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39西方经济学自考复习要点7-17章(打印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00139西方经济学自考复习要点7-17章(打印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9ef3e3483c4bb4cf7ecd14c

支付。

宏观的总量是一共有这几种。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是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减去间接税,是国民收入,狭义的国民收入减去公司交纳的社会保险税,公司税,公司未分配利润加上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政府对个人的利息支付,等于个人收入。个人收入减去个人必须向政府交纳的所得税和其他的非税支付,留下的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应注意的问题,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尽管是叫个人,但这是从宏观的角度上讲的,也就是说核算的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全国的,整个社会的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不管是计算个人收入还是个人可支配收入,还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实际上都要从国内生产总量来计算的。所以国民收入或者国内生产总值,它的大与小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实际上国内生产总值或者说是广义的国民收入,其定义以及计算本身告诉我们,对于价格因素是起到作用的。这也就是我们在教材284页要考虑的问题。 名义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要进行区分。,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在一个时期特定的时期内,它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所有的交易是要按市场价格来计算的。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就一定会受到市场价格的影响,也会受到数量的影响。所以就存在名义上的GDP和实际GDP。

(参见教材284页例)

假定一个国家在1980年生产汽车1万辆,发电200万度,如果汽车价格为1000美元,电价是每度1美元。我们可以算出来1980年这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是1000美元×1万辆汽车+1美元×200万度电=1200万美元。由此,可以说1980年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200万美元。

1995年时该国汽车生产2万辆,发电是300万度。汽车产量增加了100%,发电增加了50%。汽车价格从原来的1000美元增加到1500美元,电价涨为每度电2美元。这样,该国家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500×2+2×300=3600万美元。

如果将3600万美元和1200万美元进行比较,则1995年GDP比1980年的GDP增加了2400万美元,增长了200%。

名义GDP又称货币GDP,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商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95=1000×2+1×300=2300万美元 实际GDP增加了1100万美元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而按一个不变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和实际GDP有一个换算关系,教材285页(10.8)公式,

(10.7)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

一、核算恒等式与均衡条件

教材284页公式(10.6)里已经讲过,为什么可以推出来投资等于储蓄,是因为可以根据支出法来计算GDP,也可以根据收入法来计算GDP。但不管用哪种方法,每年的GDP总是相等的,所以根据支出法计算的GDP=C+I+G+X+M,收入法计算出的GDP=C+S+T。方程两边同时减去C,可以推出来I+G+(X-M)=S+T。如果只考虑三部门, I+G=S+T,如果政府部分也不予考虑,税收和购买不考虑 , 得出I=S,也就是投资和储蓄是恒等的。

恒等式是在实际计算GDP的时候,它总是相等的,但在后面的分析里,不是分析的今年或已经生产出GDP的情况,而是分析GDP是不是一个均衡的GDP,国民收入是不是均衡的国民收入。如果投资等于储蓄,肯定是均衡的,如果投资不等于储蓄,就不一定是均衡的。

二、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构成(教材287页)

支出法在计算GDP国内生产总值时我是站在需求的角度来考虑的,所以,一个经济中的总需求,可以看成是由以下几个需求组成的。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来自于国外的需求构成。总需用AD表示,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M)表示净出口,则AD=C+I+G+(X-M)。 需求简单的说,不管是总需求还是各量的需求都会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价格上升,需求就会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就会增加。 教材287页图示10-3

总需求是标有AD的线段。总供给是标有AS的线段。

企业获得的收入是从四种生产要素中获得的,劳动获得工资,土地获得地租,资本获得利息,企业家才能获得利润。这本身也是企业的成本,企业在生产的时候,它需要这四种要素。这四种生产要素,就收入来说,生产所有者会将这四种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用于这几个用途,消费,储蓄和税收。总供给角度来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是C+S+T,它本身反映的是已经实现了的GDP,如果对国家的GDP进行分配,都分给了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

宏观经济学也一样,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即实现了均衡。 C+I+G+(X-M)=C+S+T,注意公式的两边同样都有消费I,把消费去掉,即成为教材288页公式(10.10), I+G=S+T。

在没有对外贸易并且没有政府的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的条件是: I=S(10.11)

注意,本节给出的均衡条件,比如(10.11)与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10.6)形式相同。但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三、投资与储蓄相等

