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39西方经济学自考复习要点7-17章(打印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00139西方经济学自考复习要点7-17章(打印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9ef3e3483c4bb4cf7ecd14c

三、矫正外部经济影响的政策

解决外部经济影响的政策主要有税收和补贴、企业合并以及明确产权这三种手段。 (一)税收和补贴的政策

蜂农在生产过程中使得社会生产更大,但是蜂农不会因为这样一个社会利益增大而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生产范围,使生产福利更大。而钢铁厂不会因为社会成本高来影响自己的生产决策,政府因为这样一个社会配置的缺陷,偏差政府就会进行干预。钢铁厂每生产一顿钢因为它的外部负影响导致社会污染的加剧。社会为了治理为了洁净水洁净空气。需要付出成本,这样的成本不由钢铁厂负担,钢铁厂的生产会不断的增加下去而不会考虑增加生产给社会带来的污染会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税收的政策,向钢铁采取负外部影响企业增收税。使这个税收和来治理这些负的外部。 当税收增收的时候实际就增加了钢铁企业的成本,PMC由于成本增加可能向左移动越来越靠近SM社会把这个成本,政府把治理污染所产生的全部成本变成税收向污染企业增收时候,私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这是负的影响的经济单位要实行征税,相反,对产生正的经济影响的企业要进行一个补贴使它产生的额外率能获得报酬鼓励他更多的产生这种原因。这种税收或者补贴有一个缺陷,这个缺陷是当政府决定采取税收补贴的办法时候,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确定货币形式衡量外部负影响产生的成本。或是外部正影响产生的利益。此外:对施加外部成本的行为征税不可能消除外部损害,因为厂商的最优决策是减少产量而不一定是减少损害。 (二)企业合并

第二种矫正外部经济影响的手段是将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经济单位合并。例如:钢铁企业对周边的居民空气和饮用水污染,社会用于大量的成本用来治理净化周边的空气。钢铁企业的范围,除了原来的范围以外,现在把周边的居民作为他的职工或者作为内部人。职工的利益成为企业的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就有了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三)明确产权和谈判

这种思想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科斯。科斯定理可以概括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无论最初的产权赋予谁,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谈判是必须没有成本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只要谈判就会发生成本,甚至有可能没有成交,其次是谈判成本很低,接近于零。当事人却很少。这样就使得科斯定理,在使用时就有了曲线性,不是所有的外部性都会通过科斯定理,只有受损失的施加影响的这些企业或者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容易达成意见一致。

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如果想交易成本很低的时候实现市场效率的最大化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是明确国民和企业之间的产权。私人产权要明晰。

下 篇

宏观经济学19世纪时的经济学家就有一个努力,他们更多地想论证经济效率的问题。所以在1890年,当时的经济学家马其尔出了一本《经济学原理》,就把前面我们讲过的章节中许多的内容放在了一起,来论证市场是完全有效率的。但现实是在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三年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普遍的经济大危机,这宣告了传统理论的失败。同时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也就应运而生。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货币通论》,这个理论标志着西方经济学由此又有了一个新的组成部分就是宏观经济学。 由此,我们说宏微观经济学二者组合起来共同形成了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占的比重非常大,所有从本章开始,我们分析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西方占主流地位的宏观经济学。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果一个国家所有的经济效率都非常高,它已经实现了效益最大化,那么它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是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宏观经济学要研究家庭部门和厂商部门如何选择来决定消费和投资的数量,由此形成整个社会的总需求。

我们在微观部分研究消费者的时候总是从单个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现在把所有的消费者合起来看成一个部门,整个社会所有的消费者是一个部门,那么这个部门的消费者在整个社会或者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是消费支出。居民通过自己的消费、支出,通过自己的购买使经济体系不断运行。 第二,厂商部门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

厂商部门如何进行选择。现在把所有的企业都看成是一个部门、一个厂商。那么这些企业都面临自己投资多少来扩大自己的规模的问题。

第三,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水平。

第四,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就整个宏观经济来看,价格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从国民收入核算入手,遵循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提供的线索,宏观经济学试图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建立说明宏观总量决定的理论,其中包括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货币、利息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就业、国民收入与价格总水平的大小,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等。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

一、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 两部门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

教材276页循环模型中,一个部门是厂商,另一个部门是居民。居民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他获得收入,也就是居民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获得的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购买消费品和投资品。居民获得收入用于消费,这个消费就是整体社会的总消费,要受到社会价格的影响。这是第一步,企业就可以通过居民购买这些消费品进行自己的再生产,当企业经过再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通过市场再卖给居民,通过这样的过程来进行循环。所以叫两部门经济运行的循环。

从厂商来看,企业要到市场上购买要素,除了购买生产要素这外,还要到消费品和投资品市场上去购买产品。如果说企业购买的是原材料,这是企业花费的成本支出去了,如果企业不是购买的原材料,企业购买的是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的机器设备,这时就说是企业在投资。

对于生产厂商来说,通过购买生产原材料,生产出的产品对全社会来看,产品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消费品产品,卖给居民去消费,另外一部分产品卖给企业。

