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国古代文学的目的和意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abedca027284b73f3425070

等事件的描写,反映了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真实的历史面貌,揭露了秦统治者“以贪勤民”,师出不义的罪恶行径,指出了秦军失败的必然性。 2.主要事件

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杞子、原轸论战、文嬴请三帅、孟明谢赐 、秦伯悔过

3.艺术特点:本文通过对话和行动刻划出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忠诚倔强有政治远见的蹇叔,聪颖过人、眼光锐敏的王孙满,赤心为国、善于应变的弦高,耿直粗犷、深谋远虑的先轸,专横气盛但能自责改过的秦穆公,败而不馁、矢志雪恨的孟明视等,都从他们的言行中写出了生动的个性。

在材料的组织安排上,本文虽然史实丰富,头绪纷繁,但却能提挈要领,精心构思。作者围绕着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交待出前因后果,以蹇叔谏阻和哭师一段作为贯穿全文情节发展的主线,通过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杞子、先轸论战等几个场面描写,处处验证蹇叔中肯而有预见性的战略分析,既突出侵略必败的主题,又从虚处完成蹇叔形象的塑造。因为繁富的史实系于主线之上,使文章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

此外,文中的三段外交辞令也写得巧妙精美,各具特色。弦高犒师时说的一段话是语意双关,弦外有音。皇武子辞杞子的一段话则是旁敲侧击,外柔内刚。孟明谢赐一段却是棉里藏针,话中有刺。这些隽永含蕴的精彩辞令,表现出春秋时期外交家们思维敏捷,善于应酬的本领。

第三节 《国语》

一、简介:《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共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史记》认为为左丘明作,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著作。

二、《国语》的思想倾向:主要反映儒家崇礼重民观念,其思想近于《左传》,包含了许多政治经验总结。如《召公谏厉王弭谤》,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深刻道理。

三、《国语》的特色: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宴飨、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其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特点,生

29

动活泼富于形象性。

总体上说,《国语》文字不如《左传》有文采,但其中也有比较精彩的部分。如《晋语》记晋献公诸子争位、骊姬谗害申生、重耳出亡故事,写得波澜起伏,精彩纷呈,较《左传》记载更详尽曲折,极富戏剧性。描写骊姬与优施分化朝中大臣陷害太子申生,骊姬的口蜜腹剑阴险狠毒、里克的胆小怕事唯求自保,刻画得细致生动。又如“齐姜醉遣重耳”一节较《左传》具体生动。

《吴语》和《越语》在全书中风格较为特殊,它以吴越争霸和勾践复仇雪耻为中心,写得波澜起伏,颇有气势。其中写到吴王夫差发兵北征,与晋国争霸中原,事情尚未成功,传来越王勾践袭击吴都姑苏的消息。夫差急召大臣合谋,采用王孙雒的建议,连夜布成三个万人方阵,中军白旗白甲,左军红旗红甲,右军黑旗黑甲,望去“如火如荼如墨”。晋军“大骇不出”。吴王趁势要求晋君让他当盟主,然后连忙撤兵,班师回吴。写得有声有色,宛如后世小说笔法。

《国语》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四、作品:《召公谏厉王弭谤》 本文结构严谨,文字简明,寥寥数百字扼要完整地记述了国人暴动、厉王被逐事件始末。首段点名事件起因在于厉王弭谤,二段引出召公劝谏之辞,三段交待弭谤的自然结果,验证照应第二段谏辞。各段互为因果,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全文记言记事交叉进行而又融为一体,言为事而发,事为言验证。文章重点在记言,记事简略,召公谏辞为全文核心,写得详尽充分,其主要手法是引譬论证,富于文采和说服力,表现出召公深谋远虑和善于言辩的性格特征。

第四节 《战国策》

一、《战国策》概况

凡33篇,一般看作历史著作,但其记史可信度较低,多夸张虚构。如“唐且劫秦王”。分国别,记东周1、西周1、秦5、齐6、楚4、赵4、魏4、韩3、燕、宋、卫合1、中山1诸国军政大事,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突出体现纵横家的思想和人生观,反映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情状。全书没有完整体例,都是独立的单篇,非一人所作,原无定名,简称《国策》,后由汉代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战国策》。 二、 思想倾向

