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考试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国文学》考试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b38ec56f18583d049645953

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对创造理想的乐趣精神,都充分反映了“五四”知识青年的愿望和理想,这种革命的理想主义构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诗篇中那奔腾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宏伟的构思与浓烈的色彩,激昂的音调与急骤的旋律等,都是这一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气势雄浑豪迈的自由体诗是《女神》的第二大特色。他的自由体诗突破了旧体诗的束缚,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甚至连韵脚也不押,但诗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节奏旋律却和谐一致。在许多诗篇中诗人用重叠反复的诗行表现丰富的例子。

13、简述茅盾创作的基本特点?一、力图展现中国现代历史,具有“史诗”的性质。茅盾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社会性,茅盾具有强烈的“编年”意识,茅盾常常出于对史的功能的自觉,敢于接触他人所不敢而又是人们所关注的重大题材,直接地为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观念提供鲜明的历史图景。他的作品更注重社会的重大题材的描写,关注社会的矛盾,以大规模的气势舒展历史的画卷,带有鲜明的纪实性、传记性特征。

二、巨大的思想深度。茅盾的作品以冷静的社会分析色彩,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情和理的关系上,茅盾尽管始终表明文学必须用真情去影响读者,但是,在他的创作中,理性的主导、理性的分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常常以一个社会学家的眼光,为读者一丝不苟地冷静地叙述生活的情景,严肃地分析社会的性质和前途。茅盾在人物创造中,重点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物的性格、精神状态,而是这些人物所体现的阶级、时代特征,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是茅盾创造人物的一个基本倾向。

三、倾心于艺术的真实。在茅盾的文学活动中,他坚持以求“真”为惟一目的的审美观念。茅盾虽然有自己的理性追求,但这种追求尽量与自身真切的情感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执著于现实人生,倾心于艺术的真实。因此,他的作品虽然有强烈的理性色彩,但较少表现出当时流行的公式化和概念化的倾向。 14、社会剖析小说?“社会剖析小说”,由茅盾小说创作而开始的一种创作现象,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第一,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阶级性比较鲜明;第二,情节的冲突和发展往往由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所决定,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第三,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15、简述祥子和虎妞的性格?祥子原来是农民,他诚实、木讷、保守,到了城市,他开始充满着希望,他的理想和希望并不高,一是希望有辆自己的车,可以自由独立,可以有饭吃;二是希望凭着自己的本事娶上个老

婆,建立美满的家庭,这两个愿望都是现实的,也不是难以实现的。他身体强壮,卖力肯干,又有高超的拉车本领。但是社会环境不允许他实现,他第一次买车,军阀混战,他不顾兵荒马乱地拉车,结果车被大兵抢走;第二次攒钱买车,由于没把钱存在银行里,还没来得及买车,钱就被特务敲诈去了;第三次买车,为了埋葬妻子虎妞,又把车卖了。祥子身上烙刻着狭隘的小农意识,他不可能看到社会的本质,更不可能认识到靠个人奋斗不可能摆脱劳动人民穷困的现实。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他逐渐滋生自暴自弃的思想,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他曾经企图反抗命运,却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自我放纵,跌入了流氓无产者之列。显然,祥子的悲剧是对普通劳动者在当时社会中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

虎妞是车厂主刘四的女儿,后来又成为祥子的妻子,她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剥削者的女儿,又是被压迫者的妻子。她的性格也必然呈现出二重性: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粗俗刁泼、善玩心计的市侩习气;另一方面,她被父亲出于私心而延误了青春,心中颇有积怨,直至闹翻。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心理和生理也因此而变态,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妻子,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图把身强力壮的祥子也拉上她理想生活的轨道,做一个靠出租洋车来剥削他人的车厂主。她用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方式对祥子表现出“疼爱”,而更多的是她那种畸形的、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纠缠与索取,她的所谓的“爱”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是对祥子心灵与肉体两方面的摧残,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溃的悲剧结局。