如果企业生产了1000个单位的产品,如果这些产品中500个产品是要卖给消费者的,剩下的是要卖给用这些产品的厂商。这样的模型叫做两部门循环模型。

如果假定说居民现在每年从出售生产要素市场上可以获得100元,居民获得的这100元是一定要在产品市场上通过购买花费出去的。居民在产品市场上购买消费品支付了100元,这100元就流入了生产企业的企业中。生产企业可以用这100元,再雇用工人。然后再继续生产。那么,该国就能生产100元的产品,因为这个模型始终循环着。

假定居民这100元不是全部用于花费,有一部分储蓄起来,居民在产品市场上购买的时候,花费了90元购买产品,留下了10元用于储蓄。企业生产的100元产品,只卖出去90元,留下的10元钱就是投资品。现在银行有10元钱的存款,那就会有一部分来购买生产资料的企业到银行贷款。而银行恰好拿的是居民的10元钱,这样,银行就会把这10元钱贷给企业。这个企业拿着10 元钱到市场上购买自己生产中需要的产品。整个生产模型中的循环的还是100元。

在产品市场上,消费品和投资品一共组成100元。在要素市场上,这100元是通过要素支付给的消费者。所以,整个经济循环会良好的循环下去。

加进一个政府部门,就是教材277页三部门的宏购经济模型。除了厂商居民以外,还有一个部门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也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加进来了,与它们平行。三部门的时候,居民向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生产要素,并由此获得相应的居民收入。收入中有一部分要向政府纳税。居民手里还有部分的钱,就通过购买产品的方式,流入到企业的手中,企业也获得一定的收入。居民获得的收入除了流向企业,流向政府,另外一部分就储蓄了。

作为企业,企业是生产产品的,它的产品流向通过产品市场卖给居民,另外一部分就卖给了政府,第三部分流向就卖给需要这些产品的企业。

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居民纳税,企业纳税。政府的支出一个是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把这个钱再次流向居民。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各种标准将一部分货币收入转发到离退休人员,退伍军人,残疾人这些社会弱势群体部分去。另外一部分支出是政府要通过在产品市场向企业购买产品来支出。

例.(P277)假设厂商生产的最终产品为100单位。其中卖给居民80单位,另外20单位卖给政府。这样厂商生产100单位的产品就全部卖出去了。厂商就由此获得了出售100单位产品的收入。这是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如果从支出的角度来看,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就是居民和政府。而居民支付的价格是80单位的商品,政府支付的20单位对的商品。两者一共的支付恰好是厂商的收入。不管从收入的角度或者是从支出的角度来看,100单位一定是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如果厂商总是把100单位的产品卖给居民80单位,卖给政府20单位。厂商就可以实现100单位的价值。如果能实现,就保证了厂商在下阶段年度继续生产100单位的产品。

实际上,居民不可能总是购买100单位的产品,居民可能会有储蓄。假定居民有10个单位的产品,那么居民只有了70个单位的产品,如果还假定政仍然购买20个单位的产品。那么,厂商实际只出售了90

个单位的产品。剩余10个产品,厂商就不能实现他的价值。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厂商在下一个阶段只生产90个单位的产品。那么,剩余这10个单位企业应该如何消化,将会在下一个章节讲到。

经济循环的中的经济量,无论是从支出角度还是从收入角度来计算,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简写为GDP。

在理解和记忆的时候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1)我们所说的GDP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GDP。在国内也会说一个省的GDP。这些实际上是计算一个国家的GDP中,先由各部门或者各地方将自己的GDP计算出来然后汇总,形成全国的GDP。 (2)这里的国家指的是领土(或领域),就是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的国内生产总值。 (3)应区分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国民可能在本国的领土之内,也可能在外国。只要是本国的居民通过投资或者自己进入生产过程的形式获得的产值,都可以计算为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地域意义上的概念。只要是在本国的领土、领海、领空之内生产的产值就可以计入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进行折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外的国民在中国领土上所创造的产值+本国的国民在国外所创造的产值=国民生产总值

第二,应注意特定时期。\特定时期\通常是指一年。它不包含以前产品的库存。偶然也会有计算半年或者一个季度的GDP。我国国家统计局是按年报的形式,一年计算一次GDP。

第三,只计算最终商品和劳务。\最终\是指这个产品已经进入消费阶段,而不包含中间产品。例如,棉农把棉花卖给纺织厂,纺织厂再把棉花纺成纱或者线,织布厂又把布卖给制服装的厂家,制服装的厂家又把衣服卖给消费者。如果中间在加一个环节就是制衣厂又把服装卖给商场,商场再把服装卖给消费者。显然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是这几个棉花、纱、布、等都不计入。因为他们都属于下一个生产环节的中间产品。所以要计入GDP的就只有服装。如果说最终产品的话还有劳务,商场向消费这提供了服装同时也提供了服务。这两方面应该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它是最终产品和劳务。国内生产总值在计算时只计算最终产品,不计算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

