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abedca027284b73f3425070

绪论

一、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演变的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文学的起源、发展阶段、特点,文体的演变,文学观念的演变

2.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发展状况及古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品无不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如《诗经》《楚辞》《史记》《汉书》等作品。通过神话传说可以了解远古时期先民的生存状态、宗教观念,诗骚、史传、诸子、诗、词、赋、曲、戏剧、小说等 3.了解人类不朽的情思与精神,陶冶情操

郑振铎:文学乃是人类最崇高的最不朽的情思的产品,文学史了解往哲的伟大精神与崇高的创作成就。

文学是人学,是人类心灵、精神的外化形式。历史在变迁、人类在演进、环境在变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学亦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形态和面貌,但其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无古今之分、无中外之别,这就是本于生命、人心的不朽的内在精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正因为有此心、此理的存在,我们才能对古人的作品产生感动和共鸣,并引发审美享受。学习古代文学就是要与往圣先贤对语,与天地精神往来,陶养自我人格,提升生命境界,终生受用不竭。 二、 学习古代文学的方法

1.以作品为主,在对历代文学发展线索总体把握的基础上多读多背(记诵能生才识)

2.充分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做到知人论世,才能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 3.史学思维

古代文学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进的,必须将之放在历史发展的序列中理解把握文学演进的脉络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成就及其地位 4.文化学视角

文学演进与整个文化演进息息相关,文学作品往往渗透深刻的文化内涵,应

1

在广阔的文化学背景下了解文学。因此,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 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三、 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

1.外部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影响,地理环境影响等等)

2.内部因素(文体演进、各朝代代表性文学样式、地域文学差别) 3.演进动力

民间文学发展的推动(活水源头):雅俗互动 外来文学的影响 4.演进途径

各种文体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各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体制与功能,这构成了文体之间的界限。曹丕早在《典论·论文》里就说:“奏议宜雅,书论宜 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

复古与创新: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专门就文学的通与 变,也就是因与革、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主要表现在诗文领域。

文与道的离与合: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关 系。自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以后,文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 着文学本身的演进。文学或与道离,或与道合,离与合又有程度的不同。 四、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

1.以文学本身发展变化为断限根据分三古:

上古,杂文学,孕育发展,特点古奥 中古,文学自觉与繁盛,以典雅为特色 近古,市民文学,个性张扬,俗文学兴盛 2.以朝代分期

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明清文学、近代文学

2

先秦文学概说

一、 中国文学的起源

习惯上将上古到秦统一六国以前的文学现象称作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起源和孕育期,中国文学的传统、审美意识、文学形式、风格等形成。

1.口头文学:远古歌谣和神话

《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本,归其泽!”(《礼 记·郊特牲》)据说是神农时代一首农事祭歌。

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皇甫谧《帝王世纪》)《 康衢谣》:“立我烝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列子·仲尼篇》)

传为舜所歌《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 语词来看,显然都是后人的伪托。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古肉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 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吴越春秋》卷九)《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 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较可信的夏代诗歌遗文。属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2.文字的产生与书面文学的出现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汉字的起源悬而未决,《周易》、《韩非子》《吕氏春秋》、《说文解字》说文字是黄帝史官仓颉所造。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字,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的记事文字; 商代中期的青铜器铭文也只有两三字,直到商代晚期,铭文仍很简单。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过程中分途发展。

3.诗乐舞合一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的。《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

3

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葛天氏”是传说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这八阕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歌 辞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仅三人手持牛尾,边舞边唱。其内容从八阕乐 曲的题目来推测,“载民”是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的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即遵循自然法 则;“达帝功”以下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信仰。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 舞一体的原始形态。《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云:“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庶尹允谐。”《箫韶》即《大韶》,九成即九章,是帝舜时乐官夔所作。这套乐曲也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演奏时,有钟磬琴瑟管笙箫鼗鼓柷敔 等乐器,有人唱歌辞,有人化装为各种鸟兽和凤凰起舞。《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记载吴公子季札对其内容和意义的评论,认为此曲“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 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如天之无帱也, 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据《论语·八佾》记 载,孔子也曾称赞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颖达疏去:“乐之为 乐,有歌有舞,歌以咏其辞,而声以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这段话 具体论述了《大韶》诗、乐、舞三者一体的盛大场面。《礼记·乐记》云:“诗, 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形态与作者

文化发展轨迹:巫史文化(夏商原始宗教文化)-史官文化(周代礼乐文化)-士文化(春秋战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