16、简述《雷雨》中象征性意象的运用?象征性意象是指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观念。象征性的意象在曹禺的话剧中大量存在。一种是以场景、道具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如《雷雨》中死气沉沉、充满压抑感的周公馆;二是以人物性格的方式呈现的象征性意象,例如具有“最‘雷雨’性格”的蘩漪,她那种极端和矛盾的性格,与狂躁郁热的“雷雨”的象征意蕴是如此吻合;三是由作品命名构成的象征性意象,如“雷雨”,既是一个实存之物,同时又是某种观念的象征。这些象征性意象从不同层面烘托、渲染了戏剧的诗意氛围,就像一层厚重的天幕,笼罩着作品的一切事件与人物心态,从而成为戏剧有机的组成部分,以至于一旦缺少了它们,演出就可能会失去生命的灵动。

17、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蜇存、刘呐鸥、

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1928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开始了对日本新感觉主义文学的介绍, 1932年至1935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代》,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新感觉派小说得以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随着施蛰存辞任《现代》编辑一职,新感觉派逐步解体。

所谓新感觉,指将主观感受投射到客观事物之上,从而使主观感觉客体化,构成所谓的“新现实”。为了展现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觉和体验,他们的作品往往采用新奇的文体、华美的词藻、象征和通感等手法。刘呐鸥等人曾大量介绍这一文学流派的小说,并在创作中模拟。

18、简述新感觉派小说在内容和技巧上的特点?从创作的内容来看,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描绘场景为十里洋场的上海——中国新兴的大都市。他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奇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对都市繁复驳杂的景观色彩进行渲染,对喧嚷匆促的都市生活节奏进行呈现,对都市人汹涌起伏的内心情欲进行刻画。 从创作的技巧来看,新感觉派引进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的结构、语言、人物心理描写等方面有所创新。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技巧高于内容的试验性质。首先,为了表现“主观感觉客体化”这一“新感觉”,他们往往采用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方法将主体感受投射到客体上去。在新感觉派作家看来,现实并不是外部的,也不全是内心的,而是感觉和体觉双重类型的混合。其次,他们受到来自意识流、电影文学的影响,突破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在情节上的明晰连贯,代之以“不确定性”,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具有不确定性。他们大量删减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代之以回忆、联想、闪念、梦幻、潜意识,读者必须用想象来补缀情节。 为了表现都市生活的繁忙速度,加快叙事节奏,大量的电报式的语句、跳跃性的对话,甚至采用拟声、拟形的方法以表现特定的情绪。总之,新感觉派小说吸取来自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借鉴了来自西方的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的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心理型的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的修辞,用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的交错及充满速率和曲折度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上海的繁华和喧哗”,使自己和第一代的海派文学有了本质的区别,超越了通俗文学,成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流派。

19、以戴望舒诗歌为例分析现代诗派的创作特点?从内容上看,现代派诗人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的创作风格,力图充分展现诗人的内在情

9

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诗歌的主题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这个主题在戴望舒诗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诗歌技巧上,现代派继承了初期象征派对“纯诗”的强调,对“契合”与“暗示”的强调,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但是,现代诗派排除了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的盲目照搬,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是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性不仅表现在人物的病态心理刻画上流露出的西方精神分析的影响,也表现在大量运用的联觉、知觉、超感觉等表现手法来化为通感的修辞手段,生动展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22、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1937年9月创刊)和《希望》(1945年1月创刊)、《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主要诗人有鲁黎、绿原、阿垅、曾卓、卢甸、孙钿、板话》的格调,关注农民的生活和命

运,追求小说的大众化和地域特性,创作出一系列反映农村生活变革的小说,形成了一个影响波及全国的作家群体“山药蛋派”。 26、“荷花淀派” 50年代在孙犁的作品影响下,京津地区有一大批青年作者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积极主动地学习孙犁的风格,效仿孙犁的路子写小说,着重描写河北平原、白洋淀地区的农村生活,挖掘普通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自然美和人对独立性的意象单元和主体的人生感悟有机地融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

20、简述《金锁记》中,作者利用“月光”、“镜子”的作用?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张爱玲巧妙的借用了月亮来结构小说。小说一开场就由一轮三十年前的月亮引导读者进入一个伤感、凄清的故事,小说的结尾处又以月亮的沉落作比,结束了故事,也结束了七巧的命运。在故事中间,张爱玲同样用一面镜子来表现时间的流逝,“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以镜、月来写时光的流转,除了结构的作用,还作为象征性的意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月亮每一次升起,都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蕴,暗示、丰富着人物的心理。如“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月亮。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21、为什么说张爱玲的小说技巧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在小说的写作技巧上,《金锁记》吸取了传统小说重视情节的特点,故事结构完整,具有传统小说的叙事套路的痕迹,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完全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写,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圆满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张爱玲用传统故事性的全知全能的叙事模式所讲述的是对人性的现代感悟和破译,中西合璧的创作风格使她的小说既古典又现代,小说的现代

