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马淑媛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毕业论文 马淑媛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b387ce2bceb19e8b9f6ba57

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消化酶产生的主要场所是中肠,所以中肠结构比较重要。中肠包括胃盲囊和胃。 2.2.1 胃盲囊

胃盲囊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粗并且长,围在前胃的外侧,后半部分细短,围在中肠的外侧。胃盲囊内有折叠的脊,无几丁质内膜。上皮层由单层长方形细胞组成。上皮层外是基膜。基膜外是排列稀疏的纵肌束和2-3个细胞层的环肌层,最外包裹的是围膜(图2:6、7)。 2.2.2 胃

胃又称中肠,它是食物消化的主要部位。为一层均质的膜状结构,肠壁上有横向的皱褶,中肠内壁光滑没有任何的脊,也没有几丁质内膜[7]。内壁组织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围食膜、肠壁细胞层、基膜、很薄的肌肉层和围膜。由于中肠组织结构排列紧密,基膜、围膜等不明显,但肠壁细胞层明显厚于前肠上皮层。位于最内侧的围食膜着色较淡,是一层非细胞结构, 厚度不均匀,是由肠壁细胞层中的分泌细胞分泌形成的。围食膜向外是上皮层,是由柱状细胞组成,细胞核大呈椭圆型,绝大多数还是消化细胞。肠壁细胞层的基部有排列很稀疏或者成群的再生细胞,再向外是薄薄的肌肉层和围膜。中肠肌肉层远远没有前肠发达,纵肌很薄且不连续,比较厚的环肌排列在纵肌外。肌肉层外是有固定组织作用的围膜结构(图2:8、9)。 2.3 后肠

后肠分为回肠、结肠、直肠。后肠的组织结构与前肠相似,也是由几丁质内膜、上皮层、基膜、肌肉层、围膜组成[8]。但和前肠不同之处是:内膜远比前肠薄;肌肉层排列也不规则,在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肌肉层,另外回肠肌肉排列顺序与前肠相反;直肠内有回肠延伸下来的六条纵行肌和直肠垫。 2.3.1回肠

回肠的组织结构最内层为几丁质内膜,其染色较深。再向外则是上皮层。上皮层由单层立方形细胞构成,细胞核大而呈椭圆形。上皮层外包裹着比较明显的基膜。基膜与环肌层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再往外是2—4个细胞层厚度的环肌层,环肌层外是零星分布有纵肌束,纵肌和环肌的排列顺恰好与前肠相反,但肌肉层不发达。最外层包被围膜(图2:10)。

6

2.3.2结肠

结肠位于回肠之后,在无食物的情况下是消化道中除食道外最细的部位[9]。组织结构和回肠相似,最内层为很薄的几丁质内膜,接着是由单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的上皮层,上皮层下有基膜和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外是肌肉层,肌肉层的分布和前肠不同,依次为纵肌、环肌、纵肌(图2:11)。 2.3.3直肠

结肠后端膨大的部分为直肠,在结肠和直肠的连接处有一明显的弯曲,称为直肠弯。直肠内部结构大的特点是有6个直肠垫,每个直肠垫之间有6条由结肠延伸下来的纵行脊。日本鸣蝗直肠的横切面有内膜、纵肌、环肌、上皮层、围膜 (图2:12)。

综上所述,日本鸣蝗的前肠由内向外分为六层,依次为内膜、上皮层、基膜、纵肌、环肌、围膜。中肠的组织结构也分为六层,依次为围食膜、肠壁细胞层、基膜、环肌、纵肌、围膜。后肠的组织结构与前肠相似[10]。

3 讨论和分析

本实验对日本鸣蝗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进行观察, 其消化道形态结构与其它蝗虫类似, 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其组织结构由几丁质内膜或围食膜、上皮层、基膜、环肌层、纵肌束和围膜组成,但前肠、中肠、后肠各部分的组织学特点均有差异,这与各部分的功能相关。

前肠由内向外分为六层,依次为内膜、上皮层、基膜、纵肌、环肌、围膜。内膜较厚,这可能与前肠没有吸收作用有关;前肠的食道部分多条纵向脊可以防止食物倒流;膨大的嗉囊可以储存大量的食物,嗉囊里排布稀疏呈束状而不连续的纵肌,嗉囊拥有强大的收缩力和良好的伸缩性,可使食物向多方向蠕动, 同时也可以储存较多的食物;前胃部分肌肉层最为发达,它的作用是搅拌和磨碎食物,从而使食物充分与消化液彻底混合,另外也可以将食物推下到胃部。前肠的这些结构特征与前肠摄取和储存食物的功能相适应。

中肠肠壁上可见横向的皱褶,有利于分泌消化酶和吸收营养物质,同时还扩大容积和滞留微生物的作用;中肠与前肠的不同之处在于中肠没有内膜, 从而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具有围食膜, 围食膜作用是包围食物, 同时保护中肠免受食物颗粒磨损;中肠的肠壁细胞层比较厚,细胞体积大,这一特点有利于中肠

7

的分泌和吸收;中肠肌肉组织没有前肠发达,从而使收缩力也远不如前肠,这种结构能较好地阻止食物倒流,另外薄薄的肌肉层利于营养物质、水分、无机盐等渗入淋巴系统和血管;中肠的这些结构特征与中肠消化和吸收的功能相适应。

后肠的组织结构与前肠相似,但与前肠的不同之处是内膜很薄,且水能透过, 可能有助于其回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直肠部分的直肠垫之间的纵行肌是由回肠和结肠延伸而来,贯穿整个后肠,这种结构使直肠既有较强的收缩力, 又有较好的伸展性。使食物在直肠中被挤压, 并转变成粪便。后肠的这些结构特征与后肠的排除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功能相适应。

总之,动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这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保持种族延伸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动物的外部特征是这样,其内部构造上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甘雅玲.郭中伟.蝗虫消化系统的超微结构[J].电子显微学报,2002,21(5):582-583 [2]刘凌云.郑广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8-270. [3]郑哲民.昆虫分类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94-395.

[4]张小民.李晓玲.郭亚平等.蝗虫消化道形态结构研究的一种新方法[J]. 昆虫知识, 2007,44(1):135-137. [5]丙菊生.杜愚琴.陈海明等组织切片技术[M].江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8-106. [6]曾慧花.蝗虫的中肠形态比较和相关酶活性的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06.

[7]卢晓.何慧.奚耕思.黄脸油葫芦消化道和马氏管的组织学观察[J].昆虫知识,2009,46(5):764-767. [8]张小民.郭亚平.许晶.马恩波. 中华稻蝗全消化道内壁显微结构观察[J].昆虫学报.2006,49(2):219-229. [9]白大章.全仁哲. 黑腿星翅蝗消化道组织结构观察[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20(1):50-52. [10]李德智.东亚飞蝗形态学观察及三维重建可视化.[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8

图1日本鸣蝗消化道解剖图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