参见教材289页10-4图示

假定企业向居民获得生产要素,一共生产了100件产品,每件产品价格是1元。今年企业一共生产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100元。从支出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实际上是用其他生产要素获得的,但它一定要生产要素相应的报酬,企业如果把这100元的报酬给了居民,居民拿到的这100元全部购买企业产品,那么,实际上,企业实现了所有产品的价值,企业就可以在下一年里继续生产100元的产品。这种过程是均衡的。但如果居民不把100元钱全部去买产品,而是只买70元产品,留下30元用于储蓄。也就是企业的产品有30元的产品无法出售。这30元产品假设被需要生产设备的厂商买走了,整个市场上还是获得了100元的收入,所以,下个周期,还会生产100元产品。

假设,这30元产品,别的厂商没有买走即厂商实际上有30元的产品就无法得到实现。如果厂商有30元的产品被积压了,那么,下个生产周期就不会再生产100元产品了。那么,厂商只用70元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减少,就使得居民收入下降了。因为居民的储蓄导致了厂商生产的缩减。

本章会介绍消费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储蓄会由哪些因素引起变化,投资是由谁来决定,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是大还是小。

第一节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一、消费函数

影响消费数量的因素有许多。就单个家庭而言,消费者收入、商品价格、预期收入、偏好、环境以及家庭成员构成等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花费的数量,这是从微观角度考虑的。从宏观角度考虑,考虑整个社会消费的时候,环境、个人偏好这些因素都假定不变的,当我们研究宏观的时候,假定微观的因素是不变的。为了方便分析,我们还假定市场整体价格不变,也就是商品的价格,还有商品的预期对消费者是没有影响的,现在能够影响消费的只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收入。整体国民消费的高低,一定受到国民收入的影响。

国民收入有广义的国民收入和狭义的国民收入,这里我们只研究两部门的国民收入,为了便于分析,假定折旧为零,那么GDP=NDP,也等于NI,也等于PI(个人收入),也等于PDI(个人可支配收入)。这时候,个人收入对于居民来说,消费就受到了收入的影响。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家庭,收入高的时候,消费越多,收入低的时候,消费越少。上述为消费函数,它可用教材291页(11.1)公式来表示,C=C(Y)

C是消费,整体国民的消费等于消费的函数,也就是收入的函数C(Y),这个函数叫做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用图表示是教材293页图示:

这个曲线叫做消费曲线,横轴是Y,国民收入。纵轴是消费。

收入和收入,收入和消费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收入增加100%,消费不一定也增加100%。就凯恩斯的判断认为,人们有一种心理的观念,当收入增加100%的时候,消费增加会小于100%。也就是说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的增加绝对会小于这一个单位。一般说来,消费水平的高低会随着收入的大小变动而变动,收入越大,消费就越大。但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数量的增加,慢于收入的增加。就这样的规律,叫做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或者叫消费心理规律。就是说当人们的收入在不断增加的时候,增加的收入并没有全部用于消费,而是增加的消费只占到收入中的一部分。这个表示就是教材292页公式(11.3), MPC=ΔC/ΔY。增加的收入用ΔY表示,增加的消费用Δ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它是指家庭收入增加量中有多少增加消费的量,这个边际消费倾向,根据刚才所讲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这个数字会随着消费者的收入的不断增加,MPC会越来越小。

正因为如此,请参见教材293页图示消费曲线,C=C(Y)

我们知道与边际量有关的一个量是平均量,教材292页在针对边际消费倾向的时候,我们提出来平均消费倾向。就是总收入中有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平均消费倾向如果在教材293页C=C(Y),这条消费曲线来找,比如A点,A点的平均消费倾向等于多少,也就是要计算A点到纵轴,是消费的量。A点到纵轴作一个垂线,在垂线上可以找到和横轴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在横轴上看,就形成了横轴上的截距,A点对应的距离就是消费,就是消费除以横轴的截距,就是平均消费倾向。

还有一点,需注意的是教材293页图形,我们要知道这条线上的每个点作切线,算出来的消费倾向是逐步递减的,不管如何递减,它都会大于零。

注意教材293页第一段,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小于1。就是增加的收入不可能全部用于消费,但是,也不可能负消费。所以,应该是大于0,小于1的。在该图里还应注意的第二点,消费函数C,消费函数与纵横会有一个截距。也就是在收入为0的时候,消费依然大于0。所以,在图形的A点左侧,消费大于收入。尤其在原点的时候,收入是0,消费依然存在,就是那个截距,这个截距在经济学里叫做自发消费或者自主消费。比如,一个小孩没有收入,但他依然要消费,那么他的消费就大于收入。

