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分析及其调控思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分析及其调控思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af4db09de80d4d8d15a4faa

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分析及其调控思路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日期:2012-02-13来源: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第8期)

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时常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10年以来,我国为了调控居民消费价格,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货币政策调整和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措施。2011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总体上继续高位运行,这给稳定价格总水平带来了困难。未来农产品价格将呈现出怎样的走势?农产品价格波动会对物价总水平产生怎样的影响?在我国稳定物价总水平大背景下如何选择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为此,本文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农产品供给和宏观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经济因素,最后提出调控农产品价格的政策思路。

改革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

考察一个相对较长时期的经济变量波动情况,往往会借助考察经济周期的方法,总结其波动特点,探寻其原因,尽可能把握其未来的走势。总体上说,改革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呈现出明显的不规则周期性波动,这既有市场力量的作用,又有体制改革和调控政策的影响。

观察改革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2000年以前为农产品收购价格)较上年的变动率(上涨幅度或者下跌幅度),可以发现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改革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最突出特征就是不规则的周期性波动(有学者将不规则周期性波动概括为非对称性),具体来说,主要有:

第一,改革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经历了五个完整性周期。一般地,将两个明显的临近波谷称作一个周期。据此标准进行划分,改革后农产品收购价格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波谷出现在1982年(见图1)。

改革后,国家多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后,1982年当年农产品收购价格较上年上涨幅度下降2.2%。到了1990年,第二个严格意义上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变动率波谷出现,较上年下跌2.6%。这样,1982-1990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波动形成了改革后第一个完整的周期。类似的观察,可以发现:1990-199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波动形成了第二个完整的周期;1999-2002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形成了第三个完整的周期;2002-2006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形成了第四个完整的周期;考虑到2010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这样,可以将2006-2009

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作为第五个完整的周期,历经了3-4年时间。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周期,何时结束,有待观察。

每个价格波动周期进一步地分为涨幅扩大阶段和涨幅缩小或者下跌两个阶段。自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周期,2010年呈现为明显的涨幅扩大。2011年,农产品价格涨幅是扩大,还是缩小?判断未来农产品生产价格的走势,有一定难度,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运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实际情况来看,2011年上半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了17.1%,明显高于2010年,显示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进一步扩大,这种态势初步表明农产品生产价格走势尚未出现拐点,仍没有进入涨幅回落阶段。这种农产品价格运行态势意味着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所带来的压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大。

第二,改革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的周期长度呈现出缩短的态势。一般地,将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经济指标相临的两个波谷所经历的年度(或者其他时间长度)称之为周期长度。据此进行观察,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农产品收购价格波动所经历的周期长度分别是8年和9年,周期长度相对较长,而进入新世纪后,农产品生产价格经历了3个周期,周期长度明显缩短,每个周期的长度3年或者4年。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长度明显缩短,可能与我国政府调控农产品价格的有效性提高有关。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周期长度是否会保持相对较短的态势?如果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周期长度态势得以维持,估计2011年下半年或者2012年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拐点将会出现。

第三,改革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呈现出缓和的态势。一般来说,将每个周期的峰位与谷位之差作为波动的剧烈程度的考察指标。一个周期的峰位与谷位之差越大,波动越剧烈。比较而言,1990-1999年期间农产品收购价格运行周期的波动最剧烈,在这轮波动周期中,波峰出现在1994年,农产品收购价格较上年上涨39.9%,波谷出现在199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较上年下跌12.2%,峰位与谷位之差达到52.1%。进入21世纪后,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大的是2006-2009年这个周期,波峰出现在2007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18.5%,波谷出现在2009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下跌2.4%,峰位与谷位之差为20.9%,明显低于20世纪90年代那个周期峰位与谷位之差。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农产品生产价格运行周期的波动程度能否进一步缓和?一般说来,自发市场条件下价格波动相对剧烈。随着市场结构的演进和政府调控的成熟,农产品价格波动程度理应减缓。近些年来,我国创新了多种不同的农产品价格调控方式,一些方式相对有效,可以预期本轮农产品价格波动程度可以减缓,即使2011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扩大,但比2010年的上涨率不会超过18%。

第四,改革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对整个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的影响明显。在影响农产品生产价格的结构因素中,由于种植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比重相对较大,因而会出现种植业生产价格波动对农产品生产价格总体影响相对明显的情况。特别是粮食,不仅其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相对较大,而且用地中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最大,是养殖业的投入要素及其成本的重要构成,在不同农产品比价形成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其生产价格的波动对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的影响比较明显。

改革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粮食生产价格、种植业生产价格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的波峰、波位出现的年份以及周期长度非常接近,仅仅是波位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时粮食的峰(谷)位高,有时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峰(谷)位高。比较而言,粮食价格在每个波动周期中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见图2)。

