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 (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教版2017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 (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ad1ce4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2b

流量较大月份在7月,A项正确。P处地貌为冲积扇,冲积扇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处,B项错误。由于冲积扇形成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组成物质有分选性,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甲、丁两地距离河流较远,取水不便,排除A、D项。丙处地势低平,容易发生洪涝灾害,C项错误。乙地位于河流上游,取水方便,水质较好,且乙地地形平坦,因此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地,故B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沙坝向下游方向辐聚,向上游方向辐散”,结合图可以确定河流总体流向是自西向东,根据堆积顺序,靠近河岸的沙坝最新堆积而成,所以先后顺序是1—2—3—4,最先形成的滨河床沙坝是1处。

12.【答案】B

【解析】迂回扇属于河流沉积作用,河流落差大,不利于沉积;含沙量小,沉积物少,沉积速度慢;河流弯曲度小,水流顺畅,不利于沉积,A、C、D三项错误。水位季节变化大,河湾侧蚀过程反复进行,利于河流沉积。故选B项。【易错警示】易错点在于没有理解凹岸和凸岸是指河岸的形状,而不是河流的形状。凹岸和凸岸的相关问题是河流地貌中最易出错的部分,注意以下几个易错点:一般在河流弯曲处考虑凹岸和凸岸来确定是堆积还是侵蚀作用,在河流平直处考虑地转偏向(北右南左)来确定是堆积还是侵蚀作用。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这一规律中,侵蚀还是堆积与河流流向、所在半球都无关;在考虑地转偏向力时,需要结合河流流向及所在半球判断。

13.【答案】B

【解析】据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发展,是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经流水沉积作用使陆地面积向海洋方向扩展。 14.【答案】C

【解析】沙丘是沙漠中的一种常见地貌类型,在图中海岸是最不可能见到的。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的分布。根据“白龙堆,乏水草,沙形如卧龙”的记载,判定槽沟是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力作用较强,植被覆盖率低,所以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9 / 11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风向的判读。根据指向标可知,土丘沿东北—西南方向延伸,判定该地吹东北风或西南风。故选A项。 17.【答案】C

【解析】鸟取沙丘属于海岸沙丘,其形成主要是受海水沉积和风力搬运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 18.【答案】A

【解析】“迷你绿洲”为地表植被,其拦截了风沙流中的沙尘进而减少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植被出现产生的阻挡作用,降低了风沙流的挟沙能力,增加风沙堆积,不易形成沙暴。 19.【答案】D

【解析】由题可知,鸟取沙丘中的植被最可能为草地。鸟取沙丘位于日本西海岸,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降雪量大,且纬度较低,随着水分条件改善,被整治除去的“迷你绿洲”可能于冬季开始恢复。 20.【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鼓浪石位于海边,受潮涨潮落时海浪的侵蚀形成。故选A项。 21.【答案】C

【解析】在海边地势平缓的地区,受海浪堆积作用的影响;地势陡峻的地区,受海浪侵蚀作用的影响。故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沙滩。 22.【答案】C

【解析】等温线b?a(气温与海拔负相关,隐含信息),故甲地温度?乙地温度(甲地温度小于b数值,或C地海拔低于乙地,但气温与乙地等同),故乙地为阳坡,而乙地在南(南坡),只有北半球的南坡为阳坡。

23.【答案】A

【解析】丙地气温应高于a?a?b?,地势应该低于周围。山谷等值线弯曲而不闭合。 24.【答案】C

【解析】从图中等高线分析,b线方案与a线方案相比,线路长度接近,穿越的等高线数量相同,b线从山腰经过,居民点较a线少;b线跨越的河流较少,主要的有利条件是不用修大型桥梁,又少占耕地。故选C项。

25.【答案】A

【解析】图示区域山上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江南地区降水多,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适宜在山上修梯田;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适宜种植小麦;山上植茶树,经济价值高,还能保持水土,山下种水稻利于合理利用当地的水热条件,增加粮食产量。故选A项。 二、

26.【答案】(1)桂林地理位置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桂林地区主要岩石以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为主,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桂林地区南北地势较高,大部分区域处在洼地,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易于富集;桂林地区有漓江等水系流进,水量充沛等。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10 / 11

(2)有利影响:独特的地貌形态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利影响:喀斯特地貌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该地貌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解析】此题考查广西的喀斯特地貌。(1)考查自然地理要素对广西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影响。自然地理要素有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这些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结合桂林地区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分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桂林地理位置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桂林地区主要岩石以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为主,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桂林地区南北地势较高,大部分区域处在洼地,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易于富集;桂林地区有漓江等水系流进,水量充沛等。(2)考查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文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文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要正确看待该地貌对当地带来的影响。一方面独特的地貌形态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喀斯特地貌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同时,该地貌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27.【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呈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坡度较陡,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解析】(1)读图可以看出,沙山呈东北—西南延伸,而且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因此主导风向为西北风。(2)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以及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导致沙山不断长高。(3)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以推断,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因此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28.【答案】(1)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 (2)河道弯曲,流速较缓,导致泥沙易沉积;人为加高堤坝。

(3)F岸。依据: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E岸受到侵蚀作用较强,泥沙向F岸淤积。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的沉积和侵蚀作用。(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从地质构造分析,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二是从河流地貌受力分析,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

(2)从自然原因分析,图示河道弯曲,流速较缓,导致泥沙易沉积;从人为原因分析,加筑堤坝,泥沙沉积使河床抬高。

(3)若EF截面所在河段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向右偏转,E岸侵蚀严重,泥沙淤积到F岸。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