30

《战国策》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活动,包括他们的谋议与说辞。它突破春秋以来的礼法信义等传统观念,突出表现士人追求个人名利乃至“朝秦暮楚”的利己主义人生观,客观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壮大的形势下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明显的“贵士”的倾向,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 三、艺术特色

首先是富于文采,以铺张扬厉、气势纵横为主要特色,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与《左传》相比《战国策》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屈尽情。叙事说理常用铺排夸张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

其次描写人物性格活动更加具体细致,更显生动活泼。如《齐策》写冯谖,初写其奇特行为刻画其故弄玄虚性格,接着展开一系列情节表现他的胆识策略手段;又如《荆轲刺秦王》精彩纷呈激动人心,体现了《战国策》极强的描写力。 再次,《战国策》所记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帮助说理,浅显易懂却寓意深刻。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等,历来家喻户晓。

对后世的影响:秦汉政论文、汉代辞赋都受其辞采华丽、铺排夸张风格影响,《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其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四、 作品:《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庄辛说楚襄王》 (一) 苏秦始将连横(苏秦以连横说秦)

1 解题 :合纵是指联弱抗强之计,连横是指使弱事强之谋。纵横家极尽游说之能事,以追求功名利禄。《汉书》讥讽他们是“上狡诈而弃重信”。苏秦是纵横家的典型代表。本文生动记述了苏秦在秦赵间游说,以谋取“金玉锦绣”和“卿相之尊”的活动经过,反映了诸侯国间的矛盾斗争,暴露了某些纵横家朝秦暮楚的政治品质,同时对势利人情和炎凉世态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2艺术特点: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本文重在人情世态的描绘,从家人对苏秦潦倒落魄到发迹显贵的“前倨后卑”态度的鲜明变化上,写尽了当时人情世态的冷暖,揭示出封建伦常关系的虚伪本质。从中流露出作品的内在意义:金钱富贵对人的灵魂的腐蚀。而苏秦这一纵横家的形象,亦从当时炎凉的世态和人与人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中,从场面的紧凑

31

描写中,生动地刻划出来。(苏秦的性格特点:热衷功名富贵。苏秦的忍辱、刻苦、坚韧、勤奋、自信等品格,都是围绕着个人对“位尊而多金”的贪欲体现出来,知识、辩才只是他恃以飞黄腾达的资本。)

本文在语言上有出色的成就,特别是苏秦的说辞,排句多而不呆板,长短句交错使用,句式在整饬中有参差之美,声调铿锵,感情激越,显得铺张扬厉,恢奇谲狂,词锋雄辩,造成一种夺人的气势,具有很强的鼓动性,代表了《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二)冯谖客孟尝君

1解题 :本文主要记载了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使孟尝君相位稳固的事迹,表现了冯谖的远见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权贵的养士之风。人物性格描写颇为突出。

2 艺术特点:本文情节变化曲折,又多处使用烘托手法,鲜明刻划了一个有胆识、有谋略、有手段的策士形象。作者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组织情节,安排结构,生动自然地揭示出冯谖的性格特征。

开头冯谖自称“无好”“无能”,故意藏才不露,由此受到孟尝君的鄙视和左右的讪笑,正是这样的无能之客却得陇望蜀,三次弹铗作歌,继而又出人意外地出头署记说“能”,到薛地又偏不收债,却是焚债市义,疾速而归,使孟尝君大失所望,不以冯谖为“能”了。直到孟尝君去国就薛,亲眼看到“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正日”,才真正佩服冯谖的才能识见。情节经此几起几伏,冯谖已锋芒毕露,文章似乎可以就此收束,可是冯谖又提出“复凿二窟”,引出复谋相位和请立宗庙两件事,冯谖又在此中进一步驰骋才干,大显身手,使孟尝君的地位坚实稳固,为相数十年无纤芥之祸。随着这一连串波澜起伏的情节层层展开,冯谖恃才傲物、智谋不凡的策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须眉,浮动纸上,增添了文章的声色波浪。同时在上述情节描写中,又生动地展现出孟尝君不善知人,却宽容大度;能知错就改,对贤才能委以重任,但又缺乏政治远见的性格特点,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庄辛说楚襄王》

本篇选自《楚策四》。记述了楚臣庄辛劝谏楚襄王励精图治的经过及其内容。楚国自怀王始由盛转衰,顷襄王继位后国势益损,但襄王仍宠幸佞臣,不恤国政,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