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abedca027284b73f3425070

都”,言简意丰,似癯实腴。

《春秋》最突出的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之中的“春秋笔法”。作为“礼义之大宗”,它将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暴行的思想倾向通过对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表现出来,体现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如杀有罪者为诛,杀无罪者为杀,下杀上曰“弑”;写战争选用伐、征、侵、袭、克、灭、取、歼等不同词语表达以寓褒贬。又如“践土之盟”,晋文公通知周天子参加,孔子认为“以臣召君,不可以训”,因记曰:“天王狩于河阳”,这是为尊者讳。《春秋》被后人看作是包含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春秋》以道名分”,“《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很大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春秋三传:指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的合称,又简称《三传》。 其中《左传》文学历史成就最高,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旨在解说《春秋》的“微言大义”,偏重说理,略于记事,而且空言说经,穿凿附会之处很多,其历史和文学价值不高。

第二节 《左传》

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相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乃《春秋》三传之一,司马迁和班固认为作者为鲁国太史左丘明,后人多不信此说。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无名氏作品。其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春秋》多了13年。与《春秋》大纲式记事不同,《左传》相当系统具体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史事及其相互关系,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重大事件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比较详细、完整的反映了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以及诸侯衰落,卿大夫专国的历史过程。通过各国历史事实的记述,揭示了社会各种矛盾斗争,并寄寓了作者鲜明的政治道德批判,表现出维护周礼、尊礼尚德的观念,突出了“以民为本”的进步思想。

25

二.《左传》的思想倾向

作为历史著作,《左传》具有鲜明的政治和道德倾向。其观念接近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突出“以民为本”的思想。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时褒贬分明,往往先从道义上辩明其是非曲直,将其与胜负结果直接联系起来说明正义必胜的道理。这种评价有时难免不切实际,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如将战争胜负都归结为道义上的原因,不免牵强,而且显得迂腐可笑。如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退避三舍,楚军步步进逼,作者指称楚军对晋君为“君退臣犯,曲在彼矣”,故不能不败。

关于民本思想,书中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但其重要性却在“民”之下。如桓公六年引季梁语“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32年文引史嚣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发展,社会变革以及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理性精神高扬;在大兼并的时代,民作为财赋和士兵的来源,其人口多寡直接关系着国力的兴衰成败。当时国与国之间并无封锁疆界,民可以自由迁徙。争取民众比领土更重要,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民被提到高于神的地位,在君民关系中,出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左传》的民本思想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三.艺术成就:1 善于用写人叙事的手法,把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用简练、有力、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层次分明,结构缜密,条理清楚,使人对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个完整具体的了解。

刘知几《史通〃杂说上》云:?左氏之叙事也,……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风,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

其战争描写尤为后人称道,春秋著名的五大战役的描写最出色。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近因远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一一交代清楚。

2注意故事性、情节性,故事生动有趣,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活。在历史史事的描写中,以合理想象、虚拟的成分(如介之推与母的对话,密室之谋、床第之

私等),来追求故事趣味;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在叙事生动

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26

《左传》在叙事中刻画了许多人物形象。如昏君晋灵公、卫懿公;霸主齐桓公、晋文公;贤臣郑子产、齐晏婴等。主要通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和行动以及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并且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典型如宣公二年的“晋灵公不君”。(34页)

《左传》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依附历史史实,添加了许多虚构和悬想,更好地表现历史和作者的历史观念,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作者往往注意故事的生动有趣,常以生动细致的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将事件叙述得颇富戏剧性,体现出鲜明的文学色彩。如《晋公子重耳之亡》选择的故事,戏剧色彩极浓:过卫乞食于野人,在齐贪恋安乐被姜氏与随从灌醉强行带走,过曹时曹共公窥其裸浴,至楚与楚王论晋楚未来关系,在秦得罪怀嬴自囚请罪??把重耳十几年的流亡生涯写得跌宕起伏,饶有趣味。如又介之推与其母隐居前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知道,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而成。

3《左传》所记外交辞令极为精彩。此类文字以原始官方记录为依据,经过作者重新处理,显得精练、严密而有力。如《烛之武退秦师》,不到二百字的说辞,抓住秦国向东发展受到晋国阻遏的处境,剖析秦晋郑三国关系中,秦唯有保全郑国作为秦在中原的基地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于是轻而易举瓦解了秦晋联盟,挽救了必亡的郑国。还有《知罃对楚王问》《宫之奇谏假道》《齐伐楚盟于召陵》等篇辞令都有理有节,不亢不卑,各尽其妙。

《左传》的产生标志着先秦历史散文自《尚书》《春秋》之后有了很大发展,其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描写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为后世史传文学、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鉴。

四.作品选讲

(一)宫之奇谏假道

1.解题:鲁僖公二年,晋献公用名马美玉向虞国借道攻打虞国的邻邦虢国,虞国国君贪图财宝,答应了晋国的要求。僖公五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大夫宫之奇进谏,虞公不听。这次晋国灭亡了虢国,回兵时又灭了虞国。本文介绍的是第二次借道的经过,突出反映了虞国国君的昏聩愚昧,与宫之奇分析问题的清晰和敏锐。

2.特点: 本文围绕虞国存亡的中心论题,破立结合,层层深入展开议论和驳

27

难,指出小国必须相互支援才能免于大国的侵略和吞并。对话中宫之奇义正词严、智深虑远,而虞公昏聩愚昧、贪贿无才,形成鲜明对比。宫之奇多用四言句式,优美精练,多为警句;征引经典、民谚增强说服力。本文叙事和议论并用,但重点是以事记言,言详而事略。 (二)晋公子重耳之亡

1 解题:重耳,即晋文公,晋献公之子,遭骊姬谗害,逃离晋国,在外流亡19年,后夺取政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本文主要记载了重耳出奔、流亡到回国的经历,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刻揭露了春秋时代诸侯贵族家庭内部的矛盾,也从侧面反映出诸侯国之间相互利用、相互排斥的矛盾斗争,同时还写出从亡诸臣所起的作用,以及他们和重耳之间的种种关系。

2.主要事件:狄国别季隗、过卫乞食于野人、安齐被醉遣、抵曹遭侮、 经郑被拒、楚国智周旋、秦国巧获援、投壁表心迹、返晋平内乱、介之推不言禄

3. 艺术特点:作者善于通过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交替使用的相互映照方法塑造典型人物,又善于通过矛盾冲突营造典型环境。生动地反映了重耳从一个政治幼稚、贪图享受、胸无大志的贵族公子,经过艰苦磨炼,最终成为一个有志气、有胆略、有度量的中原霸主的性格发展过程。

此外,全文所涉及的事情纷纭复杂,但由于作者善于以简洁的笔墨和追述的形式把多年中最突出的事例概括起来,从而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三)烛之武退秦师

1. 解题:本篇叙述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大夫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精辟剖析“亡郑”与“舍郑”的利弊得失,说服秦穆公与郑结盟,并派兵助郑防守,郑国由此转危为安。

2. 特点:烛之武对秦穆公的一段说辞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外交辞令,也是全文的重点和精粹所在。这段说辞的目的在于说退秦军,但烛之武并不直说,不乞求。他机智地利用秦晋争霸的矛盾,表现为处处为秦的利益着想,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步步逼紧,以悚惧的言辞,直陈利害得失,析理极为透辟,在曲折委婉中显示出骨力,终于打动了秦军,离间了秦晋联盟,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四) 秦晋殽之战

1.解题:本文记述了秦晋崤之战的前后经过,通过蹇叔哭师和秦师骄纵轻狂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