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交线与相贯线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截交线与相贯线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aea6cef84868762caaed5fe

图5-18 不等径圆柱相贯线的简化画法图 5-19 等径圆柱正交的相贯线

c、圆柱孔相贯:当圆柱上开圆柱孔或圆柱孔与圆柱孔在内部相贯时,它们的相贯

线的画法,基本上与两圆柱相贯线的画法相同,但要注意判别相贯线的可见性,如图5-20(a)、(b)、(c)所示。

(a)圆柱上穿孔 (b)两圆柱孔相贯 (c)两等径圆柱孔相贯

图5-20 圆柱上穿孔的相贯线

(6)相贯线的特殊情况及画法:

两回转体相贯其相贯线一般为空间曲线。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是平面曲线或直线,下面分别简单介绍。

a、当两个回转体具有公共轴线时,其相贯线为一平面圆,该圆的正面投影和侧

面投影积聚为一直线段,水平投影为反映实形的圆,如图5-21所示。

(a) (b) (c) (d)

图5-21 共轴回转体相贯

b、当两等径圆柱相贯、圆柱与圆锥、圆锥与圆球、圆锥与圆锥轴线相贯,并公

切于一圆球时,相贯线为椭圆,该椭圆的正面投影为一段直线,水平投影为类似形(圆或椭圆),如图5-22所示。

RRR (a) (b) (c) (d)

图5-22 轴线相交并公切于一圆球时的相贯

c、两圆柱轴线平行相贯或两圆锥共锥顶相贯时,它们的相贯线为两条直线,如图5-23所示。

(a) (b) 图5-23 两轴线平等圆柱体相贯、两共锥顶圆锥相贯

d、过渡线及画法:由于工艺和强度等方面的要求,在零件某些表面的相交处,往往用小圆角过渡,这样就使原来的相贯线不明显,为了区别平同的表面以便于识图,在原来的相贯处用过渡线画出,如图5-24所示,其画法与相贯线相同,仅在轮廓线交点处断开,其两端与轮廓线不相交。当然,平面体与平面体相贯或平面体与曲面体相贯时也有过渡线,可自行分析。

(a)不等径圆柱相贯 (b)等径圆柱相贯

图5-24 两圆柱垂直相贯的过渡线

【典型例题】

【例题一】根据两面视图,想出相贯线的形状,补画第三视图,如图5-25(a)所示。

1(m\2)m'1n'1(n'2)m1n1m'2n\2n\1n2m2 (a) (b)

图5-25 平面体与曲面体相贯

分析:1、平面立体与曲面立体相贯可以转化为求平面与形体的截交线。

2、水平圆筒与直立的空心四棱柱体垂直相贯,在内、外圆柱面上各有一条相贯线。每条相贯线都由四棱柱体的四个棱面与圆柱产生的四条截交线所组成。

3、外表面相贯线由两条是平行侧面的圆弧截交线M1、M2及两条是侧垂线的截交线N1、N2组成;其投影为m1、n1、m2、n2,m'1、n'1、m'2、n'2、m'2、n'2,m"1、n"1、m"2、n"2。

4、 内表面相贯线的组成与外表面相贯线相同,未用文字注明。 正确答案:如图5-25(b)所示。

【例题二】分析圆柱与圆柱垂直相贯时的相贯线的形状,补画视图中的缺线,如图5-26(a)所示。

n'a' (a) (b)

图5-26 圆柱正交的相贯线

分析:1、该物体是三个圆筒相贯,这种相贯线要正确判别其可见性。

2、上面的竖直圆筒与水平圆筒相贯,外表面直径,内表面直径不相等,是不等径两圆筒相贯,其水平投影分别积聚在相应的圆的投影上,侧面投影分别积聚在相应的圆柱表面转向轮廓线与水平圆筒的内、外圆柱面的交点之间的圆弧上,所缺的是正面投影,圆筒外表面与水平圆筒的相贯线可用简化画法画出,即非圆曲线m',圆筒的内表面与水平圆筒的内表面的相贯线也用简化画法画出,即非圆曲线n',为不可见。

3、下面的圆筒与水平圆筒相贯,与上面的不同的是该竖直圆筒的内、外表面与水平圆筒的内、外表面是等径圆柱相贯,其投影与上面的是相同的,只不过两等径圆柱相贯时,相贯线是过两圆柱轴线交点的两相交直线,即a',内圆柱面等径圆孔的两相交直线与外表面的两相交直线重合。

正确答案:如图5-26(b)所示。

【例题三】想出物体的形状,补画出左视图,如图5-27(a)所示。 分析:1、该物体是圆柱穿孔的相贯,可分别分析其相贯的形状。

2、圆柱左面是挖一圆孔,其相贯线是封闭的空间曲线,其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都分

别积聚在圆的积聚性投影上,需用简化画法求出其正面投影a'和b',a'是可见的,b'是不可见的。

3、圆柱右面是挖切了一个方孔和半圆孔所组成的孔(拱形孔),可分别进行分析。

方孔与圆柱内、外表面所形成的交线可用截交线的原理来分析,其截交线是直线(矩形),其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都积聚为直线,其正面投影反映实形,可求左视图的两条直线c';半圆孔与圆柱内、外表面形成相贯线,其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都分别积聚在相应的圆弧上,侧面投影可用简化画法求出,即非圆曲线d',要分析其可见性。

'b'c'

(a) (b)

图5-27 圆柱穿孔的相贯线

【例题四】补画视图中的缺线,如图5-28(a)所示。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