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一编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20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一编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b3ba2f0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7a

1.该区域草本植物的入侵方向是( ) A.向较低海拔入侵,沿陡坡入侵 B.向较低海拔入侵,沿缓坡入侵 C.向较高海拔入侵,沿陡坡入侵 D.向较高海拔入侵,沿缓坡入侵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海拔较低处,草本植物入侵程度已经较高,故草本植物应向较高海拔入侵;从坡度来看,坡度较大处入侵程度较高,说明草本植物是沿陡坡入侵的,故C项正确。

2.影响该区域不同坡度草本入侵程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C.风力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地的原生植被以矮小灌木和苔鲜地衣为主,说明该地的土壤发育程度较差。陡坡土层较薄,土壤发育状况不如缓坡,故陡坡的原生植被长势不如缓坡,更容易被草本植物入侵,据此分析可知,影响该区域不同坡度草本入侵程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

3.与灌木相比,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使土壤水分增加的原因是( ) A.土壤蒸发加剧 C.植株高度减小 答案 B

解析 与灌木相比,由于草本植物扎根浅,个体小,耗水量少很多,因此,在区域降水不变的情况下,草本植物相比灌木而言,耗水量会下降,从而导致土

B.生长耗水减少 D.枯枝落叶量增加 B.降水 D.土壤

壤水分增加。

考点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向1 自然带与水平地域分异

(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一),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二)。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A.用地类型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因素是( )

A.气温 C.光照 解题思路

B.降水 D.土壤 B.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B.居民爱好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

答案 (1)B (2)D (3)A

自然带与水平地域分异分析思路

1.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变式演练

(2019·考试大纲调研卷七模)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某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下图示意该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据此完成1~3题。

1.该平原是( ) A.松嫩平原 C.太湖平原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该平原在3月份耕地上植被覆盖度大于25%,随着春季气温回升农作物返青,覆盖度升高。6月份,农作物成熟,收割,覆盖率降低,且该平原主要种植冬小麦等农作物,该平原为华北平原,B项正确;松嫩平原无法种植冬小麦,太湖平原、江汉平原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故A、C、D三项错误。

2.该地植被生长期内林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反映了该林地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

B.针叶林 B.华北平原 D.江汉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