生对知识的更清晰的感知;避免在一个班频繁地更换教师或教师发型服饰的过多变化也是为

了同样的作用。结合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因素的教学也会影响知觉的理解。 2.联系实际论述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影响个体社会知觉的因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认知者个人的原有经验(现代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图式)、兴趣和价值观念、个人好恶感(情绪状态)以及一般的认知偏见。一般的认知偏见包括上面提到的光环作用,也包括刻板印象(由经验形成的对某类人的看法)、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离回忆最近的分手时的印象)等等,这些认知倾向往往会影响认知的准确性,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人有意识地克服。

第二,认知对象的魅力、知名度、自我表露等特征。 第三,认知场合的背景和空间距离等情景因素。

第四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短时记忆 2、程序性记忆 3、提取 4、7加减2 5、声音代码 6、精细复述 7、语义代码 8、基础水平 9、先快后慢 10、干扰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A 5、B 6、B 7、A 8、D 9、B 10、A 三、判断题

1、错;2、对;3、错;4、错;5、对 四、名词解释

1、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对事实的记忆。

2、精细复述:精细复述是指将识忆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3、基础水平:概念等级中存在着一个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人们可以最好地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思考,这被称为基础水平。

4、图式:图式是关于物体、人和情境的概念框架或知识群 五、简答题

1、记忆包括哪些基本过程

答: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储存和检索 (一)编码

编码指个体在加工信息时,将外在刺激的物理性特征(如声音、形状、颜色等等),转换成另一种抽象的形式,以便在记忆中贮存并供以后使用的心理表征。 (二)储存

储存,也称保持,指将已经编码的信息留存在记忆中,以备后用。储存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储存的信息其内容和数量都会发生变化。 (三)提取

提取,也称检索,指在必要时将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取出应用的心理过程。提取主要有两种形式,回忆和再认

2、简述记忆系统的信息加工观点

答: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些子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因此相互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到短时记忆中。 3、长时记忆是如何储存和建构的?

答:记忆结构类型有: (一)归类和概念 (二)原型

(三)等级和基础水平

(四)图式

4、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规律?

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六、论述题(30分)

1、联系实际论述长时记忆的结构。

答:

(一)归类和概念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儿童要获得一个词(例如小狗)的语义所必须的心理过程。为了学习这个词的语义,儿童必须存储小狗这一语词使用时所遇到的每一个实例,以及相关背景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儿童找出小狗这个词所表示的共同的核心体验是什么——四条腿的毛皮生物。儿童还要获得这样的认识:小狗不仅用于指特定动物,而且指整个一类生物。这种将个体经验归类的能力――对它们采取相同的行动或者给它们以相同的标签――是会思维的有机体最基本的能力之一(Mewis&Rosch, 1981) 。 你形成的归类或范畴的心理表征被称做概念。例如,小狗这个概念命名了小孩在记忆中集合起来关于狗的体验的一批心理表征。就是通过这个过程,你获得了大量的概念。你有客体和行动的范畴,例如操场和足球运动。概念也可以代表特征,例如红色或大;代表抽象思想,例如真理或爱;以及代表关系,例如比谁更聪明或是谁的姐姐。每个概念都代表你体验世界的一个概括单元。 (二)原型

既然你已经在生活中见过大量的狗,那么当你读这样一句话的时候, “狗埋了骨头”,你会想到什么?你是否回想起某只特定的狗吗?或者你是想像一只典型的狗——你心中狗的原型?研究表明,人们这时所想起的,往往是一只典型的狗,狗的原型。

我们的记忆中有着关于世界万事万物的若干原型。这些原型产生于你对范畴成员的所有体验。由于这个原因,每次当你遇到一个范畴的新成员时,你的原型就发生精细变化。因此,研究者相信,对一个特定范畴的原型而言,你并不真正拥有一个特定的心理表征。相反地,原型是作为你的样本库的平均而出现的(Hintzman,1986;Nosofsky etr al.,1992)。例如,至今你遇到的所有狗都有助于你形成你的原型狗的心理表征。而且,如果你今天去散步,看到一两只狗,你的原型就会稍作改变。

(三)等级和基础水平

概念和概念的原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通常按等级排列成有意义的组织。例如像动物这样一个大的范畴包括许多像鸟、鱼等这样的亚范畴,这些亚范畴又包括像金丝雀、鸵鸟、鲨鱼和鲑鱼这样的范例。同时动物这个范畴本身又是生物这个更大范畴的亚范畴。概念还和其他类型的信息有联系,例如你存储着这类知识:一些鸟是可食用的、一些是濒临灭绝、一些是国家的象征等。

在上面所提到的概念等级中存在着一个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人们可以最好地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思考,这被称为基础水平(Rosch,1973,1978)。例如,当你在店买苹果时,你可以把苹果叫做水果,但这显然不够,你也可以把苹果叫做红富士,但这又太具体了。在这个例子中,苹果就是基础水平。

