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抑制、深化与创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金融抑制、深化与创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aecc84ce45c3b3567ec8b8c

金融深化

第一章、 金融抑制

1.1.

金融抑制定义

一、 金融抑制是70年代初由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等人建立的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

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

二、 它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生活中存在许多的金融管制措

施,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碍着经济的成长和发展。 三、 金融抑制的根源有,

1. 2. 3.

经济的分割性; 政府的过多干预; 信贷管制。

四、 金融抑制的手段包括利率上限和信贷配给、高估本币、金融管理。 五、 金融抑制的表现有,

1. 2. 3. 4.

金融市场不健全;

金融工具单调、银行业务单一、利率僵硬; 商业信用不佳,商业票据无法广泛流通; 证券交易品种有限。

六、 金融抑制造成了负的收入、储蓄、投资和就业效应。

1.2. 内源融资

一、 金融抑制定义:

二、 内源融资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下的一个常见现象。

三、 由于经济和金融体制具有分割性,国内的资金处于分散的经济单位中,金融市场的分裂性和金融机构的有

限性也阻碍了资金的跨行业跨地区的流通,从而导致投资的资金只能依赖于本企业内部的积累,而非金融机构的提供,这就是所谓内源融资。

四、 内源融资进一步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倾向,严重影响了社会再投资能力,并成为了政府干预的借口。

1.3. 外援融资

一、 外源性融资指筹资单位面向社会筹措所需要的资金。

二、 与内源性融资相比,外援融资的特点是:资金来源广泛,可以满足筹资单位进行大规模投资的需求。 三、 根据筹资的中介和工具不同可以分为:银行贷款、股票筹资、债券筹资和其他方式的融资。 四、 外源性融资中,短期资金需求往往由银行借款来满足,或者发行短期债券或股票。 五、 长期筹资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发行长期债券或股票。

金融深化

1.4. 金融抑制根源

一、 经济的分割性。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分散、市场割裂、生产效率和投资收益率差别巨大,这种分割经

济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裂与脆弱,并导致“内源性融资”盛行,资金无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借口;

二、 政府的过多干预。政治上,发展中国家有强烈的摆脱西方国家控制的愿望,更相信本国政府的干预力

量而不愿意接受所谓的“自由市场”的调控;

三、 信贷管制。社会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对高利率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十分警惕,以至于运用人为干预手段

来压制利率水平,从而使得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数;金融体系对储蓄的吸引力日益减弱,而随配给制而来的特权与腐败现象却蔓延开来。

1.5. 一、

金融抑制手段

利率上限和信贷配给。利率上限导致储蓄下降和资金供给不足;较低的贷款利率又刺激了借款

人的强烈的借款需求,资金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于是纷纷转向非组织的金融市场,而这种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的融资又反过来加剧了金融管制的盛行,并采取信贷配给来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本。配给制带来了腐败却消除不了总需求的缺口。

二、

高估本币。由于本国经济长期落后,有相当数量的产品需要依赖进口,于是政府常常高估本币。

然而能够以官方汇率获得外汇的往往只是那些持有进口许可证的特权机构,结果造成了腐败和外汇黑市交易。从而一方面导致外汇市场发育缓慢,另一方面对出口来说也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并造成经济上的长期依赖和落后。

三、

金融管理。如政府部门高度集权,管理机构重复设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矛盾等。这些

导致了经济的低效率,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也抑制了经济的发展。

1.6. 金融抑制表现

一、 金融市场不健全。国家意志代替了经济规律,行政指令胜于市场调节,金融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货

币市场缺乏联系各个金融主体的功能;证券市场交易品种和数量有限,法规不健全,中长期资本不易流动;外汇市场上汇率由官方决定,过度外汇需求只能求助于黑市交易,且存在着多重汇率。

二、 金融工具单调、银行业务单一、利率僵硬;商业信用不佳,商业票据无法广泛流通;证券交易品种有

限。金融抑制造成了负的收入、储蓄、投资和就业效应。

金融深化

1.7. 金融抑制的后果

一、 金融抑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包括负收入效应、负储蓄效应、负投资效应和负就业效应。

1. 2. 3. 4.