化铁、方然和牛汉等。七月诗派的活动贯穿了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3、简述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意义?胡风文艺理论的核心是“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家用强烈的主观战斗精神去拥抱现实、突入现实、肉搏现实,从改造现实的角度去把握现实、表现现实。与“主观战斗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是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在带着精神奴役的创伤的人民里面去担受那带着血痕和泪痕的人生,寻求支配历史命运的潜在力量,开辟从创伤里逐渐把潜在力量解放出来,生发出来的道路”,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使命。胡风的文艺理论对三四十年代文学创作中存在的“公式主义”“客观主义”的倾向起到了矫正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在胡风“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斗争”的呼吁下,七月诗派的诗人们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使中国新诗在四十年代再次掀起了现实主义的新浪潮。

24、简述七月派诗歌在艺术上的特点?七月派诗人在诗体上提倡自由体诗,认为“这种诗体最能表现最新最先进最深挚的人民(尤其是青年)的欲求和感情”,而他们的感情抒发,往往是喷发式的,诗人感情的起伏自然形成韵律和节奏,自由奔放成为七月派诗歌最显著的特征。七月派诗人在直抒胸怀的同时也注重意象的营造,大多采用描述性的意象而不是象征性的意象,刻意追求意象的明晰,既有鲜明可观的感性形式又有丰富完整的情感蕴涵。

七月派的诗歌形式普遍倾向散文化,自由体和散文化的结合使他们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孙钿喜用节奏短促、铿锵有力的阶梯体;阿垅多用长句,节奏比较缓慢;绿原采用句式长短交错的诗体。诗歌语言以口语为主,追求充满生活气息的新鲜单纯、明白晓畅。

25、“山药蛋派” 在赵树理的影响下,五、六十年代,山西籍作家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实力雄厚的作家,以《山西文艺》、《火花》为阵地,继承《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性美,形成了一个很有实力的作家群体。后来,人们把这个作家群体称之为“荷花淀派”,也称“白洋淀派”。 27、简述郭小川新中国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代表作?郭小川建国以后的诗歌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十年代。主要作品有:《投入火热的战争》、《向困难进军》、《致大海》以及叙事长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和《望星空》。第二阶段是六十年代前期。主要作品有《青松歌》、《大风雪歌》、《西出阳关》、《昆仑行》以及《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第三阶段是十年动乱期间。 28、“新辞赋体” 郭小川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的形式,用铺陈排比的长句格式,每句二十字左右,有的长达二三十个字,既能使强烈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宣泄,更增添了诗歌表达的语言气势。

29、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三支创作队伍?一是从五四、“左联”时期就活跃于文坛的像巴金、冰心、靳以、唐弢等颇负盛名的作家;二是从抗日、解放战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阔步走来的像刘白羽、杨朔、魏巍、秦牧等才思横溢的文艺战士;三是解放前就开始文学活动,建国后在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的徐迟、碧野、袁鹰、何为等人;以及建国后才崭露头角的象刘宾雁、魏钢馅、林遐等生气勃勃的文学新秀。

30、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首先,题材和体裁还不够丰富多样。游记、写景散文、散文诗或诗散文这些品类都很少有佳作问世。像鲁迅的《野草》那样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根本就没有产生出来。至于题材,也有许多“禁忌”。题材上被种种的清规戒律所束缚。“题材决定”论之类的论调以及其他一些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严重窒息了散文的生机。

其次,散文的流派、个性和风格的形成及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作品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思想、语言,说点人云亦云的“套话”,有的不敢大胆地吐露真情,或以违心之论敷衍成篇,或以不痛不痒的废话据塞读者,呈现出反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上未

