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病原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8bc2384577232f60ddcca1c5

第1章 绪论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㈠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㈡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细胞类型 特点 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无典型细胞结构、在活细病毒 胞内增殖 原细胞型微生物 仅有原始细胞的核、缺乏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完整细胞器 原体、立克次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有完整上的核、有完整的真菌 细胞器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 1μm = 1/1000mm 球菌:直径 1μm

杆菌:长 2~3μm 宽 0.3~0.5μm 螺形菌:2~3μm 或3~6μm

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 G+菌 G-菌 聚糖骨架 同左 组成 四肽侧链 同左 粘肽 五肽交联桥 无 特点 三维立体框架结构,强度高 二维单层平面网络,强度差 含量 多,50层 少,1~2层 其他成分 磷壁酸 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 医学意义: ①染色性:G染色 紫色(G+) 红色(G-)

- 1 - / 49

②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 ③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

④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 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 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 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裂解? -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

青霉素:竞争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 以上两者主要是抑制G+菌。

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6.为什么G-菌的L型菌比G+菌的L型菌更能抵抗低渗环境?

G+菌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体,由于菌体内渗透压很高,可达20—25个大气压,故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较少,菌体内的渗透压(5—6个大气压)亦比G+菌低,细胞壁缺陷形成的原生质球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7.叙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荚膜:a、抗吞噬作用——为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形成生物膜 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a、细菌的运动器官

b、鉴别细菌(有无鞭毛、数目、位置) c、抗原性——H抗原,细菌分型

d、与致病性有关(粘附、运动趋向性)

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可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与细菌的致

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a、传递遗传物质,为遗传物质的传递通道。

b、作为噬菌体的受体

芽胞:a、鉴别细菌(有无芽胞、位置、大小、形状) b、灭菌指标(指导灭菌,以杀灭芽胞为标准) 8.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1、含水量少(约40%)—繁殖体则占80% 2、含大量的DPA(吡啶二羧酸) 3、多层致密膜结构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㈠名词解释

热原质: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 2 - / 49

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分为三型: 1. 光滑型菌落 2. 粗糙型菌落 3. 粘液型菌落 ㈡简答题

1.简述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

营养物质:①水②碳源③氮源④无机盐⑤生长因子(有些细菌需要) 温度:37℃ pH:7.2~7.6

气体: ①对O2要求(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②对CO2要求: 5~10% CO2 渗透压

2.分析专性厌氧菌必须无氧培养的原因。

因为细菌在有氧环境中进行物质代谢常产生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两者都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厌氧菌因缺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或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类,故在有氧时受到有毒氧基团的影响,就不能生长繁殖。

3.叙述细菌的群体生长方式。 分裂方式:二分裂

a.迟缓期: 1~4h , 分裂作准备

b.对数期: 8~18h后 , 几何级数增长, 研究细菌最佳 c.稳定期: 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活菌数不增加 d.衰退期: 死亡数>繁殖数

4.分析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 热原质(致热源),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

应的物质。产生热致源的细菌大都为格兰阴性菌,热致源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2. 毒素及侵袭性酶:

①、外毒素:多数G+菌和少数G-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菌体外的蛋白质; ②、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 外毒素毒性强于内毒素。

③、侵袭性酶:某些细菌产生的,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3. 色素:由某些细菌产生的,含不同颜色,有助于进行细菌鉴别,分为水

溶性和脂溶性两类。

4.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

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抗生素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 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细菌素仅对与产

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 维生素:由细菌合成,供自身需要,也可分泌到周围环境 5.分析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㈠ 液体培养基

大多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生长繁殖后呈现均匀浑浊状态,少数链状的细菌呈沉淀生长,专性需氧菌呈表面生长,常形成菌膜。 ㈡ 固体培养基

- 3 - / 49

生成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肉眼可见的细菌基团。菌落分为: 光滑型菌落 粗糙型菌落 粘液型菌落 ㈢ 半固体培养基

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着生长。无鞭毛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

第3章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㈠名词解释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操作(antiseptic technique):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简答题

1.简述湿热灭菌效果大于干热灭菌的原因。 (1)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 (2)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3)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

2.比较(方法、效果、使用物品)常用的三种消毒灭菌方法(煮沸法、高压法、紫外线法)。 种类 方法 效果 用途 煮沸法 100oC沸水5~10分钟 高压蒸气灭菌器 高压法 103.4Kpa 121.3oC,15~20分钟 消毒 灭菌 饮水和食具 耐高温、耐湿物品(基础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辅料等) 紫外 ?=260~266nm的紫外线照射 消毒 适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 线法 3.简述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①使菌体蛋白变性和凝固-------酚、醇、酸硷、醛类,重金属盐类(高浓度)。 ②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及代谢(破坏-SH,酶失活)--------氧化剂、重金属盐类

(低浓度)。

③损伤菌细胞膜-------表面活性剂、酚类(低浓度)。 4.简述影响消毒剂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的物理状态 微生物的数量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温度 酸碱度 有机物

第4章 噬菌体

㈠名词解释

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 4 - / 49