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 黔东南州 三穗县工业布局中长期规划(正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贵州省 黔东南州 三穗县工业布局中长期规划(正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a16870cf12d2af90242e6ee

三穗县工业布局中长期规划

(2006—2015)

序 言

一、县情概况

(一)地理位臵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东北部,地处东经108°31′48″~109°04′18″,北纬26°28′27″~27°04′57″之间,大部分地区海拔在600-800米之间,分别与天柱县、剑河县、镇远县和湖南省新晃县接壤,为贵州省东出口之一,素有“黔东要塞”和“千里苗疆门户”之称。是贵州省“东联”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黔东南州“十一五”时期确定的“四圈一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工业经济区县之一。 (二)社会经济特征

三穗县辖5镇4乡,15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总面积1031.18平方公里。总人口20.4万人,其中有苗侗等1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4.52万人,占总人口的71.17%。

三穗经济特征突出表现为以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畜牧业和种植业仍然是我县主导产业,但是,通过“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县的经济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第二产业开始回升,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一二”,生产总值向更高水平迈进,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为本县国民经济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十一五”时期,我县的发展战略是“兴工富县、促农稳县、城镇带县、商贸活县、科教

1

兴县”五大战略,将工业作为我县重要产业来抓,着力实现产业结构从“三一二”向“三二一”的方向优化发展。

(三)资源特点

A、农业资源丰富,具有自身的品牌和明显的地方特色。 B、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常年在发达地区打工人员有5万人左右,是我省劳务输出大县。

C、钒矿资源突出,已探明钒矿金属储量20.82万吨。 D、生物资源丰富,利于发展制药产业。 二、规划编制依据

(一)黔发改工业[2006]1343号文件

(二)州发改“关于报送黔东南州工业发展布局中长期规划的通知”

(三)黔东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四)三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五)三穗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六)三穗县县城发展总体规划。 三、规划目的和意义

州委、州政府提出“六州”战略和“四圈一区”生产力布局,发展西区和东区两个工业区,走工业强州之路。三穗县列为黔东南州工业经济重点区域,为三穗县今后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三穗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且旅游资源匮乏,财政收入薄弱,唯有发展工业才是增加财源的长久之计。编制本规划,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兴工富县”发展战略,更好融入黔东工业经济区,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引进资金,

2

引进项目,引进技术,整合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走工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提高我县工业经济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振兴我县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规划范围和时段 (一)规划范围

1、三穗县工业经济区布局规划范围:东起县城西区,南至八弓镇美敏村,北沿65号高速公路南侧,西止于八弓镇桥头村,紧靠县城规划区边缘。规划总面积10.95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开发1.5平方公里,中期开发2.5平方公里,远期开发2.05平方公里,公共设施用地0.6平方公里,绿地3.2平方公里,居住用地 1.1平方公里。

2、工业经济区外布局:主要是钒矿的开发利用和市场物流建设。钒矿开发布局三个点,即:八弓点,占地面积4公顷;台烈点,占地面积3公顷;款场点,占地面积3公顷。市场物流建设,占地面积15公顷。

(二)规划时段

1、近中期规划:2006年—2010年,工业经济区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钒矿开发点2个(八弓、台烈),建成面积10公顷,钾矿开发1个点,建成面积3公顷;市场物流建设,建成面积15公顷。

2、长期规划:2010年—2015年,工业区覆盖面积4.95平方公里。钒矿开发点1个(八弓),建成面积5公顷。钾、锰矿开发各1个点,建成面积7公顷。

3

第一章 区域工业发展基本概况

第一节 区域基本概况

一 、社会经济概况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概况:我县“普九”教育已于2002年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县职教中心于2006年1月评为省级重点职业培训中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13‰,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医疗卫生网络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卫生设施得到加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立和完善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接近100%,养老保险社会发放率达98%。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臵、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促进城镇就业效果明显,保持了社会的基本稳定。 经济发展概况:全县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3.69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072亿元,年均增长12.68%,经济发展处于新一轮上升期。全社会固定资产规模逐步加大。2001年—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88亿元。财政收入不断增长。2001—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820万元、1890万元、2055万元、2328万元、2669万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三次产业结构比从2001年的57.3:15.4:27.3发展到2004年35.03:34.53:30.44,提前实现了三产结构从“一三二”向“一二三”转变的计划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初步改善,粮食生产稳定在5.7万吨左右。工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