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哲学专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当代哲学专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a89def4f01dc281e53af0f3

《中国当代哲学专题》教案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哲学专题 课程性质:必修 考核方式:闭卷 总学时 :48 周学时 :3 授课对象:哲学专业

第1教学周/第3-5节(第1次课)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1、掌握中国现代哲学和中国当代哲学的联系与区别;2、熟练掌握当代中国哲学的含义及其分期情况;3、了解中国当代哲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1、现代哲学与当代哲学的关系;2、当代思想的特殊性 授课内容:

第1章 引论:何谓中国当代哲学

第一节 何谓中国现代哲学

一、现代性中国问题

1、现代性背景下的政权体制的合法性 2、现代境遇下的个体身位安置 二、中国现代哲学的界定

1、对现代性中国问题的哲学性思考与探索

2、中国“现代哲学”本义是“现代哲学”,而非中国现代“中国哲学”。

第二节 何谓中国当代哲学

一、当代的含义

1、当代:新近的现代 2、当代:共产党的时代 二、中国当代哲学

社会主义政权体制下的哲学建构与言说

三、中国当代哲学是中国现代哲学的一种特殊型态。其本质也是“现代哲学”,

也必须是现代性背景下才能获得理解。

第三节 中国当代哲学的历史分期

一、1949年—195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指导地位的时期 二、1957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与主流哲学成型时期 三、1966年—1976年:“文革”时期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1976年—今:新时期的哲学;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板书

作业及思考题:1、中国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 2、如何哲学的思考现实问题 考核方式:闭卷

第2 教学周/第3-5节(第2次课)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1、掌握建国初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的概况;2、熟练掌握哲学研究机制和机构建设对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3、了解毛泽东《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哲学思想

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1、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判断2、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指导为的社会形成机制 授课内容: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的确立

一、中共中央及领袖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倡导

教育、领导干部、党员、群众 二、学习的材料

1、沈志远译:《历史唯物主义》(末丁著)

2、于光远译:《从猿到人》(即《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恩格斯)

3、艾思奇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

4、艾思奇著:《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后改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

5、沈志远:《社会型态发展史》 6、马 :《哲学初级研究提纲》 7、华岗:《社会发展史纲》 8、莫追群:《历史唯物论浅说》

其中,艾思奇《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影响至巨:1950—1955出版十版,到1958年,印刷13次,上百万册。 三、学习的主要内容

1、历史唯主义的劳动观点; 2、阶级观点; 3、群众观点; 4;国家观点 具体为:

首先:劳动创造人类的观点

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人类社会、劳动群众创造历史 恩格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其次: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再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群众与领导的关系。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翻译介绍

中央编译局: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列宁全集》

3、《斯大林全集》及单行本 4、苏联的相关著作

五、《实践论》、《矛盾论》系列发展及毛泽东著作的出版

“二论”是毛泽东将《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中的第1章第11节《实践论》和第3章第1节《矛盾统一法则》加工整理而成的。

1、广大干部学习可以改造世界观

2、中国哲学界举办座谈会及哲学发表解释著作。

艾思奇、沈志远、陈唯实、胡绳、李达、潘梓年、李琪、顾荣实

3、“两论”翻译多种文字出版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初步展开

1、机构与领导组织形式

1949年7月8日,中国哲学研究会成立 1955年11月,中国科学院哲学所 1959年,上海社科院哲学所 2、科研规划:1956年3月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所制定《哲学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1956—1967)远景规划》草案

3、学术园地

1949年9月5日:《学习》杂志创刊

1954年3月24日:《光明日报》的《哲学研究》专刊创刊,后改名为《哲学》专刊

1955年3月:《哲学研究》季刊创刊 1951年2月《学习》杂志编印《学习译丛》 1956年4月:创办《哲学译丛》。 4、哲学人才基地的调整和扩大

1952年,院系调整:全国大学哲学系全部合并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53年11月,马克思列宁学院(后改名为中共中央党校),建立哲学教研室

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所,1956年该校哲学系建立。 1956年,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恢复或建设了哲学系;

1958年—1966年,陆续恢复或创建哲学系的有:辽宁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江西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大学、南开大学、杭州大学、山东大学。

1973年,贵州大学设立哲学系

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与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

其次,从新民族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