负储蓄效应。储蓄实际利率为负使得国内储蓄锐减;

负投资效应。过多的投资流向所谓的新兴产业而忽视了对发展中国家传统产业特别是农业部门的投资,而新兴产业引进吸纳力又有限,导致资金的浪费;

负收入效应。即人为压制利率和高通货膨胀,导致人们减少以货币形式保有的储蓄,从而使投资枯竭,收入水平下降;

负就业效应。金融抑制对传统经济部门的限制使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然而城市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却只能吸收很小一部分闲散劳动力,从而减少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贡献,造成严重的失业和贫富分化。

第二章、 金融深化

2.1.

金融深化定义

一、 金融深化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现实,提出了发展金融产业的政策措施,主要是放松过多的行

政管制,让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本身特有的有效配置资源的机能,以促进经济增长。 二、 其内容主要包括,

1. 2. 3. 4.

取消不恰当的利率限制,控制名义货币增长率; 放松汇率限制; 财政改革;

其他,包括放松对金融业过多的限制,允许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竞争。大力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增加金融工具。改善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环境。

2.2. 金融深化的主要内容

一、 金融深化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现实,提出了发展金融产业的政策措施,主要是放松过多的行

政管制,让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本身特有的有效配置资源的机能,以促进经济增长。其内容主要包括,

二、 取消不恰当的利率限制,控制名义货币增长率。

1. 2. 3.

较高的利率会促使资金流向高效益的企业,这就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资本的优化配置。 较高的利率也会促进借款企业努力改进技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同时,政府应对名义货币量进行有效调节以稳定市场价格。 1. 2. 3.

将高估的货币贬值,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外汇的过度需求,并刺激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改固定汇率制为弹性汇率制。

促进外汇的自由兑换,允许国外投资者将其赚取的利润换成外汇汇往国外,对于缺乏资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吸引大量外资的前提之一。

四、 财政改革。

三、 放松汇率限制。

金融深化

1. 2. 1. 2. 3.

合理规划财政税收,采取一系列税收减让政策,特别是降低“存款利率税”,让储蓄者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减少不必要的财政补贴和信贷配给,代之以按市场利率发放的贷款。 放松对金融业过多的限制,允许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竞争。 大力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增加金融工具。 改善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环境。

五、 其他:

2.3. 金融深化的意义和作用

一、 调了金融体制和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二、 在金融理论方面,该理论批判了传统的经济理论,并认为,落后经济中的货币和实物资本在很大程度

上是互补品而非替代品。它还批判了落后经济中盛行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学说,认为在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变过程中,通货膨胀是可以避免的,金融体系和实际经济完全可在物价稳定的环境中同步发展;在政策主张上,它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和提高利率,在增加货币需求的同时,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分配,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此外还提出财政、外汇、外贸政策配套改革的一系列建议,要求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三、 剖析了依赖外资和外援的危害性,指出过多的外资和外援反而会削弱本国的经济基础,加剧本国金融

的抑制和扭曲,带来周期性的市场波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发展的主张。

四、 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割裂性”经济结构中,资本的报酬率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企业之

间存在着社会差异,经济发展就是要消灭这种差异,以提高资本的平均社会报酬。其政策含义在于,发展中国家应注意促进中小企业的改造和提高,而不能只重视大企业。

1. 金融自由化的正面效应

一、 储蓄效应:储蓄实际利率上升,资产选择范围增加,国内私人储蓄增加,本币币值虽回归到较低位置,

但是有较高利率的支撑,消除贬值预期,使吸收国内储蓄更加方便,资本外逃得以扭转,从而使得私人储蓄的增加替代原来的财政赤字和国外援助资金。

二、 投资效应:利率作为一种有效的相对价格引导着资源的配置。

1. 2. 1. 2. 1. 2. 3.

储蓄者的资产选择范围扩大了,他们的储蓄投放市场扩大了,使得在更大范围内选择金融资产的规模、期限和风险成为可能。

各种投资竞相争夺储蓄的支配权,通过利率来引导储蓄资金优化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 利率压制,储蓄过低,本身就会引起生产投资的不足,资源的闲置。

利率的压制,信贷的配给中稀缺的资金大量投入资本密集型产业,使失业状况加剧。 通过提高就业而增加工资收入。

减少特权阶级垄断信贷配给之后的垄断收入。

投资的增加带来的资本积累有助于改变压低农产品价格,改变对农民的变相剥削。

三、 就业效应:“落后经济中的失业”的金融抑制的原因

四、 收入分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