10

能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至于“流派”,更是很少加以倡导。

31、简述王利发的形象?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他为人精明、干练、勤俭、善于经营,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里求得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得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茶馆却被强行霸占,自己也在绝望悲愤的意义在于它以其批判和揭露的现实战斗精神和“五四”文学传统在空间上形成了对接。他们重新举起了“写真实”的现实主义旗帜,直面人生、正视鲜血。“五四”文学传统中的干预现实、批判精神以及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弘扬;另一方面在审美领域中直接对所谓“光明总是战胜黑暗,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历史理性主义提出了挑战,文学的审美原则也从过去的历史眼光转换成了个人的叙述立场,从理性的思维转向了感性的认识,“伤痕文学”往往表现出个人面对痛苦历史的刻骨铭心的绝望与忏悔意识,具有较强的感性色彩,而“反思文学”则因为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思想容量,从过去单一的情感宣泄而上升为哲学、人性层面的思考。所以具有了较强的理性色彩;当然也相应失去了伤痕文学那种忏悔与绝望,反思的历史范围局限在一定的政策之下,而且大多数是以“大团圆”做结尾。从作品文体的角度看,“伤痕文学”一般为短篇形式,而“反思文中上吊自杀。王利发和他的茶馆在全剧中具有结构功能,是全剧的核心人物、核心场景,起到辐射、领起其他人物和社会时代背景的结构作用。 32、列举样板戏作品?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首次将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现代样板戏作品”。之后又出现了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等第二批样板戏。 33、“根本任务”论“根本任务”论。这是当时文艺理论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他们宣称“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杜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用工农兵形象占领舞台,塑造他们需要的“反流潮英雄”和敢于同“走资派”斗争的英雄。 34、“三结合”“三突出”原则“三结合”“三突出”原则。作为极力倡导的创作模式,其内容是: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在所有的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依照这个创作模式.作品中所有人物都要为英雄人物作铺垫,而“第一号”英雄必须“高大全”,不准写其成长中的缺点,必须永远占据“作品中心”等等。 35、“主题先行”论“主题先行”论。其要点是:创作时先确定主题思想,然后确定人物形象,从生活中选择故事。这种提法违背了文艺源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36、“潜在写作” “潜在写作”是陈思和在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它指的是1949年至1976年间(也就是当代文学史上的“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许多作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剥夺了正常的写作权利,但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和积聚的创作激情,他们写作了一些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发表的作品。这些作品真实地表达了作家们对时代和生活的真切感受和深沉思考,在今天看来具有较高的文学史价值。

37、简述伤痕文学的意义?伤痕文学

文学开始回归到文学自身。“伤痕文学”创作中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得到了一次张扬,而且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与国家意识、主流话语保持了一定的趋同倾向,“政治和文学精神互为声援”。这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和国家意识长期存在距离的历史状况中是少有的。

38、伤痕文学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在主题上表现出了对“文革”的揭露和批判,表现了十年动乱给人们精神上和肉体上带来的创伤,进而也表现出了对现实社会弊病的揭露和批判。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标志。其他还有郑义的《枫》、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啊!》等,而老鬼在198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血色黄昏》也被认为属于“伤痕小说”的范畴。伤痕文学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恢复和新时期文学的起步。

39、反思文学新时期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的《犯人李桐中的故事》、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等,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阶段,它已经不满足于对“四人帮”罪行的一般性的控诉,而开始探寻和思索悲剧背后的历史教训。

40、简述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异同?一般说来,“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都通过对极左路线的揭露、批判,对社会和历史悲剧形态和悲剧人物的命运、性格展示,表现出鲜明的现实干预精神和现实主义的风格。可以说“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而“反思文学”则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伤痕文学”的题材范围集中在文革十年时间,而“反思文学”则把题材的时间段落向前推移到五十年代、乃至民主革命时期,题材所表现的历史内容的范围更广了,表现的空间也就更大了。反思的对象也从“文革”的灾难性现实而深入到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层原因;从情感倾向而言,学” 与其反思的历史容量相关,因此创作的篇幅更大,一般则采用中篇小说的形式。

41、简述改革文学的发展阶段和代表作?改革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以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发表标志“改革文学”开始启动。此外,还有柯云路的《三千万》、张锲的《改革者》、水运宪的《祸起萧墙》、焦祖尧的《跋涉者》、宗福先的《血,总是热的》(话剧),以及蒋子龙自己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等。这些小说直接感应时代要求,表现出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品的题材内容比较广泛,既有正面表现改革,表现时代风云和塑造改革英雄外,也有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和批判,如沙叶新的话剧《假如我是真的》;人物身上存在着浪漫和理性色彩。但同时在人物形象身上也往往出现“青天”模式;在情节结构的设置上往往呈现出改革者/保守者的“二元对立”模式。