粮食或者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波动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或者进一步来说,是否存在着粮食价格周期性波动带来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周期性波动是否会带来农产品生产价格周期性波动?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借助不同类型产品生产价格波位的互相关分析加以检验。对1978-2010年期间年度粮食生产价格、种植业生产价格和农产品生产价格三者的波位进行互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当年的波位相关系数都超过0.9,表明高度相关;三者的先行和滞后1期的波位相关系数都大约0.4,表明粮食生产价格、种植业生产价格和农产品生产价格三者之间的周期性波动存在着相互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的生猪价格涨幅明显高于粮食,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似乎超过了粮食。这是否意味着生猪和猪肉价格对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整体上的影响更大?不可否认,肉禽及其制品在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明显高过粮食,肉类价格的涨跌对居民消费价格的直接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粮食。但是,粮食处于食物链的前端,其价格的波动更具有本源性质。从长期来看,粮食价格波动与肉类价格波动关联程度高。

我国粮食生产价格已经连续多年上涨,势必会反映到肉类及其他畜产品和水产品价格上。这意味着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走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充其量通过调控缓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农产品价格涨势不可逆转,但上涨幅度不能超出居民经济承受能力,这应该是我国将来选择粮食价格政策措施时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第五,改革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波动与食品消费价格波动大体一致。农产品生产价格与食品消费价格二者之间不仅内涵和外延不同,而且我国从农民出售农产品到消费者将农产品购买到家,需要经过一系列环节和中间商人或者加工企业,价格差异可能较大。特别是近年来,生产者抱怨农产品卖不到好价钱,消费者感到农产品价格涨幅过大。农产品生产价格与居民食品消费价格二者严重脱离吗?

由于改革后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统计制度建立经历了一个过程,从查阅现有公开的统计出版物情况来看,2001年前农产品生产价格数据不可得,用农产品收购价格替代,而1993年前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数据不可得,用食品零售价格替代。

比较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居民食品消费价格,虽然二者年度波动不完全相同,但是二者的步调大体上一致,波峰波谷出现的年份基本相同,仅仅是少数年份二者的波位存在差异。1988年、1994年两种价格同比上涨率都达到波峰,2007年和2008年两者相继出现波峰,波位都超过了10%。1990年、1999年和2009年是两种价格波动的明显波谷(见图3)。

改革以来,农产品生产价格与食品消费价格波动大体上一致,可能表明通常情况下形成二者波动的因素基本相同。如果这个结论成立,则表明近年来消费者感受的食品消费价格偏高,总体上是由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较大所致,更进一步表明单纯从流通领域调控食品消费价格可能无法取得预期效果。未来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呈现为上涨态势,食品消费价格也将继续上涨。

改革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与一些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回顾改革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不同周期性波动,其形成原因是不一样的。大体上说,政府干预力度比较小的农产品,周期性波动主要受市场力量支配,基本原因是价格波动和供求关系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粮食等政府干预力度比较大的农产品,还明显受到政策因素影响。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调控政策措施等因素对特定时期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也相对明显。

(一)农产品产量增长的周期性变化 农产品价格的不规则周期性波动,与农业经济活动本身关系极大。在气候不规则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下,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等的发生也可能呈现出不规则的周期性变化。在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中,一些农产品,例如苹果,本身生产也有大年和小年之分。

农业收获的不规则周期性,带来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不规则周期性,进一步地调节农户或者其他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产品生产的决策,从而形成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与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之间的蛛网形态。

在农产品生产资源有保证的前提下,按照经济学的蛛网理论,农产品价格通过对供求关系的作用,在市场上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到足够高的水平,充分调动农业生产者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会出现农产品供给超过需求,带来农产品价格的回落;农产品价格降到过低水平,农业生产者会调减生产,出现农产品供不应求,使农产品价格再度上涨。这种循环就表现为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为市场力量使然。近些年来,我国居民感受到的蔬菜和猪肉价格剧烈波动就属于生产周期性波动带来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蛛网形态。显然,如果农产品生产资源存在着紧约束,如没有后备耕地,价格涨得再高,粮食生产无法扩大,或者遭遇严重自然灾害,这些情形都会阻碍市场力量对农产品供求关系及其价格的调节,市场价格对农产品供给的调节将失灵。

实际上,根据改革以来我国农产品产量或者根据自然灾害程度变化只能部分地解释农产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若选择计量模型进行检验分析,农产品产量的变化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解释则微不足道,这可能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我国农产品产量的统计与实际供给量偏差较大,无法通过产出量变化反映价格的波动来源;第二,我国年度农产品价格波动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