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最新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a33bd1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ce

第一单元 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2.理清思路,学习作

5

品精巧的构思。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注重品味语言。

《春》一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济南的冬天》宜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散读等。阅读这篇课文,宜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在学习此文时,应注意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古代诗歌四首》的阅读要按照诗词的特点进行,首先要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感知句意。其次,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情感。再次,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想象,体会诗词意境。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写作 春 济南的冬天 雨的四季 古代诗歌四首 2课时 2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第1课 春

1.易错字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应和(hè) 涨起来( zhǎng) 宛转(wǎn) 戴着笠(lì) 抖擞(sǒu) .......2.多音字 涨

6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 不同点 巧辨 含有“静得安宁”的意味,侧重表安静 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示没有喧哗,不混乱,多用于口语。 “静得安宁”用“安静”; 含有“静得舒适”的意味,侧重表“静得舒适”用“恬静”。 恬静 褒义词,形容环境或生活安静。 示没有声音,显得舒适,多用于书面语。 5.词语释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酝酿:文中指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卖弄:炫耀。

花枝招展: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其散文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绿》等。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文题解说】

7

词义 “春”是季节名称,是四季之首。“春”是作者描写的对象,独字为题,简明平实,概括宽泛,富有美感和韵味,给人以清新、简约、明丽之感。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因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做田园牧歌式的抒情,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春》以清新优美的诗歌笔调,描绘了作者故乡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色。文章结构细腻,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学时,要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后,重点抓住优美的语句加以品味、理解。这篇散文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语句深入体会。 本课为2课时。

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

2.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3.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画面的特点。

4.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点】

1.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散文中的应用及其表达作用。 2.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图画的特点。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