在A点的时候,大家应注意到消费曲线与45度线有一个交点,也就是说在这点时候,消费正好等于收入。

在A点右侧的时候,注意到收入就大于消费了。这个时候的收入比较高,消费比较少。比如,人的青年和壮年,他的收入是高于消费的。

我们还需知道,45度线代表什么意思。在教材293页图形里,要知道就曲线来讲,45度线上的任何一个点,它到横轴或者纵轴的距离是相等的。也就是说45度上的任何一点,收入等于消费。

我们刚才讲了,在收入为零的时候,也会有消费的,在纵轴上会有截距,在教材294页公式(11.4)C=a+bY和294页图形里面,看的很清楚,就是a。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即使为零,消费也是oa,这个a就是自主性消费,不受收入的影响。但是实际消费,是受收入的影响的,所以(11.4)里又加了一个a+b×y,就是收入会影响消费,它的系数是b。我们把b×y,叫做引致消费。如果把它画成一条直线的话,c=a+bY。这个b是常数的时候,画出的线就是教材294页的这个线性的消费曲线。 我们注意到教材293页这个曲线,这个c是弯曲的线,C=C(Y),这个时候,它的斜率不是一个常数,所以它是弯曲的。而在教材294页,b是一个常数,所以,是直线的需求曲线。

如果我们根据这样一个直线形的需求曲线,再来计算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可以计算出来,平均消费倾向=(a/Y)+b,边际消费倾向等于b。每增加一元收入,有b用于消费,也就是说b是小于1的,是边际消费倾向。

教材294页最后一段,在现行消费函数中,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引致消费的系数。

根据这个线性函数有一个总结,自主消费量a大于0的时候,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会越来越相等。

有几个概念,需注意一下。一个是平均消费倾向,就是总收入中有多少用于消费,平均消费倾向APC=C/Y。一个是边际消费倾向,应该是增加的收入中有多少用于增加消费,所以就是MPC=ΔC/ΔY。 还有需知道的是边际消费倾向有一个递减的规律。一般人们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增加消费的量相对是减少的。收入越多,用于增加消费的数目就相对越少。这个规律是主义三大心理规律里面第一个与消费者有关的规律。

正因为有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每年生产出来的产值有相当一部分就不被用于增加消费,而是用于储蓄。如果大家都用于增加消费,我们知道,可以保证企业生产总值能够实现。如果相当一部分用于储蓄,企业的产品值就不一定能够实现。如果企业产品没有全部卖出去,第二年,企业就会减少产品的生产。那么,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国民收入就会减少。

显然在两部门的时候,个人收入除了用于消费,留下的就用于储蓄了。看教材295页(11.7)这个公式。储蓄=收入-消费,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由此可算出来,储蓄也是收入的函数。

如果总消费占总收入的比重叫平均消费倾向,现在可以说,总储蓄占总收入的比重叫平均储蓄倾向。 如果增加的消费中有多少用于增加储蓄,也就是说收入增加了,里面有多少增加自己的储蓄额,这个叫边际储蓄倾向。它与边际消费倾向是相对的,就是消费者的增加的收入中如果用于增加消费的相对量在减少的,那么用于储蓄的相对量就在增加。注意,收入增加的同时消费也在增加,只不过是相对于增加的收入的幅度来说,增加的消费要少,

储蓄相反,增加的消费中用于增加的储蓄是增加的,也就是说,收入增加的速度比较快,储蓄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而不像消费会一个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既然是相对的,那么边际储蓄倾向递增,但是不管如何增,全部增加的收入中,不可能把收入全部用于储蓄去了。还会有一部分去增加消费。也就是告诉我们,边际储蓄倾向取值范围最大不可能大于1。如果等于1时,也就是说所有的收入都增加储蓄去了,是不可能的,也以它是小于的。但只要居民的收入是增加的,就会增加储蓄。所以一般而言,又是大于0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取值范围就相等了,都在0和1之间进行取值。也就是教材(11.9)这个公式下面的这段话,大家需注意,一般来说,在收入偏低时,平均储蓄倾向可以为负值;随着收入增加,平均储蓄倾向递增,其数值可转变为正值。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的消费占的收入比重是逐步降低的,也就是占的储蓄比重是增加的。那平均储蓄倾向就可以是正值。但是不管如何,它的最大值也不会大于1。 见教材296页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