还以上面的例子来说,棉农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棉花,如果假定棉花的价格100元,实际上100元包含了棉农的各种投入和生产,当棉农把100元的棉花,卖给纺织厂后,在纺纱的过程中又投入了新的劳动,加入新的生产要素。如果纺织厂应该获得的收入(或者成本)为30元。那么,现在棉花的价格应为130元。实际上这130元里面包含了100元的棉花,这样也就重复计算了100元。纺织厂再把布卖给服厂,制成衣服后的价格为170元,那么这里面有40元是服装厂新加入的要素。同样重复计算了130了纺织。如果服装厂卖给商场200元,商场以200元的价格出售的话,最终价格为200元。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不仅包含有形的最终产品,而且要包含无形的劳务,比如旅游服务、法律服务、教师服务等。

第五,市场价值的总和。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一定要考虑这个产品是经过市场交易的。如果是自己自足劳动那么就不计入。

第六,一定是用货币单位的形式来表示的。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有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 1.支出法测算GDP。

支出法是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用以测算GDP的方法。一个国家一年内生产的产品的流向。有相当一部分被本国的居民购买了,本国居民在购买时一定是有支出的,所以只要知道居民的支出是多少就可以计算出GDP。另外,企业生产的机器设备,卖给了厂商中的另一部分厂商,这部分支出就叫做投资。我们把使用年限特别长的产品就叫做投资品。计入当年的GDP中。只有这部分是重复计算的。还有就是把居民住房也归在厂商的投资里,需要重复计算。

一国一年内生产的产品一部分卖给居民、另一部分卖给厂商,还有一部分是卖给政府。政府也需要购买产品和劳务来维持其运作。这样就形成了三方面。公式在(P280.10-1),参照(P280.10-1)。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国内生产总值

从支出的角度来计算,不外乎有个人消费C,私人投资I,政府购买G。这个国家如果是封闭的、不开放的,国内生产总值就用:

GDP=C+I+G来表示

实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开放的,都会有对外贸易。这样居民和政府就有可能会消费和购买进口产品。这样按照支出法来核算就有可能会夸大,所以还要减去进口这一部分的支出。还有要加上出口。(P280.10-2)公式。

出口x表示,进口m表示。则x与m的差额,即净出口(x-m)。 GDP=C+I+G+(x-m) 利用支出法计算GDP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有些支出项目不应计入GDP。这些项目包括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非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以及对进口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的转移支付也不计入,政府的转移支付是政府的支出,但这部分支出是直接用于给弱势人群的,比如离退休人员、残疾人。这种支付是单向流出的。尽管是政府的支出,但不是购买行为的发生,所以也不计入。 第二,避免重复计算。一定要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2.收入法测算GDP。

支出法是站在需求的角度来核算的。收入法是用出售最终商品和劳务获得的收入来测算GDP的方法。 收入主要是由工资、租金、利息、利润。还包含有支付产品税等间接税、补偿折旧。 于是,用收入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

GDP=个人收入(工资)+租金+利息+利润+间接税+折旧。

所有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就是居民。所有者应该获得的收入就是GDP。 (P282.103)公式。以C表示消费,S表示储蓄,T表示税收。 GDP=C+S+T

在利用收入法计算GDP的时候同样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销售上一期的生产产品和劳务所得的收入不应计入在内。 第二,与生产无关的收入不计入。

第三,政府的转移支付,弱势人群的收入不是劳动所得所以也不计入。

三、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用收入法计算的GDP和用支出法计算的GDP是相等的。(P283)公式10.2和10.3应该是相等的。 C+I+G+(x-m)= C+S+T

同时两边把C消去,即可以得到(P284 10.4公式) I+G+X= S+T+M

左边是私人投资+政府购买+出口,从这些可以看出当企业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增加、出口增加,国民收入都会增加。所以公式左侧叫做国民收入的注入量。右边是储蓄+税收+进口,国民生产总值今年越高,用于储蓄、用于投资、用于购买进口产品就多。。储蓄增加、税收增加、进口增加都有可能导致国民收入、企业生产减少。所以公式右侧叫做国民收入的漏出量。 公式10.5,如果没有进出口时,恒等式可以写成: I+G=S+T

即投资+政府购买=储蓄+税收

三部门的时候也可以把10.5公式看成:I=S+T-G

如果假定没有政府购买和政府的税收发生。那么,这表明,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表现为投资等于储蓄的均等。

(三)几个重要的总收入量(P282) 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以外,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有关的重要的统计量还包括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的收入。

国内生产净值(NDP)是国内生产总值减去资本折旧。

国民收入(NI)是各种生产要素应该获得的总收入。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间接税。 GDP=NDP+折旧=NI+间接税+折旧 也就是NI=GDP-折旧-间接税。

通常,称GDP和NDP为广义的国民收入,而称NI为狭义的国民收入。

个人收入是指个人从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是居民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也就是每个人参加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个人收入里除了所讲的四种要素的收入以外,实际上要扣除相应的要素,教材283页从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中减去 必须缴纳的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和公司未分利润。加上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利息净额。

个人收入并不是归个人支配,因为还要交个人所得税。教材上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和其他非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