第二阶段以1981年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发表为标志。主要代表作有苏叔阳的《故土》、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星》、矫健的《老人仓》、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贾平凹的《腊月·正月》、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等。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专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这一阶段的小说侧重表现改革的艰难,表现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整体的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伦理观念的变化。第一阶段的浪漫气质没有了,代之以沉重、艰难、痛苦和迷茫、选择。

到1985年,改革题材的作品更趋于生活化和多视角,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写出了改革与人心世态、风俗习惯的变化,理想主义色彩被多种矛盾和斗争所代替,悲剧色彩更加浓重,改革文学基本结束 42、“改革文学”的总体特点?“改革文学”的总体特点表现为:一、作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鲜明的参与意识呼吁改革;二、在情节的设置上,往往描写改革与保守两种力量二元对立的较量,但又大多按照某种

11

预设图式描写,因而带有一定的模式化概念化倾向;三、作品的基调大都是乐观的。

43、文化小说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一是以肯定与颂扬的姿态来看待民族文化,主要以汪曾祺、邓友梅、刘绍棠、阿城、王安忆等人为代表,主要以展示民族文化的形态,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为主,在审美倾向上表现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展示、寻化的情感世界的流露,是建立在人道主义基础上的以人性对抗兽性的歌;其三,舒婷并没有单纯地将怀念母亲的情感作为无病呻吟的浅吟低唱,作为简单的情绪渲泄,而是包容了深刻时代特征和人性深度的情感体验与提炼。作者所表现的对于母亲的情感,具有了人性的普遍意义,“母亲”从个体而上升为人性、人类的普遍性共同情感的意象,作者也就从“有我之境”新时期意识流小说,又不可否认地带上东方化的色彩,它保持了东方的温良敦厚与节制,所表现的现实困境或生存矛盾以及对历史的批判,都不同于西方的绝对偏执,而带有相当的理想和乐观情调;在对“意识”的表现上,也不同于西方意识流小说以“潜意识”开掘、单纯表现“泛性欲”为中心,而是将历史、现实与自我意识、感受紧密结合,不是把自我作为封闭找和审美意识中历史感的加强,往往通过对风情、风俗、风物的描写,来体现民族文化的意蕴和人物的文化品格,在创作态度上相对比较平和;而第二种倾向则着重对传统文化进行审视,以韩少功为代表,表现出审美意识中现代感的深度强化,因而往往是以对阴暗、丑恶的批判与否定,在创作姿态上也往往以激烈的态度去审视传统文化,创作中常带有文化的焦虑,审美姿态比较冷峻。所以,文化小说的主要创作和价值取向通常用“寻父”与“审父”两个概念来加以概括。 44、简述文化小说主体视角文化化的特点?主体视角的文化化,首先表现为对文化环境的重视。把人放到社会整体、文化氛围、自然环境的种种复合关系中加以描写,透过个体活动来深刻地揭示群体社会的文化心理,也通过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塑造生动真实可信与富有历史感、文化感的人物形象。主体视角的文化化还表现为对艺术审美核心的重新重视。对文学审美功能的提出和强调,标志着艺术观念开始回归自我。

45、为什么说《呵,母亲》是一首人性的颂歌?《呵,母亲》从直接表现的内容与表层意义上讲,这首诗是为悼念去世的母亲而写的,因此全诗笼罩在一种对于母爱的眷恋和思念的氛围之中。全诗三个小节,通过映衬、对比的方式,作者抒发了对于母亲充满柔情的怀念。

但仅仅将这首诗看成是表现对母亲思念的诗作,还是不够的。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1975年8月),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到诗人表现母爱时的那种沉郁的心情以及这首诗所具有的先锋品格。首先,诗作发表的时间,是在“四人帮”横行猖獗的年代,那是一个泯灭情感、不允许谈论情感的年代,作者大胆地用诗歌方式怀念自己的母亲,表现人性中最伟大、最纯粹、最真切的情感,本身就具有了一种前卫与冲决藩篱的勇气。其次,在当时的文艺、文学创作中,即便要表现对母亲的想念,也是具有相当意识形态意味的政治化的“想念”,即往往是以一种阶级的情感来表现的,因此那种情感便具有了阶级的属性,是作为一个阶级、一种政治情感的体现,而舒婷的这首诗,没有那种标语口号式的阶级斗争话语,而完全是作为个人、作为女儿向母亲的倾诉,是个人

