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新时期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b6dde22dd36a32d737581d0

落后一个时代。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朝气,始终保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勇气,始终保持只争朝夕、时刻拼争的锐气,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二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在工作节奏快、任务重、要求高、竞争大、诱惑多,必须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做到“居上而不骄,处下而不忧,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三是要有勤勉敬业的责任意识。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甘于平凡、甘于奉献,干一行爱一行,对工作少一些抱怨、多一份责任,始终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

(二)四种能力

科学决策能力。决策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也是一项基本功。科学决策除了要具备上述四个方面的素质,还要树立“三观”:一是树立正确政绩观。决策时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群众得实惠为目标,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使决策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特别是青年干部,要立志做大事而不要立志做大官,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更不能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二是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贯穿于工作始终,在决策中统筹处理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工业与生态、当前与长远四大关系。要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发展规律,将外部形势和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趋利避害,增强决策的前瞻性、预见性。三是树立民主法制观。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议事规则,决策前积极吸纳各方建议,决策

中善于倾听各种意见,决策后勇于听取情况反馈。主要负责人既不能搞真主意、假商量,又不能优柔寡断、顺水推舟,要敢于决断、敢于承担责任。

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领导干部如果不懂市场规律、不了解市场信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就不能发挥作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就可能产生破坏作用。如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印尼等国家之所以在国际炒家的袭击中一败涂地,香港之所以能够击退国际炒家长达32个月的狙击并净赚1000多亿港元的股票,关键就在于特区政府能够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应对炒家在汇市、股市和期货市场的对冲操作。一是要把握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善于趋利避害。要了解全国甚至世界经济运行情况,熟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市场信息,并保持高度敏感,未雨绸缪,加强对企业的宏观指导,规避和化解政策风险、市场风险,防止重蹈常州“铁本事件”覆辙。同时,要深入分析国外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动向,准确把握温江在全域成都中的定位,突出比较优势,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二是要知晓微观经济的运行法则,精于算大帐。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竞争,竞争背后的核心是利益驱动。哪个地方成本低,企业就会在哪个到地方发展。现在很多地方都采取多种形式实行“零地价”、“税收返还”,企业得到了实惠,政府培植了税源,群众实现了就业。要有“企业赚钱、地方发展”的理念,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只计较一时得失。三是要灵活运用市场机制,敢于借力发展。要摈弃政府“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全面开放竞争性领域的基础上,更多地采取贴息、补助、垫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公共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要强化经营的理念,在不与民争利的条件下,对政府掌握的资源如土地、国

有资产等进行经营,积极引入BOT、TOT等市场运作模式。要树立成本效益理念,对每一笔财政资金投入都要深入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改革创新能力。十七大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创新时代,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是一项创新的事业,需要用创新的理念来把握、创新的精神来推进、创新的方法来实现。外界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中国的“新特区”。但敢不敢“试”、会不会“改”、能不能“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和改革创新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取决于五个方面:一是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既尊重知识、珍视经验、依靠专家,又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同时敢于否定自己过去的认识和经验,进行继续创新。二是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三是多维的创新思维。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既不满足于常规的思维方式、亦步亦趋,又善于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新的组合、迁移和应用。四是勇于探索的精神。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四平八稳,永远不会产生创新。要有敢为天下先、敢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五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领导者必须要有洞察全局、透过现象抓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运筹帷幄、驾驭全局的宏观指导能力,审时度势、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高瞻远瞩的预见能力,发现、把握、利用机遇的能力等。

执行落实能力。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基层干部既是领导者、决策者,更是执行者、落实者。一是要吃透上下情。要准确掌握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和省、市、区委的意图,把握精神实质。要找准本地本部门的优劣势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制定目标、思路和措施的依据。二是要善于组织协调。组织协调是领导干部有效实施领导工作的关键所在。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先士卒,还要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用前要知其长短,量才使用;用中要充分信任,大胆放手;用后要勉励激发,加强培养。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注意协调各方关系,当好上级的参谋助手,补台不拆台、积极不消极;加强与同级的沟通配合,不嫉贤妒能;充分调动下级的积极性,不颐指气使;加强与其他方面协作,不自行其是、推诿扯皮。同时,要善于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等手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抓好细节。很多同志特别是年青干部,总想干大事,但现实中我们的工作就是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甚至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但这些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细节决定成败。制定工作措施时要把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到,操作时不能把布置当成执行,关键环节要亲自检查甚至亲自动手。四是要提高效率。坚持雷厉风行,决定了的事情就要迅速推进、一抓到底,不半途而废;坚持以身作则,带头扑下身子抓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设法解决,不等待观望;坚持统筹兼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区分轻重缓急,集中力量抓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环节和关键问题。

三、加强学习和实践,争做本领高强、务实为民、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