(四)图式

我们已经知道概念是组成记忆等级结构的砖瓦。同样,概念也是构成更复杂的心理结构的砖瓦。图式就是由概念构成的一种更复杂的结构。图式是关于物体、人和情境的概念框架或知识群。图式是对你所体验的环境结构进行综合概括的编码的“知识包”。比如说,你有关于厨房和卧室、赛车运动员和教授、惊喜聚会和毕业典礼的图式。现在,请你想一想,你对上述不同范畴的经验是怎样概括的?你想一想,一个毕业典礼是怎样的?你会体会到,图式并不包括你所有的不同体验的每一个细节。图式是你对环境中某种情景经验的平均。图式和原型一样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生活经验的变化而变化。同样,你的图式只包括了那些你十分注意的世界的细节。例如,当要求大学生画出一元硬币正面的图案时,他们毫无例外地都会忽略某些东西!这个例子说明你的图式只是反映了你所注意到的信息。

2、如何增进记忆? 答:

一、感觉记忆阶段重在集中注意

需要记忆的信息必得先经过注意,否则,“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没有信息输入,怎么能够记忆呢? 怎么才能集中注意呢?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在这里再重述两点建议: 1、减少分心刺激

注意具有选择性,环境中刺激愈多,选择就愈难;在“目不暇给”的情境之下,是很难集中注意的。因此,集中注意的办法之一,是排除或减少外在干扰性刺激,以免引起分心。实际进行时,可从以下三方面人手:(1)选择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2)使读书活动简单化,除书本及必要文具之外,不携带足以分心的东西(如小说、化妆品等),(3)如在家中自修读书,务使房间保持单纯安静;桌面上少摆陈设,使自己的心思所及,除书本之外,涉及不到其他东西。

2、使目的单纯化 在读书或做事之前,一定要让自己专注于正在进行中的一件事,即使同时有数件事需要做,要想把事情做好,

也只能在一段时间之内做好一件事。人没有三头六臂,同一时间数事并进,难免顾此失彼。

二、改善短期记忆的方法

短时记忆虽然只是20秒钟左右的心理活动,但它在整个信息加工过程非常重要。怎样才能使短期记忆发挥最佳效用呢?

1、善用声音代码

短时记忆阶段声音代码最为重要。因此,学习时,遇到生字新词,一定要做到读音正确。正确读音之后,对字形与字义的记忆,就会容易一些。学习英语等拚音文字时,这一点更明显。

2.扩大组块的容量

短期记忆的容量是7加减2,但组块本身并非固定不变;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位数字,也可以是由数个数字组成的电话号码;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由数个单字组成的人名+地名+复字词或成语。扩大组块本身的容量,将多个分离的小单元,组合为一个有连贯意义的大意元,可以增进记忆能力。

3.精细复述和记忆术

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精细复述才能进入长时记忆。有时当你学习来准备考试的时候,你会感觉像在设法获得一些“无组织的信息”,比如要记住一些英语单词,大脑不同部分的功能,等等。这种情况需要自己设法提供结构(主观组织),设法能以创造性的使用概念形成视觉表象或构造句子或故事(心象化)。比如学习“桌子、电灯、烟灰缸、青蛙……”这一词表时,有些被试编成这样的故事:“厨房里有张桌子,桌子上放着电灯,还有烟灰缸,青蛙在电灯和烟灰缸之间跳来跳去,……”这些记忆的成绩 就比孤立地识记这些词表好的多。

三、长期记忆宜采用多种策略

增进长时记忆的策略很多,我们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1、多重编码策略

学习时要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多种形式的编码和多通道联系可以增加信息的储存和提取途径,提高记忆效果。

2、轨迹法

对具有空间顺序关系的材料可以使用这种学习与记忆方法。事实上,凡是具有空间顺序的事物,也可以建立时间关系。有人对健忘者建议,对所要记忆的事,可以事情经过从头想起:当时是什么日子,曾到过些什么地方,见过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事……等等,这样可以改善记忆。轨迹法一般用于事后追述记忆,使记忆中贮存的资料,在提取时较易循轨迹找到。

3、编码特定性原则

编码特定性原则表明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记忆效果最好。在一个背景下学习的信息,在另一个不同背景下提取应用就会变得困难。因此,学习时,应该经常变换背景;经常复习,在不同背景下重新整理、组织你的笔记。如果你在参加一次考试遇到障碍的话,试着产生尽可能多的提取线索来帮助恢复最初的背景:“让我们想一想,我们是在学习短时记忆的那一讲中听到这个内容的……”

4、系列位置

信息呈现的位置影响记忆。一般说来,呈现在“中间”的信息记忆最差。因此,学习和复习的时候,你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注意处于中间位置的信息或材料。

5、元记忆

关于元记忆的研究认为人们通常对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有很好的直觉。如果你处在一个时间限制的考试情景下,就应该让直觉来指导你分配时间。如何你正在参加一个考试,在这个考试中你会因给错答案而被扣分,你应该特别注意你的元记忆直觉,避免回答那些你感觉很可能错的问题。

第五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0分)

1、概括性 2、表象 3、发散思维 4、表象 5、生活概念 6、认知操作 7、经验法 8、功能固着 9、定势 10、中等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B 5、A 6、B 7、B 8、B 9、D 10、C 三、判断题

1、错;2、对;3、对;4、错;5、错 四.名词解释 1.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3.问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