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概论新修》)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概论新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a24590752ea551810a68746

第四章

“文化堕距”理论 威廉·奥格本(美) 亦称文化滞后。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化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不一致,造成各部分之间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变迁。 第五章

“镜中我”理论 库利(美)

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自我意识三阶段:我们设想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根据自己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 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美)

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社会化三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博弈阶段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

人格分为三部分:自我、本我、超我

本我——最原始、最隐秘、人类基本的需求和冲动、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遵循现实的原则

超我——从自我中分离出来,人格的最高部分,遵循完美原则

人格发展:口腔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7~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后)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埃里克森(美)

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有影响,且人格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怀疑、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感、认同与角色混淆、亲密与孤独感、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完善与绝望 生命历程理论

将个体生命历程看作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1) 同一组生命事件排列顺序不同,对人生的影响不同

生命事件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2) 社会结构与个体生命历程:

①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②生命的相关性 ③生命的时间安排 ④人的能动性 第七章

符号互动论

基本理论:①人与人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

②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③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④互动过程中,人们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意向,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⑤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主要派别:芝加哥学派(布鲁默)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艾奥瓦学派(库恩)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角色理论

角色与互动的关系:密不可分,①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互动有赖于人们扮演角色的能力 ②角色的形成和扮演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参照群体理论

①参照群体:指个体在心理上所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

较框架的群体

②参照群体作用:规范作用、比较作用

③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互动作用 个人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 戏剧理论 戈夫曼提出

①“印象管理理论”“印象装饰理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②观点: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的行为反应

③人际礼仪:表达式礼仪、回避式礼仪、维系式礼仪、认可式礼仪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中,也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等社会关系之中。 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强调个人的目标和报酬

社会本土方法 加芬克尔(美) 20世纪60年代 “民俗方法论”

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的规划所决定的,如果违背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解释了互动规则中隐含规则的重要性。 集合行为理论

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 1963 《集合行为理论》

六个必要充分条件: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诱发因素、行为动员、社会控制能力 模仿理论 塔尔德(法) 1901 《模仿律》

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本能的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多数人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

感染理论 勒朋 1895 《乌合之众》 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在集群中,个人的文明程度降低,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在感染的作用下,个体会被一时的冲动所主宰,卷入非理性的狂乱之中。 紧急规范理论

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会通过互动产生一种“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效仿和遵从,产生集合行为。

匿名理论

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平时甚少甚至没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它处于匿名地位。人处于匿名时,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由此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同时匿名状态也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低,降低人的社会约束力。 控制转让理论 (认为是理性行为)

集合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转让给他人。这种控制转让并不是一时冲动的感情用事,而是理性行动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明确行为。 第十章

传统组织论

科学管理思想 泰罗

中心思想:提高劳动生产率

特点:按照所谓合理化的公式规定工作人员的外在行为,把工作人员本身作为机器部件。 行政管理论 亨利·法约尔

中心思想:强调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性

观点: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科层制管理 马克斯·韦伯 基本观点:合法与合理的职权

特征:基本职能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稳定不变的规章制度、职员的非人格 化、量才用人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霍桑试验” 梅奥

影响效率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强调非正式组织结构及新领导观念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组织协作论 巴纳德

管理过程中,领导者的作用只是在利用组织中的社会力量塑造一定的价值观 强调:人在组织中的位置

现代组织理论 组织系统理论

代表人物:肯尼斯·保尔丁、罗斯·艾什比、路德维希·贝塔朗菲 观点:强调以整个系统作为看待事物的出发点 开放系统的观点

组织权变理论 观点:组织系统是由各分系统构成,需要研究的是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系统内 与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强调:组织的多变性、试图了解组织在变化的条件下和在特殊环境中的相互关系 组织经济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

康芒斯:生产活动是人对自然的活动,“交易”活动室人与人的活动。 科斯:①企业的起源或纵向一体化的原因

②两种制度协调、配置资源:价格机制指挥生产、协调人际合作指挥生产 威廉姆森:①中心问题:对节省交易费用的理解

②应用:企业整体的组织结构、各部分运作、人力财产的组织方式 第十一章

马克思阶级理论

①阶级划分标准: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②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占有成为可能 ③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阶级意识、阶级的组织化程度互为因素 ④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⑤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⑥阶级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的最 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

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三位一体分层模式 韦伯

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三大领域的不平等 ②特点:采用多元分层标准、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精英理论 帕累托(意)

(1)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的、永恒的,但社会上下层成员地位是可变的。 (2)社会流动

(3)精英理论与马克思阶级论的区别

①马克思·阶级是人们在所有制中的地位决定的,基于社会差别的不平等 精英理论·以天赋自然的差别为基础

②马克思·阶级关系是一种稳定的不平等,个别成员流动无法改变阶级格局 精英理论·天赋能力是社会的动力,流动可以改变格局

③马克思·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的实力很难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 精英理论·个人能力可以缩小乃至弥合竞争起点上的差距 ④马克思·社会冲突根源是阶级关系的对立 精英理论·社会冲突根源是精英循环不畅

(4)精英理论的优点:①开创了社会流动研究的先例,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②将稳定性的不平等变为暂时性不平等为研究思路提供借鉴。 第十三章

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

(1)城乡协调发展:不断缩小直到完全消灭城乡对立的过程。

(2)三种理论模式: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 重点发展城市社区的理论模式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模式

(3)原则:优势发展的原则、整体发展的原则、互益发展的原则、地区平衡发展的原则 城市布局理论

(1)城市布局特点:东多西少

(2)环境与城市布局:环境对于城市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3)经济发展与城市布局 (4)人口与城市布局 第十四章

城市决定论 齐美尔、沃思

城市特性造成社会解组现象,社会控制力下降,人对社会的疏离感增加,问题产生。 人口构成论 路易斯、甘斯

分析城市和郊区的差别,重点在社区居民的性质 亚文化论 费希尔

异常行为需要同类支持,如果缺乏“亚文化”,问题就不会存在。 第十六章

社会整合理论 迪尔克姆、帕森斯

(1)社会整合: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 (2)类型:文化整合、制度整合、规范整合、功能整合 (3)研究问题:社会整合形成的原因 社会整合与个人的关系

团体意识对社会个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