进入到了“无我之境”。

46、简述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重振在内容上,往往表现为对现实的把握与历史的反思,从而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与生命的认知。

新时期意识流小说首先在哲学观念上建立起了“人”的结构,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强调直观感知经验、体验与感悟、情绪的描述,充分地表现出了现代意识的小说体现。另一方面,意识流小说从现实场面的书写和社会政治的反思,到融入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度探寻与批判,从单一的对自我的外在肯定,到从生存意识与对个体生命力强化的内在肯定,摆脱了早期伤痕文学与部分反思文学作品、乃至从40年代就延续下来的革命现实主义的话语表述,以反传统的理性尺度进行消解和重构。

80年代意识流小说受到西方现代派文学,特别是柏格森、詹姆斯、弗洛伊德等西方意识流理论的诸多启发,而在创作上呈现了全新的风貌。

首先是小说重心的转移,它从描写世界外部特征的传统小说技法而转向追寻世界的隐微特征,多视角、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人物的精神生活和感情变化,开拓了心理空间,缩短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距离,并且,意识流小说的这种“向内转”倾向也标志着小说美学观念的更新和新文体风格的诞生;

其二,意识流小说在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及叙事时间上都汲取了现代派小说的技巧,从而形成了一套迥异于传统小说的新小说文体及艺术语言。它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日趋固定、模式化的叙事角度的设立,大量地运用“内视角”叙事,以人物意识的流动为中心,强化了作品人物的主体性。同时,视角的转移,造成了小说叙事时间的变化。叙事时间一改传统小说严格按照自然时序的直线叙述方式,而是尊重人物的主观感受,往往在时序颠倒、并列、场景切割、突兀转换与时间的延宕、中断中来体现柏格森的“心理时间”概念,对叙事时间观念的解放与突破,拓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空间,使生活的全部丰富性表现成为了现实。此外,在具体技法上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官印象等基本手段的大量运用,也成为意识流小说艺术形态的重要内容。 体系中的“病例”,而是在深入探究人的内心世界时,揭示出深远的社会、历史内容,表现出对现实生活和人生遭遇的关注,因此往往是较为理智和理性的。因此,新时期意识流小说严格地说还是一种心态小说,还只是对西方现代派小说技巧的接受、借鉴和运用;其三,在故事表述层面上,东方意识流小说着重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活动,但它并不舍弃情节,或是在情节中展开心理刻画,或是在心理活动中展开情节线索,但不管怎样,作品中都可以寻找到一根忽隐忽现的情节线索,甚至即便是一个场景、一个场面,也是心理意识之流的基点与背景,这就与西方意识流小说基本上不表现情节、不作细节描写划出了明显的界限。

47、简述荒诞派小说的特点?其一表现在将真实世界的材料以反逻辑的方式进行组合,使人感到荒诞离奇。宗璞、谌容、王蒙直至残雪的小说,是以荒诞的情节作为故事的框架,来表示世界的荒诞,通过对非理性的审视,开拓了人们对艺术、人生、社会的思维空间,使文学的现代化倾向和文学的总体构成越来越复合和多元,越来越趋近人们的思维和现实本质。

其二,荒诞小说以特殊的世界审视方法和表现方法,运用夸张、变形、颠倒、梦幻、象征、对比等手段,引导人们领悟和把握人生的普遍意味。 其三,荒诞小说所构置的定格、放大等审美效应,打破了常规的现实主义表现本质的方法,在超越经验的层面上进行人性的潜意识“丑”与“恶”的表现,通过艺术的抽象化来竭力放大丑恶,制造真实世界与小说世界的距离,阻止感情的过分沉浸,在主客体之间放置了一面无形的透镜与哈哈镜,把世界和种种现象定格。因此,它所拉大的主客体之间的审美距离,带来了特殊的审美效果。

48、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中国文坛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通过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模仿,以前卫的姿态从价值观念到叙事风格等方面切入,而侧重探索文学的文体意识(叙述方式),以彻底颠覆既有文学传统的文学。 49、“新写实小说”的特点?“新写实小说”从总体上讲,还是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大范畴的,但相比传统的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